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无菌间的工作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整体护理的开展、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广泛大量的使用,以及下收下送工作的开展,其内容亦随之扩大与深入,如何才能保证所提供无菌物品的质量?保证各科室领取、交换物品种类与数量的准确性?本文对此做如下探讨。
1 无菌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影响无菌间无菌物品质量控制的不利因素1•1•1 潜在不符合无菌物品要求或被再污染的“无菌物品”流入无菌间的可能由于影响物品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多种,如清洁、包装、灭菌方法的选择等。若各环节未做好质量控制,未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未仔细检查、把关,都有可能导致不符合无菌物品要求或被再污染的“无菌物品”流入无菌间。1•1•2 潜在无菌间无菌物品再污染的可能1•1•2•1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医院交叉感染的原因之一,不洁或洁净度差的空气、地面、物体表面,大大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1•1•2•2 人为因素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缺乏,尤其是消毒隔离知识、院内感染知识和无菌物品管理知识不足,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拙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缺乏责任心及慎独精神。对空气、地面、物体表面未采取正确的方法或未按时、按质、按量进行清洁、消毒,亦可增加无菌物品再次污染的机会。1•2 潜在物品交接不清的可能随着下收下送工作的开展,物品交接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由多方人员协同完成。首先由无菌间工作人员根据科室交换单准备下送物品,再由下送人员送到相关科室,而下收回来的物品则送至污物间,由污物间工作人员清点分类处理。每一位下收下送人员每一次下收下送工作要负责3~6个科室的物品交换,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同时科室往往通过电话追加或提前支取无菌物品,而科室所借还的物品亦往往请下收下送人员代办,这样,无论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有可能导致物品交换不清,如错送、漏送、丢失。1•3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管理中的缺陷不了解各使用科室对现在供应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存在问题及需要何种产品的意见反馈,就难以向使用科室提供满意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
2 对策
2•1 消除或减少影响无菌物品质量控制的负性因素2•1•1 杜绝不符合无菌物品要求或再次污染的“无菌物品”流入无菌间督促各环节做好质量控制,严把清洗、包装质量关,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运输无菌物品的工具要专用,每天做好清洁、消毒,污染后要重新清洁、消毒,并保持干燥。包装松散、标鉴脱落、湿包、掉落地上或化学指示带变色不均、有疑点的灭菌包等均杜绝进入无菌间。2•1•2 控制造成无菌间内无菌物品再次污染的因素2•1•2•1 做好环境管理(1) 保持环境清洁干净,严格卫生标准 坚持每日用2%消佳净擦试贮物柜、桌椅、门、窗一次,拖地两次,每周加强清洁、消毒卫生一次,擦试换物窗、门、贮物柜、桌椅的抹布均应区分开,且按贮物柜→桌椅→门→换物窗的顺序进行,先用消毒液擦试,再用无菌巾擦干。清洁无菌间所用的工具应专用,用后清水冲洗干净、凉干或晒干备用。(2) 保持无菌间湿度、温度的相对稳定,保证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湿度60%±10%,温度20±2℃,安装排气扇,保持空气流通。有条件者可安装空气净化调节系统,保持室内正压,保障进入室内空气的洁净度,防止其它区域对无菌区的污染。2•1•2•2 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无菌物品的质量控制、存放期与包装材料有密切关系。包装材料的种类、质量、包装方法、封口的密封、包装的完整性无不影响无菌物品的质量控制。无菌间工作人员要掌握好各种再生无菌物品的使用量、使用频率,为包装间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提供依据,如用双层全棉布为包装材料,其不具备细菌屏障,无防水性,包装密封性不理想,微生物易沿微孔和包装折逢处侵入,其灭菌保存期一般为1~2周,但其可反复再用,一张双层棉布一般可使用30次左右。而纸塑包装袋具有细菌屏障,且密封性能好,但为一次性物品,对湿敏感,弹性及抵抗压力的能力欠佳,易被重物、锐器撕破,其无菌保存期为半年或更长。2•1•2•3 杜绝人为因素,提高工作能力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尤其重视提高消毒隔离知识、院内感染知识及无菌物品管理知识。2•2 保证物品交接清楚,避免漏发、错发、丢失等加强各环节人员责任心,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严格遵守查对制度,物品交接当面点清。对电话临时追加或先发、代借代还的物品要做好记录,并向相关的下收下送责任人交待清楚,工作完毕进行核查,发现问题及时追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品交接清楚。2•3 完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除协同采购科把好进货质量关,做好验收、贮存、监测等工作外,要掌握各种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型号、规格、性能、适用范围、优缺点、需要量、失效期等。采取多渠道与相关科室进行信息沟通,及时反馈信息,保证为使用科室提供安全合格、优质的无菌医疗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