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郑州市社区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开辟了一条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搞好大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道路。但是,社区工作中还存在较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服务业也比较落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社区运行机制,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是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新体制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构建; 社会管理; 新机制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从实质上讲,就是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构政府、市场、社区之间的关系,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新体制。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群众和其他社会力量,综合利用社会和社区资源,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使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自治充满生机,城市管理规范有序,党的执政基础坚实有力。
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大城市的社区建设步伐迅速,成果也很显著,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新体制,运行状况良好。他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和提高城区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多层次需要为目的,强化社区功能,全方位调动社区内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开发社区资标,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整洁优美、居民生活便利、社会保障健全、社会治安良好、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居民群众健康向上的现代文明城区。他们的社区建设经验展现了我国城市社会发展的光辉前景。如果说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资源丰富,为城市社区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以社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那么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如何在资源相对匾乏的条件下搞好社区建设并同样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新体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郑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部分师生调查了郑州市城区的近百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把握了郑州市社区建设的轨迹,认识了郑州市社区的类型与特点以及社区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与现存的问题,据此提出的一些对策与措施对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社区建设可能有普遍的意义。
一、郑州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轨迹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倡导开展社区服务以来,郑州市各城区都逐步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有条件的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也设立了大小不等的服务站,主要服务项目有:婚姻登记、老年人代养、老干部活动中心、残疾人就业、婚姻介绍等。
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社区人口的构成出现一系列新的情况,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从而要求城市基层社区承接原来由企业事业(单位)担负的社会整合、社会控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在借鉴吸收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郑州市委、市政府于1998年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通知》,决定从1998年9月1日起,将居委会的工作经费由原来每月270元提高到500元。
同时要求抓紧抓好居委会基础设施建设,1999年6月底前,通过新(扩)建、单位解决、购买等方式为全市所有居委会提供一处3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用房,安装一部办公电话,订阅一份报纸和一块规范标牌。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居委会建房共投入资金1205.n万元,总建筑面积26662.5平方米,平均每个居委会办公用房面积达到39.38平方米。另外市政府出资23万元为每个居委会安装了一部办公电话。郑州市的一些区委、区政府,为搞好社区管理,还采用“民选街聘”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社区管理人才。被聘用的具有本科学历的社区居委会主任,月薪500元,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月薪2000元,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的,还予以提拔重用,吸引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到社区工作。
2001年初,郑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讲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和社区管理体制。《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搞好社区建设和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其中,要求各区和街道加大投资力度,确保5年内每个区建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每个街道建一所可容纳30名以上老人的养老院。要严格按照文明社区标准,不断推动创建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力争用5年时间把郑州市的所有社区都建设成为文明社区。根据这一部署,郑州市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居委会调整,将原来的677个居民委员会整合为33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每个社区的居民一般在1000一1500户左右。
郑州市政府于2002年初,又向郑州市民郑重承诺,要在2002年8月底以前,在每一个社区建成一个活动中心、一个卫生服务站、一个警务室和治安巡防队,9月底,全部投人运转。市财政先期拨款1352万元,每个社区4万元,各个城区政府对每个社区再拨付4万元,这样共计2704万元。招聘巡防队员1972人,督查员90名,巡防队员服装费用由市财政拨出40多万元。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还多次到社区调查,并就社区“三个一”工程建设进行现场办公。
二、郑州市社区的类型及特点
在城市居委会合并整合后,郑州市的社区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单位型社区这类社区是在原单位生活区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居民主体是单位职工及其家属,生活区中原有一些文化娱乐、教育、卫生、生活服务等设施现在为社区居委会管理使用,居委会主任基本上由原单位后勤部门的负责人或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人担任。这类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因此,社区凝聚力很强,居民群众的社区参与程度很高,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进展得都比较顺利,大部分都是社区建设的先进单位。
(二)新建住宅小区型社区新建住宅小区主要是指90年代以来,由住宅建设公司遵照国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成片开发的住宅楼群。住宅小区建设从选址、设计、布局、结构、选型、建筑施工乃至物业经营的内容和管理形式,都是以一切为了满足业主的方便、娱乐、享受、健康、交往和成长为目的的,因此,大部分新建住宅小区社区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很强,能充分满足业主休闲、娱乐、交际、保健、学习、饮食、购物和家政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由于户籍制度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以及小区住宅本身的商品性,新建住宅小区的居住人口成份和来源较为复杂,人际关系松散,左邻右舍交往很少,但思想文化素养程度较高。
(三)地缘混居型社区该类社区主要分布在老城区,由于形成历史较早,城区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居民建房见缝插针,社区内背街小巷多,散居杂居户多,社会闲散人员多,暂住人口多,住房拥挤,人口密度大,老龄化趋势明显,居民文化素质偏低,城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道路坑洼不平,给排水系统不畅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少,社区资源较为贫乏,居民休闲活动场地小。但是社区居民由于血缘、地缘、历史等方面的关系,相互交往沟通较多。
(四)都市村庄型社区随着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来近郊的乡村逐步进入了城区的范围,成为被城市楼群包围着的村庄。虽然都市村庄村民的收入高于城市居民平均水平,但小农意识仍然比较浓厚,城市意识、省会意识、文明意识比较淡薄,远远落后于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要求。为了改革都市村庄现有的管理服务模式,一些城区政府积极开拓创新,在都市村庄建立社区,并逐步探索出富有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已逐步在郑州市推广,这种兼具城市、农村社区双重特点的社区就是都市村庄社区。
三、郑州市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业的成绩
(一)社区建设组织领导体系进一步健全
2001年初,郑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区也分别建立了以区委书记为主任,区长为第一副主任,区四大班子主管领导为副主任,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社区建设办公室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街道办事处一级,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社区一级,设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各个社区都配备了年富力强,有大专以上学历,有基层工作经验的社区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
(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速度加快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建设。据统计,截至2001年12月15日,全市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站)518处,总面积16862平方米。截至2002年6月30日,全市336个社区,已完成“三个一”工程的有79个,正在建设的居民活动中心139个,医疗服务站129个,警务室153个。市政府7月1日召开“三个一”工程建设现场办公会,要求各区政府必须按期按标准完成“三个一”工程,9月底全部运转。
现在各城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区、街服务中心为龙头,社区服务站为主体的社区服务网络,开展职业介绍、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等活动。
(三)服务项目增多社区服务业发展至今,从内容到形式,从主体到对象都有了突破性进展。服务对象从老、弱、孤、残、困、优(抚)等民政工作对象扩大到全体居民,服务内容也从简单的慰问照顾扩大到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卫生保健、家政服务、就业介绍、家电维修、文化娱乐、社区教育、饮食服务、托老托幼、中介服务等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开展,方便了居民生活,化解了社会矛盾。
(四)提供就业岗位能力增强1998年7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提出《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后,郑州市就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将发展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作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建立了10个就业基地,给予政策和奖金支持,使他们在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的同时又具有发展的规模和干劲,并通过他们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