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相关概念界定............................. 15
3.1.1 金融集聚............................. 15
3.1.2 新型城镇化................................ 15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 .................................... 23
4.1 新型城镇化测度 ................................ 23
4.2 新型城镇化指数构建 ........................................ 24
第五章 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 29
5.1 变量选取 ............................. 29
5.2 实证研究模型 ................................... 31
第五章 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变量选取
变量说明见表 5.1,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 5.2,所有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部分年份存在缺失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补全缺失数据。
.
表 5.1 变量说明
核心解释变量为金融集聚(finy)。李宝礼和胡雪萍(2015)、孙晶和李涵硕(2012)分别采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集聚系数或区位熵分别表示不同行业的金融集聚水平;姜松等(2017)认为经济金融化是金融资产不断丰富、金融体系逐渐健全、金融创新日渐活跃、金融部门愈加完善的过程,此过程主要体现为金融部门的产出在全社会所有部门的产出占比扩大,也就是“金融业增加值/GDP”增大;王周伟、柳闫(2016)计算了金融集聚规模(SI)、金融产出规模(GI)、区位熵(DI)。本文以“地区金融业增加值/地区总产值”的方式表示金融集聚水平,综合测度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影响。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分析了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金融集聚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渠道以及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理论层面,金融集聚通过影响企业投融资行为、政府干预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以及个人的消费投资行为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其次,金融集聚以产业结构升级为渠道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升级:金融集聚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货币资本、先进技术以及人力资本,而产业结构升级又通过促进人口转移以及调节供需关系的方式促进新型城镇化水平升级。再次,金融集聚以企业技术进步为渠道推动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基于金融集聚的金融资源优势、信息流转优势和网络信息效应,金融集聚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而企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推力”、“拉力”,并改进了生产可能性边界进而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最后,金融集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异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在实证层面,本文首先基于 2004-2018 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数,并分析了我国以及三大地区之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其次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初步分析了三大区域间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金融集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的渠道促进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提高的中介效应;最后建立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并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SAR)进行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分解。研究结论如下:
(1)2004-2018 年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分地域来看,三大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其中东部省份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最高,其次是中、西部省份。
(2)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金融集聚对东、中、西三大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存在着空间异质性。金融集聚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关系在中部地区则不明显。
(3)金融集聚会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金融集聚通过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以及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调整市场供需关系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金融集聚通过金融资源优势、信息流转优势和网络信息效应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而企业技术进步通过促进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