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主要系公众、社会及公共设施的安全,强调的是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及财产不受损害和威胁的状态,以及社会的稳定。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其核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急管理是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复杂性、高变异性、紧迫性、关联性和当代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成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大的系统工程。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在深刻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国内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做出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不断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十三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大局。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自觉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制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各种各样的变革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公共安全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各类公共安全的问题总量居高不下,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二是公共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加剧。呈现出自然和人为致灾因素相互联系、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既有社会矛盾和新生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等特点;三是公共安全新问题新隐患增多,各类潜在危险源增多,防控难度加大。我国正处在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频发、多发期,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故,1984年11月19日的墨西哥城天然气泄露爆炸事故,造成人452死亡,1984年12月3日的印度博帕尔毒物泄漏事故,造成了2.8万人死亡,12.5万人中毒。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每年死于意外事故和与工作相关的疾病的工人有130多万,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的4%。就国内来说,全国多个地区发生重特大公共安全生产事件,特别是四川“5.12”汶川地震;四川雅安芦山地震;“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6.1”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深圳市光明新区“12.20”山体滑坡事故,由于堆放渣土和建筑垃圾的堆积量大,堆积坡度过陡,导致失稳垮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04 年 4 月,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爆炸,造成 9 人死亡,3 人受伤,15 余万人紧急转移;2008 年 1 月,中国南方数省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111 亿元;2010 年 4 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造成 2046 人遇难,193 人失踪,12135 人受伤。这些灾害事故呈现出突发性、多发性、连锁性、扩展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山东平邑石膏矿石膏矿因临近的废弃石膏矿采空区坍塌引发坍塌塌方事故,12月25日事发当天10名矿工获救,12月26日凌晨又有1名矿工获救。为了早日救出这4名矿工,900多名救援人员连续工作36天。2016年1月29日,这4名矿工终于从200多米的井下成功救出。
目前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呈现出突发性、连锁性、持久性和耦合性等特征,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保障。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新任务、新形势的严峻挑战,安全生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中华民族很早就树立了“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理念。世界各国对此高度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已逐步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形成了以管理、装备和培训的应急救援体系,在危机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急救援装备的性能决定着应急救援的成功性。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完备的应急救援装备供应体系,应急响应速度快,救援装备水平高,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我国应急救援的救援力量分散,信息共享不畅,应急保障乏力,尤其在装备配备方面,明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分而治之,各自为战”的管理机制,“分地区、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应对模式,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应急救援任务的需要。因此,根据当前应急救援力量发展的形势,解决其发展中尤其是装备的问题,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立足于国内的应急救援为研究基础,通过装备应用于抢险救援的成功案例,来剖析应急救援装备的发展战略。应急装备的生产和服务企业,通过理念的创新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来提升应急救援产品在灾害现场的成功救援能力。提升装备的技术领先性,质量的稳定性,性能的充分发挥,使我们的救援装备全面,充分,合理的应用到各种救援中,切实破解中国制造中技术、性能、质量以及工匠精神欠缺的问题。
随着我国救援体系的发展,以专业救援队伍为龙头,公安、消防、矿山救护、解放军为骨干,武警、民兵预备役、志愿者组织协调行动的科学应急体系正在形成,在灾难面前,科学技术开始显示其在灾难救援中不可忽视的力量,高科技产品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应急救援装备存在上述问题,如能得到重视,将有助于产品、企业加速发展。
针对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建立和完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企业库,重视并发挥专业厂家家对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工作的作用,推动学科研究,实现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的新突破。一方面应加快应急管理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另一方面,应加强应急救援的关键技术研究。依托专业企业、院校,建立研究和工程中心,开展科技攻关,进行典型工业事故的特征研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事故的决策专家系统和专家支持系统,改进遇难遇险人员的探测及搜寻技术、事故灾难处置技术与装备,提高应急救援人员个体防护技术及装备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众安全意识提高,社会各方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突发事件处置现场情况复杂,对应急技术装备的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更加苛刻。我国应急救援产业起步晚,一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部分关键技术产品依赖进口。加快发展应急救援产业将带动相关行业领域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我国应急技术装备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应急救援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应急救援产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催生新的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扩大社会就业。
1.2选题的意义
(1) 本论文从应急救援装备产品的入手,对应急救援装备的技术和功用就行梳理,对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把分散的、低端的应急装备、产品和系统进行技术革新,产品的升级,并把技术落后的产品和标准进行淘汰。形成集技术、质量和服务优势,成为国内应急救援装备的主力军,集成为技术、装备、培训和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的应急救援装备企业,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产品,服务于应对应急救援灾害处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2) 本研究有助于应急装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工厂的技术改造。利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措施,通过技术进步,基础材质的提升,工匠精神的深入人心,工艺水平的提高,把国内应急救援队伍的需求变成国内应急救援装备企业的主导发展方向,使国内的应急救援装备成为应急救援的主力装备,提升我国应急救援装备在中国应急救援实战中的市场份额。打造有竞争力的应急救援装备的领先企业,切实实现国产装备全面参与中国救援,提升中国救援战队的战斗力,快速救援能力,实现中国救援装备产业报国的愿望。
(3) 本研究有助于国内应急救援装备企业实力的提升,通过目标和愿景的建立,配置合适的资源,实现从单一产品—成套设备—系统集成的持续转型升级,实现应急救援装备企业的产业链创新,通过产业链的创新形成优势企业集群,凸显国内应急救援装备产业优势。
1.3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国外研究现状统计现有文献,应急救援力量研究设计学科类别共计42个,主要包括公安、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军事学、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水利水电工程等。可见应急救援研究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需要多领域专业知识的融合。目前,我国有关应急救援的研究以独著为主,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加强专业内外的沟通,对话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集思广益,进一步来拓展研究空间和深化研究层次。产业属于跨领域整合型的产业,涵盖范围几乎遍及各个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组织或学术机构对安全产业的范畴给出权威的界定和分类。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所谓的安全装备产业主要指与国土安全、社会安全、防灾减灾、安全保卫等相关的产品及服务。从美国、英国、德国等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发展历程来看,一旦国家经济建设迈入工业化进程中后期阶段,各类事故将随之进入多发期和频发期,随着人流、物流的快速增长和频繁流动,发生事故的几率和风险也大幅增加。与此同时,面对产业快速升级和生产技术革命快速更新换代,很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