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戏曲论文格式、戏曲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戏曲影视与戏曲传播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85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311262100038480 论文字数:29845 所属栏目:戏曲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绪论
  
1.1课题研究概述
传统戏曲是现实生活的缩影、音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语言是具有文学规范性的诗词歌赋、思想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表演程式来源于劳动生活的体验。现代科技手段使得传播媒介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广场戏台到电视、广播、互联网,新媒体都在以崭新的平台进行着传统艺术的传播工作,电视是足不出户欣赏戏曲电影的有效方式,可以培养固定的观众。互联网新媒体能够培养大量的新观众,但由于观赏行为随意性强,这群人的注意力资源是很难被长时间吸引,因而适时地进行视觉刺激有助于保持关注度。多种传播媒介优势的拓展有助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了具有突破性的探索,将西方新奇艺术电影与东方传统艺术戏曲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戏曲电影。这一创举,世界瞩目,著名的有《定军山》《千古一帝》《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剧目开启了各地方戏曲关于新的发展途径与模式的探索。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关键时刻,都是由戏曲为电影开路,而中国电影在银幕上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也是戏曲,因此戏曲与电影的结合也为传统戏曲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实现戏曲艺术的再创造。本文试以具有典型性的秦腔电影为例深入分析它受欢迎的原因,进而启发其他剧种影视化发展的突破性探索,秦腔在中国整个戏曲艺术发展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以它为切入点分析角度得当且影响深远。
戏曲电影杜绝照搬照抄,在探索中逐步改变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如中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存在技艺上的改良,谭鑫培改良演唱腔调,调整了舞美表演细节。电影放映之初引起了许多老戏迷的不满,后来逐渐获得认同,并促进舞台表演更新。
戏曲电影在中国发展时间短,诞生之初便拥有了父母优良基因,戏曲深厚的文化底蕴,电影不断更新的科技成果。中国戏曲电影的创作者们需凭借自身深厚的传统艺术文化底蕴,善于从传统艺术中找出闪光点,运用新颖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理念创造新文化。因此从目前已出现的大量戏曲影视作品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戏曲电影联姻是成功的,开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如《梅兰芳》《霸王别姬》《大武生》等,都在国际电影舞台上获得了好评,为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契机。
  
1.1.1目前国外研究动态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以秦腔电影为课题的研究领域是一片空白;可借鉴的例证有西方歌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都体现出的是西方文化的精髓,通过借鉴来体现东方文化,中国戏曲具有众多丰富性元素,如演员行当的设定,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声和表演方式,舞美的设定,运用“取其意而去其形”营造舞台氛围,多样的地域语言特色促成了中国戏曲的百花齐放;西方人们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对秦腔文化有着痴迷的热情,在看熟悉的经典故事时,会留意独特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表述。研究仅停留在文化现象及其成因,针对秦腔影视化发展并没有过多的言论提及。
国内研究动态有以下三方面:戏曲电影的理论研究发展出现萌芽势头,发展缓慢;戏曲元素的个别引用趋势渐渐强势,却是用一种解构的思路对待,是片面的,容易割裂人们对戏曲理念的整体认识与把握,需要发展;本身关于秦腔的研究起步晚,20世纪中期才开始有学者探索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秦腔艺术的起源、形成、程式、内容、传承、保护进行了密集的探索,秦腔电影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后在文化部门大力支持下,才渐渐的走入人们的生活。这种尝试性的发展具有探索精神和改良意识,但是国内关于秦腔戏曲电影发展规划的研究领域依然是一片空白,只涉及到戏曲艺术片的艺术品格分析。目前各地方戏曲影视的研究探索都只是停留在具体剧目成果的理论意义探讨,没有从地方戏曲影视化整体前途的角度思索,对于剧种的未来创新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因而本论文试图通过地方戏中具有典型性的剧种秦腔着手分析,先理解传统戏曲的传播,紧接着理解秦腔电影研究,最后是探索出一条适合戏曲与影视结合的未来发展之路。
  
3秦腔电影研究.............. ...25
3.1秦腔电影在戏曲电影中的特殊地位及其成就..............25
3.2《千古一帝》的代表意义及其传播效应................28
4戏曲与影视结合的未来发展之路.........................43
4.1由秦腔影视的传播效应反观当前各类戏曲影视创作对戏曲的传播.....43
4.2新媒体的出现对戏曲传播途径的开拓.....................46
4.3传播学角度探索...............48
4.4电影学角度探索..... .........50
5结论.......................51
5.1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51
5.2本课题不足之处....... ........52
  
5结论


近日荧屏和网络热播的历史宫廷电视剧《甄嬛传》引起了上海越剧院的重视欲改编,通过越剧舞台呈现出来不一样的《甄嬛传》,改动较大,探索结果尚无定论,但对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发展和影视作品的戏曲化探索开辟了道路,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5.1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本论文以秦腔为考察对象,通过对秦腔舞台表现的分析,在传播学和电影学的理论基础上,从影视创作的表现的手法角度作了一定的研究。通过戏曲舞台表现方式和银幕表现方式的对照,找出两者之间的优劣势,做出改变,证明了传统戏曲艺术影视化传播方式的的可行性,对已翻拍为电影的作品做了一定的分析说明,研究出适宜秦腔和其他戏曲艺术的影视化发展的路径,以经典戏曲为载体,以文化为立足点,以引导大众健康正确价值观为宗旨,开辟出戏曲传播新理念。
在论文表述中,首先在绪论和第一章中分析了目前影视创作领域中戏曲影视的创作状况,系统的分析了戏曲传播本体以古老剧种秦腔为例,“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思路”解析了秦腔艺术兴盛的始末、传统传播方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解析戏曲传播的可能性及其具体传播途径。
其次,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以秦腔影视对秦腔的传播效应个案研究,我选取了现代秦腔发展史上振兴秦腔的起步戏《千古一帝》的电影版本,通过与舞台内容的对比,进行创作背景、内容、元素的深入分析。该戏响应了时代号召,契合了时代精神,符合80年代的审美心理,实现了整体艺术与个人技巧的无懈可击。在85年的全国戏曲观摩表演中取得了一等奖大奖和11项单项奖,单项将涉及主角、配角、戏曲导演、舞美设计等戏曲演绎需具备的所有环节,是对认真对待艺术创作态度的褒奖,这部戏的传播策略是用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相结合,实现“创口碑——赢美誉——赚知名度”的品牌营销模式,在科技的配合下实现舞台艺术的延伸传播,进行戏曲创作改良。希望其他兄弟艺术能从这部戏的传播策略中有所启发。
再次,是戏曲影视创作对戏曲传播的整体考察,由秦腔影视的传播策略反观当前各种戏曲影视创作对戏曲的传播,影视剧市场上出现的戏曲影视作品良莠不齐,将目前盛行的非戏曲影视演员表演的戏曲电影与《千古一帝》对比,抽绎出戏曲影视创作的优缺点与成因,及对应的解决思路。
通过小范围200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总结出他们心目中戏曲影响力减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父母辈忙于生活的奔波,没有多余精力来培养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宣传力度小且没有根据年龄层分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三是,学生们的理解程度有限;四是,青年人的注意力极易分散转移;五是,丰富多样国内外文化内容选择余地大。综上所述,鉴于大学生的身份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开展戏曲文化教学,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戏曲艺术本身的丰富内涵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元素,不论时代和表现形式如何改变,总有一批热衷它懂它发展它的固定粉丝群,这群人心中传统文化价值观根深蒂固,能够坚定的用行动践行他们对戏曲及戏曲影视的热爱。
  
5.2本课题不足之处
论文完成了对秦腔戏曲电影《千古一帝》形式、内容、受众、传播途径、影响效果等系统的分析,这些内容是在大量的史料基础上,结合所学的传播学、电影学、色彩分析学、传媒经济学、心理学、文学、接受美学、营销学、广告学、媒介与五感的关系等知识,得到的一些体会。希望通过分析秦腔影视对秦腔的传播,引起其他剧种能够客观地看待戏曲影视化,各剧种相互鼓励借鉴,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文化强国与文化兴国”方针为契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还有八个方面的研究是我在论文中未能展开说明的:青年一代的注意力资源的利用、戏曲舞美设计人员敬业与舞台表现力之间的关系、科技在戏曲表演中的应用、戏曲动漫形象探索与拓展、传媒经济学视角分析秦腔创新与传承、秦腔语言语音文化探究、秦腔影视表演中演与唱的比重分析、秦腔传播中受众审美情趣分析等,待以后有时间再细细思索。
  
参考文献
[1]刘璐.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D].《上海戏剧学院博士论文》2012-03-01
[2]陈怀皑.拍摄戏曲电影的一些感受.[J/OL].中国电影年鉴.1983
[3]高占祥.振兴地方戏是繁荣戏剧事业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当代戏剧》.[J/OL].1988-01-31
[4]《梨园百戏》第二章第一节易俗社的大编剧孙仁玉(1).[DB/OL].
[5]刘春梅.“新媒体”时代的戏曲节目.[J/OL].《现代传播》2005-12-15
[6]刘璐.陕西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06-30
[7]杨志烈,何桑.P393.改良秦腔的科班与学校教育.[M].《中国秦腔史》
[8]杨志烈,何桑.P219.清代传统剧目的刻本与手抄本.[M].《中国秦腔史》
[9]费穆.关于旧剧电影化问题.1941年.转引自罗艺军主编.[M].《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