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以高校教学改革理念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本文认为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处理好创新和基础的关系,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科学地阐述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化改革是论文格式 http://www.51lunwen.org/format/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进行高等教育创新的客观要求。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创新成果的涌现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创新和创新人才
“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用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创新”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创造发明;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可见“创新”比“创造”的含义要广泛。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意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动力问题,显然,创新意识要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创造性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创新能力则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即写成文学作品、谱成乐曲、形成绘画或是制造出各种专利产品)。可见,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个方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作基础,离开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创新能力也不过是事倍而功半的傻干,甚至是徒劳而无功的蛮干。所以说,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仅属于少数人物的“专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都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
二、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重点突出“创新”
1.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全面打好学生的创造心理素质的基础。创新素质是人的素质中高层次的,可以覆盖、带动其他素质的一项综合素质。它包含7个方面: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能;创新品德;创造美感。以上7条中首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果这两点没有培养好,整个创新教育就是失败的。
2.搞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我们的创新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个别尖子,我们的素质教育是大众化的,不能搞多数是劳动工具,少数是精神贵族,否则很容易变成搞精英教育。
3.搞创新教育要承认差异。过去教育思想、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规范都是一刀切的,创新教育的实施与之不同的是承认差异。因为创造是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以思想自由为前提的。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和表现,仅是类型不同和水平有差异。承认差异,要求教育因材施教。
4.搞创新教育要注意基础性。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越低级的,作为基础的适应性成分越多,创新因素越少。爱因斯坦讲过,科学创造像一座大山,基础越宽,高度越高。因而必须处理好创新精神培养和学生基础品质的形成的关系。没有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规律去做,只会造成教育的失误。
5.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重视价值导向。强调个性的培养不是搞自由化。搞创造的根本目的是为促进社会进步服务,对社会应有正确的认识,应把社会上优良的东西继承和发展。但又要敢于正视社会现象中落后的方面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落后方面。创造可以是多向的,必须以推动社会发展作为导向。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1.拓宽专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
2.认真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帮写论文 price.51lunwen.org能力培养的思路制订教学计划,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4.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5.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特别要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三、创新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基础课是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们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程,即过去常说的“三基”。基础的重要意义在于:任何学习、研究、开拓、创新,都有狭义与广义知识(包括思想、理论、技能、方法、工具等)的积累性、继承性,以他人、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为起点,如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动向,就是更为强调文理相通、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面、在全方位的广泛选择中进行有针对性与个性化的培养,直至本科生低年级不分专业。虽然这样的实践在发达国家一流大学已有较长历史,但在我国却是一个新举措。它是顺应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历史潮流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已实行多年的选修课、学分制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对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教学强调很窄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积累、太重专业基础、过早划分专业,反而不利于创新的反思之后的改革。
自然,我们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得出一切基础都不利于创新的错误结论,因而不讲基础,只求创新。在这种意义上,任何怀疑、轻视、削弱乃至全盘否定正确的、必要的基础的重要性的,都是错误的。创新必须以一定的基础为前提,问题在怎样适度。真正抓好基础应是将该学科、专业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深思熟虑、融会贯通,简明扼要、引人入胜地讲深讲透讲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在全方位广泛选择中挑选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特别要注意兴趣爱好这种个性“基础”。教学中的基础,过去主要以知识为中心,从知识的系统性出发,有其局限性。现在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培养目标,就要特别注重怎样发现、培养、坚持、强化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在广泛选择中提供一种多样化、个性化教学。
要有自己的思路、方向、方法论基础。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的治学道路时,主张把一切足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都排除掉,致力于“导致深邃”的内容与方法。哈佛大学校长博克说,他们在教学中“更加强调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几十年来投入巨大力量,进行科学技术史、思想方法论研究,其目的就在于寻求历史上名家大师创新经验方法论的启示,可见方法论在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地位。
要注意培养把握全局者的综合性基础。基础大多是对某一学科、专业而言的,也有例外的情况。凡处于多产业、多专业、多学科地位,把握全局的人,总体观念、跨产业专业学科知识面的广博横通、决策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基础,远比仅仅很窄的某专业基础的扎实精深重要得多。这是因为只有在对所属个体、局部,产业、专业、学科各自特点、相互关系等状况尽可能广泛的了解中,才能形成总体观念,把握发展趋势,进行论文帮写 price.51lunwen.org总体性、结构性、前沿性、开创性改革,使工作从忙忙碌碌、应接不暇的事务主义,仅仅是操作方法上的简单模仿、研究上的长期追踪中超脱出来,实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