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方法]将符合 CCMD23 诊断标准出院的精神分裂症 80 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RPS) 、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 WHO 生存质量测定简表对两组病人进行 18 个月的干预评估。[结果]家庭护理干预能帮助病人恢复社会功能 ,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结论] 家庭护理干预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种辅助治疗和康复手段。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程迁延且逐渐加重的常见疾病 ,具有反复发作、 存在残留症状、 致残率高等特点 ,病人在急性发作期需要住院治疗 ,而出院时常遗留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及躯体功能缺陷 ,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加重了家庭及社会负担。而家庭支持系统是这类病人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对病人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减轻病人精神病理过程带来的创伤体验 ,不仅有助于提高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 ,而且有助于促进病人的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在 2003 年 1 月 —2005 年 6 月住本院符合 CCMD23 诊断标准出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中 ,抽取 80 例符合以下入组标准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①疗效 “好转” 以上病人,以简明精神病量(BPRS)评定量表评分的减分率评估疗效 ,减分率 ≥80 %为临床痊愈 ,60 %~70 %为显著好转 ,30 %~59 %为好转 , < 30 %为无效; ② 年龄 18 岁~50 岁 ,且至少有一名监护人和病人一起生活; ③ 无严重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 ④病人及家属能同时参加活动。两组病人在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住院次数、 病程、 服药种类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 80 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 ,研究组:男 26例 ,女 14 例;对照组:男 28 例 ,女 12 例。1. 2 方法 研究时间定为 18 个月。研究组采用家庭护理干预的方法,分为准备阶段(3 个月)和实施阶段(15 个月) 。① 准备阶段:对符合条件即将出院的病人及家属讲解本次研究的目的、 意义 ,按自愿原则分为家庭集体心理教育强化干预、 个别干预和维持干预 4 个阶段。要求家庭成员与病人共同参加 ,开始授课即家庭心理教育 ,于病人出院前 1 周进行 ,共 2 次;出院后即强化干预 ,时间为 1 个月;并制定个人计划 ,发放我院自编的 《精神病疾病常识》 手册 ,介绍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解答他们所遇到的实际困难[ 1 ,2 ]。②实施阶段:生活技能训练方面 ,康复期病人多动 ,家人应鼓励病人加强生活技能的训练 ,帮助病人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 ,逐步开始有规律的生活 ,做到起居有节 ,饮食如常 ,睡眠良好 ,注意仪表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年轻力壮者可参加一些健身活动。切忌整日卧床、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无所事事的生活;人际关系的恢复和发展方面 ,精神病病人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淡漠、 行为退缩、 依赖性强等不利于人际关系恢复的因素 ,周围人群也以新的目光看待病人 ,其中不乏偏见和误解。家人应帮助病人恢复原有的人际关系并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家属、 同事、 邻居给予关心、 帮助和热情; 预防复发方面 ,家属应该督促病人坚持服药 ,巩固疗效 ,忌烟酒 ,忌浓茶 ,生活起居有规律 ,同时细心观察病人的睡眠、 情感、 行为。每半年一次 ,随访时评定各种量表。对照组则按照常规出院交代服药注意事项和复查时间。1. 3 评定工具 采用 BPRS、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论文格式(SDSS) 和 WHO 生存质量测试简表 ( WHOQOL2BREF) ,于出院时、 6 个月、 12 个月、 18 个月分别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量表评定 ,用 t 检验对所获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病人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缓解了大部分精神症状 ,但是病人的工作、 家庭和社会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 ,得不到完全康复 ,家庭不能做到悉心照顾 ,导致疾病易复发 ,预后不良。国内文献证实 ,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和家属护理干预 ,可以使精神症状明显减轻 ,社会功能和恢复程度明显提高 ,复发率显著下降[ 3 ]。3. 1 生活技能训练 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 18 个月的家庭护理干预 ,病人的心理及社会功能缺陷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病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适应能力因子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 ,在精神症状、 退缩、 自卑方面较出院时有所下降。说明建立良好的 “家庭支持系统”,最大限度满足病人的合理愿望 ,让病人意识到自己是有用之人 ,消除替病人包办一切的现象 ,为其提供 “行为技能训练” 的机会 ,对病人的康复是有利的。精神科病人大多具有明显的惰性 ,尤其是他们长期住院以后,其社会脱离和退缩行为是影响病人康复和引起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病人出院后家属面临一种不确定感和情感休克,多数家属都想支持和帮助病人 ,但他们没有受过训练 ,没有心理准备 ,渴望得到心理教育。因此 ,出院后只停留在单纯药物维持治疗的水平 ,对病人的全面康复是有限的 ,应兼顾病人社会功能的康复[4 ]。 通过对病人生活环境中的行为技能训练 ,要求病人主动从事力所能及的打扫卫生及其他家务劳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如按时刷牙、 洗脸等 ,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 ,如有规律地起床、 睡眠、 进餐等。生活环境中的情绪技能训练,情绪技能是生活技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心理技能的范畴。如教会病人善于控制情绪 ,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教会病人怎样使用目光与人进行思想、 情感的交流 ,怎样交朋友 ,怎样通过言语表达思想感情 ,怎样参加社会活动 ,以及对病人进行智力活动的技能训练。其中包括教会病人怎样看报 ,怎样合理用钱 ,怎样做好自己的生活计划以及如何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等等。运用家庭护理干预作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期的有效手段 ,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5 ]。3. 2 家庭支持系统 家庭是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6 ]。家庭是病人的精神支柱 ,家庭成员的参与可以帮助病人依从治疗计划 ,树立信心 ,尽快康复。有调查表明 ,来自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的支持与理解在病人康复过程中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物质生活环境条件并无差异 ,而研究组对家庭社会支持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与重视家庭社会支持有关 ,因为在护理病人的同时 ,强调家庭成员的配合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康复活动 ,从而引导病人逐渐适应社会 ,缓解心理压力 ,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 ,巩固病人的治疗效果,更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3. 3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式 精神病病人大多懒散 ,不愿参加娱乐活动 ,孤僻 ,积极性差 ,依赖性强 ,存在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由表 2 看出 ,通过护理干预 ,其生活自理、 心理社会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提供护理干预能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身体锻炼 ,培养病人乐观愉快的情绪。消极悲观的情绪对精神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 ,而乐观愉快的情绪则是保障精神健康的重要条件。培养多样化的兴趣 ,有助于消除紧张情绪 ,是精神休息的良好方式。要保持有规律的生活 ,这对于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修改意见 ,制定下一阶段的护理措施及工娱治疗内容,从而激发病人对生活、 工作的兴趣 ,提高病人的社交和工作技能。工娱治疗是通过工作、 劳动、 娱乐和文体活动 ,缓解精神症状 ,促进疾病康复 ,防止精神衰退 ,提高适应外界环境能力的治疗方法 ,对康复期精神病病人有显著疗效。为精神分裂症病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 ,提高病人的社会兴趣 ,通过创建丰富多彩的病房生活 ,营造相互交流、 沟通的气氛来促使病人社会能力的恢复 ,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3. 4 培养健康心理 ,提高应对能力 精神疾病的发生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 ,而且与个体错误的认知评价、 不良个性特征及社会适应障碍有关。因此帮助病人改变不良认知评价方式 ,使认知、 情感、 行为三者和谐统一非常重要。调查表明 ,有97. 50 %的病人认为自己有必要学习应对压力和危机的技巧 ,因此 ,心理护理要结合病人的心理、 教育、 家庭、 社会文化等背景 ,去指导病人学会恰当处理生活应激事件的方法和技巧 ,指导他们学会调节、 控制、 宣泄不良刺激带来的负性情绪 ,提高心理免疫力。诱导病人正确认识事物 ,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建立正常的人际交流 ,并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心理缺陷,使他们知道内向孤僻、 敏感多疑、 固执己见等不良个性特征对健康带来的影响 ,并自觉克服个性特征中的消极方面 ,重塑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3. 5 减少并发症发生 有文献报道 ,抗精神病药物在缓解精神症状的同时 ,也可能因药物不良反应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病人认为精神症状已缓解病就好了 ,不想继续服药 ,担心药物对身体和大脑有害 ,尤其考虑到药物反应重 ,甚至认为吃药会变傻。我们通过加强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和精神分裂症基本知识教论文格式育 ,激发病人对预防复发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病人规则服药的主动性 ,同时使病人认识到疾病的预后与维持治疗的关系。根据病人用药的剂量及副反应的大小 ,逐渐增加娱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