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整理内涵探讨》---农村经济论文
[关键词]土地整理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摘要]土地资源是宝贵而又有限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人类获取基本农产品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兴起,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1994年全国统计年鉴,我国人均耕地为0·08hh,不到世界人均耕地1/3,其中,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053hh警戒线的县(区)占1/4[1]。①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它愈来愈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在我国,系统进行土地整理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土地整理的一些工作还处自发状态。前些年,虽然有些学者就土地整理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土地整理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运作和设计以及土地整理的模式进行研究,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在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上不可能是一种模式,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视各地的经济状态和环境要求确定土地整理的主攻方向。为此,本文就我国土地整理的具体分区指导以及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作些探讨。
一、土地整理内涵
土地整理就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地块形态改变和产权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利用方式改变,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的工程技术手段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效利用农地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
二、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分区指导
1·黄土高原区的土地整理。黄土高原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引起土壤退化、土地资源破坏,而且,由此产生的大量泥沙会淤塞江河湖泊,抬高下游河床,加剧洪水灾害。因此,防止水土流失是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环境恶劣循环的主要原因。因此,黄土高原区土地整理的关键问题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以县级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等基本保护农田为主,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尽量做到泥不出沟;陡坡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牧,土地清理过程中要结合田、水、草、路综合治理,实行草、灌木、乔木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为主,结合土地整理大力发展雨水节流、节水灌溉,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
2·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土地整理。该区域山多山高平坝少,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水资源充沛,但保水保土能力差,土地分布十分零星,人均耕地很少,且旱地、坡耕地多。长期以来,长江上中游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草地过度放牧和森林大量采伐,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日趋瘠薄。滇、黔等石质山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不少地区因土地“石化”而贫困,甚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中游地区因毁林毁草垦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江河湖库泥沙淤积。针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该区土地整理的重点是:以改造坡耕地为主,开展小流域和山系的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有计划、http://www.51lunwen.org/ncjj/有步骤地使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土地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其自身的恢复规律和限度,人们的开发整理活动只有保证土地维持正常新陈代谢的能力,才能实现土地永续利用的目的。如果我们为了发展经济,对土地无限制的开发,又不加以合理地保护,就有可能导致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枯竭,从而丧失其永续利用的能力。对于耕地利用来说,不仅要强调对耕地开发治理,而且必须从资源环境的整体角度,保护与耕地有直接关系的资源环境质量,实现良性发展,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①
3·黄淮海广大平原地区土地整理的主攻方向。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的第一大粮仓。平原辽阔,耕地比重高,盐碱土、风沙土、沙姜土面积大,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治理旱、涝、碱、薄是本区土地整理主要治理问题。土地整理通过对农田中的零星闲散地、道路、田埂、废弃沟塘以及村庄中的空闲地、用地规模等进行综合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通过完善水利设施,改造限制因素以提高土地旱涝保收程度,以及消除耕作中的不利因素,从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通过改善田间交通条件,加大田块作业面积和作业边长,消除不利于机械耕作的田块形状,提高土地平整程度,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通过改造灌排渠道,保证水系畅通,减少输水损失,以提高输水功能,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村庄集中、基础设施配套、林网形成,改善农田或村庄的生态环境。[4]土地整理还要结合治碱、治沙,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节流和开源并举,着力改造中低产田土,是本区土地整理的主攻目标。
4·大中城市郊区的土地整理。城市和郊区的土地整理的实质是合理组织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促进城市用地有序化、集约化,提高土地的经济承载能力和土地利用效率。城市郊区的土地整理要按照近期效益和远景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原则,充分、合理、经济地利用土地资源,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科学规划城市郊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城市郊区的土地整理要加强中心村镇建设,适当撤村并组,扩大中心村镇规模,以节约土地资源。缓解城市化与农业争地的矛盾。要大力加强城市郊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创造清洁、优美、舒适的郊区农业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严格限制城市“三废”排放量,加强对现有环境污染的治理,改善环境质量;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充分合理利用城市郊区的农业自然资源,大力开发城市郊区的绿色食品生产,使之成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带动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减少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排放量,避免绿色食品生产本身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充分利用临近中心城市的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加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应用实验,使之成为区域绿色食品生产的示范基地。
三、土地整理与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土地整理能维持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涵义是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数量还在减少。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其增长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扭转,土地面积的有限性、空间位置固定性决定了无限增加耕地的数量是不可能的,只有实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才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措施之一。[5]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涵义,即耕地总量数量平衡和耕地质量平衡。保持耕地数量平衡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保护耕地数量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维持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根据有关报道,通过土地整理可以使我国净增耕地1千多万hh。笔者对江苏淮安市农村土地整理选点调查发现,通过土地整理,即对农田中的零星闲散地、道路、田埂、废弃沟塘以及村庄中空闲地、用地规模等进行综合整治,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通过完善水利设施,改造限制因素,以提高土地旱涝保收程度,以及消除耕作中的不利因素,从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通过改善田间交通条件,提高土地平整程度,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通过改造灌排渠道,保证水系畅通,减少输水损失,以提高输水功能, 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村庄集中、基础设施配套、林网形成,改善农田村庄的生态环境,可以净增耕地面积近1千多公顷,土地产出率可提高5个百分点。[6]事实上,仅有耕地数量的平衡是远远不够的。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耕地数量不能减少,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也不能降低。如果不考虑耕地的质量,对稳产高产农田不加以保护,对中低产田不加改造,建设用地只占好地不占差地,或占用了好地,新开垦,补充了些劣质耕地,表面上耕地总量并没有减少,但实际上影响了粮食产量。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不是实际意义土地整理。
2·土地整理能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对土地质量高、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应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着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水、土、气的环境监测力度,防止乡镇工业“三废”和农业废弃物污染。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进程加快,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种养废弃物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地一定要结合土地整理,加大对这方面污染源的治理力度。通过土地整理,根本改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应适当调整其耕地保有量以确保粮油棉生产量。通过土地整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防止水土流失,确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如江苏省新沂市通过土地综合治理,水利标准大大提高,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美化农业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3·土地整理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举措。
第一、加强土地整理,增加农地储备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地占用逐年增加,农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占用一定数量的农地是必要的,但过多占用,加之农业技术进步较为缓慢,一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力提高幅度有限,则会造成农地短缺。当前应注重加强土地整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对土地资源进行复垦改造和调整,促进农业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农业补贴政策,适度进行一定规模农地的休耕制度。采取企业改制迁并、归并村落、修整农田、复垦废弃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