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候鸟式”养老群体公共服务的供需困局..............................67
一、“候鸟式”养老群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68
(一)养老群体对公共服务的一般性需求........................................68
(二)“候鸟式”养老群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特性..............................70
第四章 三亚市“候鸟式”养老群体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证考察...............................94
一、三亚市“候鸟式”养老群体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表现..................................96
(一)政府供给:基础需求与政策供给的矛盾...................................96
(二)社会供给:补位需求与组织供给的矛盾..............................99
第五章 “候鸟式”养老群体公共服务供给的体系构建.......................................109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制—保障...................................110
(一)统筹:领导协调体系..................................111
(二)规制:制度约束体系....................................112
第六章 “候鸟式”养老群体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优化
一、自我改革:兼顾顶层设计与地方引导
“候鸟式”养老群体以季节性迁移和跨省际流动性为最核心特征,由该群体引致的养老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从根源上也是由于这两个核心特征属性诱发的。对“候鸟式”养老群体公共服务供需问题的解决路径自然也要围绕着核心属性导致的供需矛盾寻找突破口。一方面,“候鸟式”养老群体的跨省际流动性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工作的省际间协调与分配;另一方面,“候鸟式”养老群体的季节性迁移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与收益的不稳定性和不对等性。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各级政府需要共同发力,从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实践的地方引导两个层面来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
.............................
结论
中国“候鸟式”养老群体历经 20 余年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期的惊喜,快速发展期的迷茫,现阶段终于回归到平稳发展期的从容。不同发展阶段的状态表现,反映出这一新兴群体从产生之初到成熟发展的成长历程。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升级进步的磨合器。在新事物产生以后,对原有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进行冲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转变,这要求无论是实务部门的决策制定与执行者,还是学术领域社会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者,都要勇于去探索和认知新事物。新事物代表着时代发展的要求,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把握好新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以便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以及治理的水平和能力。“候鸟式”养老群体的发展历程中,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其中不乏一些问题是由于这一群体的需求过高,不能与我国发展的具体国情相适应的情况,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供给侧的三个主体方面,政府、社会和市场在提供相关服务环节结构的不合理。在政府和市场的供给双双失灵的情况下,社会力量的培育和准备不足,未能支撑起整个供给体系,使社会矛盾积蓄,引发迁入地的各种排斥现象。
在厘清了各方参与主体的应然角色定位之后,作为本学科领域集中关注的政府一方,应该具备更高站位的视野,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突破地方性利益的局限,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去看待新事物。“候鸟式”养老群体的出现与我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基本一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候鸟式”养老群体的需求只会更加繁重复杂。尤其对于海南省这样迁入地目标大省,其接纳“候鸟式”养老群体的观念和治理理念亟待转变。现阶段我国的开放程度还偏向保守,海南省已经被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这样的开放前沿,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吸引的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口。届时,迁入的人口规模要更加庞大,公共服务的需求将更加多元,社会融入的阻隔会更加复杂,如何准备?如何应对?其实,对“候鸟式”养老群体问题的治理已经为后续潜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和经验。所以,积极应对“候鸟式”养老群体公共服务供需问题不仅是解决了关切的民生问题,更是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判和把握。在广泛实行限购政策的环境下,社会力量和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供给还未完善,所以“候鸟式”养老群体的发展正在经历一段平稳期,政府部门应该利用好这一发展阶段的窗口期,尽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主体,以市场为补充的治理体系,培育社会组织,落实养老产业,做好应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备。在自身方面,要重新树立客观中立的治理理念,在宣传方面引导社会正确的认知,激活“候鸟式”养老群体的自治潜力,鼓励这一群体的社会参与和融入,承担起解决其公共服务供需问题的主导责任,运用体系的运作性和结构的配合性处理好这一民生问题,最终营造出社会共同期望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新时代中国式养老蓝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