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围绕“候鸟式”养老群体公共服务供需问题这一命题,以海南省三亚市的实践经验为典型案例,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运用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与论证。通过梳理国内外大量涉及“候鸟式”养老群体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领域的以往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访谈和个案观察,切实了解了目标对象的研究现状和现实境遇。
第一章 概念内涵与理论依据
一、概念内涵
本文中的“候鸟式”养老群体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在核心概念上主要涉及养老群体及其公共服务供给、“候鸟式”养老群体。在逻辑关系上,后者构成了前者的特定对象。
(一)养老群体及其公共服务供给
1.养老群体
养老群体,即进入养老生活状态的老年人口的集合,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年人是指已达到一定年龄,迈向生命衰落期的人。 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其身体及各方面能力不断下降,身心等各方面需求也相应增加。老年人对政府和社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诉求来满足其对维持生活质量的需求。为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政府、社会和市场针对老年人提供的各项服务被统称为“养老服务”。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老年人是指年龄超过 65 岁的人。在我国,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是 60 周岁。老龄化社会是与养老群体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从老龄化社会的概念中可以更好的对养老群体有清晰的认知。老龄化社会是指在人口社会学中具有特殊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社会类型。它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年龄的分布以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这种社会类型的出现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不断升高相关。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深的社会学解释和人口学科的相关定义。根据当前国际普遍接受的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超过 60 周岁的老年人口比重大于总人口 10%以上时,则该国家被视为开启了老龄化社会。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以我国的“候鸟式”养老群体为主,其主体构成中以 60-75 岁的养老群体为体,所以本文在对养老群体进行定义中,认为年龄在 60 周岁以上的人口即为老年人口,这一类养老人口的集合即为养老群体。
2.养老群体公共服务供给
在本研究中,对养老群体的公共服务供给关注主要是其养老服务方面,在现有研究中,对养老群体的公共服务供给亦常常被等同于养老服务。只是为了在概念的外延上与狭义的老年人生活照料等相区分,而明确将与社会保障、衣食住行、文体娱乐、保健康复、优待维权等丰富内容囊括于研究视阈,本文采用对养老群体的公共服务供给这一说法,但在具体涵义上与常用的“养老服务”没有本质差别。
........................
二、理论基础
“候鸟式”养老群体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问题,对于这一群体的产生与其引发的各类社会现象和矛盾,需综合研究多项理论进行分析,以提供相应的基础与支撑。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搜集,本文主要运用推拉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治理理论等,构成了本文研究过程中四个主要的理论基础。
(一)推拉理论
“候鸟式”养老群体的形成是基于人口流动与迁移现象产生的,具有人口流动的典型性特点,而在经典的移民理论——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表述中,阐释了人口流动与迁移的动因,是研究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础。
1.推拉理论的主要观点
威廉·皮特森(William Petersen)于 1958 年提出了推拉理论。1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于提出了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是受迁出地“推”的影响因素和迁入地“拉”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在“推”与“拉”的共同作用下,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物质与精神等层面的需求而发生了人口的流动与迁移。其中,“推”力作用的产生主要来源于迁出地,从自然层面看,源于自然资源与气候环境的恶化;从社层面看,主要影响着在农村地区生活的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行为,因为当时在农村地区生活的人们就业机会少,收入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越来越高的需求,因此选择迁出原常住地,迁移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拉”力作用的产生也来源于迁入地的自然、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迁入地的自然环境更加适宜居住,经济发展水平更好,收入水平相对原常住地更高,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内容更加丰富,能够满足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因此能够吸引人口向迁入地转移。但是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也不是绝对的,因为生活习惯和社会交往等原因,迁出地同样具有“拉力”,例如因为长期生活在迁出地,在饮食、情感等方面对迁出地有所留恋;而迁入地同样因为经济差异、文化融合和语言沟通等方面的障碍,形成了一定的“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口流动与迁移。
因此,虽然“推力”与 “拉力”是引发人口流动与迁移的一对相互作用力,但迁移的行为仍然取决于迁移人口在判断“推力”与“拉力”的影响后所做出的决定。即迁移人口认为,当迁入地的拉力大于迁出地的拉力,同时迁入地的推力小于迁出地的推力时,迁移行为才会产生。除此之外,“推力”与“拉力”因素并不是人口流动与迁移的全部动力构成,人们在迁移前还会综合考虑中间障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确定迁移后的总体收益大于迁移成本时才能选择迁移.
........................
第二章 “候鸟式”养老群体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萌芽发展期:国企改革洪流下的供需生成(1998~2007 年)
“候鸟式”养老群体萌芽发展期的历时约在 1998 年至 2007 年,这一群体的产生时期也正是与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单位制供给解体和房地产行业全面市场化的时期。笔者将这一发展期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群体出现前的酝酿阶段,二是少量群体零散出现的探索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划分界限是相对模糊的,所以将这一时期统称为萌芽发展期,用来表述“候鸟式”养老群体出现的最初阶段。
(一)前期酝酿
中国的“候鸟式”养老现象最早出现在海南省三亚市,第一批“候鸟式”养老群体是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老年人口。基于推-理论对流动人口的迁移动因的解释,在探索“候鸟式”养老群体的产生过程中,需要对东北地区和海南地区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以找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能够产生这一迁移养老群体的原因。
首先,从养老群体的主体角度出发,在探索东北地区的时代背景中,研究者发现,自改革开放以后,尤其自上世纪 90 年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取得了质的突破,交通、通信的便捷度大幅提升。交通便捷度的提升,促进了人口自由流动的实现;移动和网络通信业务的普及,使个人可以通过支付手段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实现异地之间的快捷联系。这一阶段,我国居民的思维意识逐步开放,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在基本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更高层次的发展性需要同时产生。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大型国有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经济主导作用明显,国企职工的福利待遇优厚,尤其是在 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单位制”的供给体系能够满足东北地区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这种供给体系依托较大规模的企业厂区,提供职工宿舍、开办职工食堂、浴池、理发店等等,另外还配有企业子弟学校、企业附属医院等等,这些公共服务的供给很大一部分还是免费或享有职工优惠待遇的,呈现的社会状态就是从衣食住行到上学就医,单位可以解决职工的一系列民生需求,这种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福利待遇,是吸引大量的国有企业在职职工留在东北地区生活的重要因素,即使这里的冬季气候寒冷,但对民生需求的优质保障成为了留在这里的人口的拉力或吸力。
...............................
二、快速发展期:房产投资热潮下的供需活跃(2007~2016 年)
随着“候鸟式”养老群体十年发展的不断成熟,群体规模逐渐扩大,群体的一些特征也逐渐稳定形成,群体的需求也渐渐趋于统一,对迁入地的影响也慢慢扩大,和迁入地居民的矛盾也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日益显现。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候鸟式”养老群体在成长,同时我国的经济也进入到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地方政府借助土地财政的发展优势,使房地产行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发展,购置房地产进行投资也成为当时广受认可的投资形式,所以在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快速发展期,也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活跃的一个时期。2007 年 4 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向国务院申请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此一消息的发布,其影响使我国“候鸟式”养老群体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一)急剧壮大
在之前的萌芽发展期,“候鸟式”养老群体的主要来源是东北地区的老年人,迁入地也主要选择在海南省南部县市。但是从 2007 年,海南省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概念出现后,海南全岛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大幅度抬升。仍以三亚市为例,根据三亚市统计局数据,2006 年,三亚市普通住宅平均房价在每平方米5100 元左右,2007 和 2008 年快速上涨,到 2009 年普通住宅平均房价已经超过每平方米 6900 元,新建高端楼盘每平方米的均价达到 13000 元。到 2010 年 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抢占国际旅游岛先发优势的投资热度持续高涨,海南省房价尤其以三亚市、陵水县为先行试验区的南部市县房价的持续上升,使很多岛外的居民看到了投资机遇。根据数据显示,当时 90%以上的新建房地产都是由岛外居民购买的,本土的购买力和购买需求仍比较低。这一阶段,因为海南省南部省市房价的高企,以及同一时期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转型之后,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逐渐减弱,经济增速放缓,受自然气候和市场活力的多重影响,大量优质人才和青年劳动力外流,这一阶段东北地区的普通退休职工,依靠个人的工资收入和支付能力,已经很难支付起海南南部市县的高房价了。房价的上涨同时带动着房屋租金的上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