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金融学论文格式、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实体企业金融化与影子银行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探讨

日期:2021年11月06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0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10220915002115 论文字数:33266 所属栏目:金融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金融学论文

本文是一篇金融深学论文,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将实体经济虚拟化划分为“企业金融化”和“影子银行化”。利用 2007—2017 年我国 A 股上市实体企业年度报告数据实证检验了二者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于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

2020 年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金融创新加强审慎监管,并且加强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优化实体产业的发展是确保资本市场有序发展的基础。在现阶段,我国传统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并且全球疫情的蔓延趋势对我国一些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出口型企业更是雪上加霜。而金融行业凭借准入管理和利率控制等各方面竞争优势往往能获得较高的资本回报率。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行业进入资产升值快车道。面对高额的资本回报率,大量实体企业开始布局金融资产、房地产行业以及影子银行业务,这一过程被称为“经济虚拟化”。

实体企业经济虚拟化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大量实体企业表现出强烈的金融资产配置意愿;第二,实体企业从事资金融通业务。据国泰安(CSMAR)数据库显示,从 2007 年开始我国大量上市实体企业利用生产结余资金大范围配置金融资产。万得(Wind)数据显示,2019 年底,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中持有理财产品的公司约占 25%,且市值超过 4500 亿元。Ortiz 等(2008)研究中指出,高比率的金融资产持有通过对经济内部资源自我吸收与强化,致使企业产业空心化发展,理论上称此为“企业金融化”。另外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市场中企业融资存在约束,企业在金融市场中存在融资成本高、融资金额少等问题,这促使一些有资金实力的实体企业转向资金融通业务即实体企业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影子银行化”。企业金融化和影子银行化的区别主要在于企业从事金融投资时资金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企业内部自有资产,后者来源于企业外部融资(廉永辉和褚冬晓,2020)。

企业金融化与影子银行化同属虚拟经济范畴,是虚拟经济的微观表现形式。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与黄金脱钩,财富的表现形式彻底以货币形式开始度量。西方世界也出现滞涨现象,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断推进,货币虚拟化和生产全球化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崔祥龙,2017)。经济财富积累的方式也实现了从重商到重农再到虚拟资产的转变(张国庆,2010)。尽管企业利润的来源仍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但是企业利润的表现形式已不单是产品增值,更多情况下表现为金融产品增值或房地产增值。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企业金融化的相关研究

关于金融化的命题主要通过金融化对实体企业发展各生产要素的挤出作用展开,其次致力于研究金融化对企业长期发展和自身优势构建的影响展开。“金融化”具体是由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 Baman&Sweezy(1966)提出,而实质在 20 世纪初虽未明确提出金融化这一概念,但是已有学者通过文章来描述金融资本对经济支配的现象。黄达(2012)将金融化阐述为经济体本身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金融产品性和货币性。经济金融化过程中除了在泛金融行业表现出经济影响力增大,经济利润丰厚,更具代表性的现象表现在制造业金融化程度逐渐增强。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企业获利逐渐依赖于金融资产的买卖和持有。通过较长时间对 OECD国家资产配置内容的实证研究发现,上市企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采购逐渐被金融资产取代(Epstein 和 Jayadev,2005)。而“企业金融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 Arrighi(1994)提出,具体是指制造业企业的本年利润越来越多的通过非经常损益实现(金融资产出售,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等)。面对西方国家制造业企业逐渐金融化这一现象我国学者将其原因归纳为:其一来源于传统生产性行业人力资本成本提升;其二受资本逐利性特征影响,为增强其盈利杠杆、加速资产周转,大量资产证券化业务诞生,鼓励制造业企业更多涉足于金融领域;其三是人口老龄化,加速企业购买企业年金和保险类理财产品(张成思和张步昙,2015)。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企业金融化的定义较为认可的是:金融化本质就是企业通过购买行为将流动性不高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较高的资产(王永綦,2017)。自从 Goldsmith(1969)在《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中详细指出了金融系统的构建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作用之后,学界围绕金融发展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衍生出了诸如最优货币化与经济均衡增长(麦金农,1984)、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Goldsmith,1969;麦金农,1992;Rajan and Zingales,1998;Levine et al.,2000),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林毅夫,2005)不难发现早期的金融理论强调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后来的学者开始不断强调金融发展的过度扩张产生了大量的现实经济问题。究其实质而言,金融发展与和金融化是一个事物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张成思,2019)。

............................


第二章   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2.1  理论依据

2.1.1  金融资本循环理论

传统金融资本的循环依赖于实体资本的发展,金融资本家凭借其旧有的货币所有权完成对产业资本形成剩余价值的分配。伴随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金融产品的创新、衍生工具的产生,过量流动性的释放使得金融资本的循环突破已有产业限制,产业资本的再生产积累方式和企业资产结构的配置比例发生重大的转变。金融资本家不仅仅只作为剩余价值的分配者更成为产业循环的支配者。在传统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中,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资本只有通过不同形态的循环积累才能积累剩余价值,并且只有完成“惊险的跳跃”才能收回预付资本获得超额汇报。

现代资本循环的最大的特征是在马克思资本循环的基础上增加了金融资本循环,金融资本进入循环的方式也不仅拘泥于传统的借贷媒介,多元化的投资通道使得金融产品获得了更高的收益比率,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资本循环的效率。当代金融资本的新三性取代了旧时大工厂资本阶段的“老三性”——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流动中获利成为金融资本的主要代名词,并且这也使得被标价的产业资本在短期内容易产生剧烈价格波动,生产关系脆弱性加强。

所以现代金融资本循环表现为明显的流动性套利特征,并且产业资本可以利用更为多元的投资渠道寻找自身资本增值的方法,从而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界限日渐模糊。

........................


2.2 研究假设

2.2.1  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效率

多年来学者们对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企业金融化促进还是抑制企业创新,学者们持有不同观点。一些学者认为企业金融化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提升企业面对创新不确定性的风险抵御能力。企业创新的投资收回周期较长需要更稳健的内部融资保障,企业购置金融资产能够有效缓解资金压力(Hall,2002)。张军等(2008)根据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企业金融化有效提升了企业融资能力。

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企业金融化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挤出效应。实体制造业企业通过经营资产购入(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实现资本的扩张和再生产,而当前面对制造业萎缩,获利能力整体下降的局面,企业管理层迫于经营业绩和股东的压力,大量投资于短期资产或金融资产实现利润率的保证。制造业的金融投资意向和行为将加剧“去工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导致资产泡沫化,削弱企业创新制造的能力(谢家智等,2014)。无论是在融资约束动机还是在市场套利动机下,企业金融化会显著挤出企业的 R&D 投入和实业投资(戚聿东和张任之,2018)。企业金融化会阻碍企业持续创新投入,尤其是显著挤出了初创期企业的创新投入(肖忠意和林琳,2019),经济不确定性会加强这种阻碍作用(杨肖,2020),而高管激励可以抑制这种阻碍作用(饶静和曾丽欢,2020)。企业金融化会降低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降低实体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利益相关者会对企业金融化产生负面预期进而采取更为保守的规避风险策略(牛玉凝和刘梦佳,2020)。企业金融化的路径是金融资产持有和金融渠道获利,这两种路径会抑制高股权集中度、高资产负债率企业的创新投入(顾海峰和张欢欢,2020)。 

企业利用自有资金高比例配置的金融资产,不仅有高流动性的股票资产,还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和具有金融属性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配置金融资产主要存在两种动机: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投机性动机。预防性储蓄动机主要是企业为规避经济周转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风险而持有金融资产的动机。实体企业通过金融资产的配置使得企业既具有恰当的流动性又能够有效平滑实体生产中创新过程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有效提高创新效率,此时金融资产的持有表现为预防性储蓄动机。

图 3-1  实体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及增长率  

图 3-1  实体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及增长率 

.........................


第三章  我国实体企业创新现状分析 ........................ 19 

 我国企业创新投入现状 ....................................... 19

3.2 我国实体企业创新产出现状 ................................... 19

3.3 我国实体企业创新效率测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