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本文以文献梳理为出发点,分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类别和生成原因,并以此为根据对马上消费金融公司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到了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控制启示。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方面:1.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传统的消费金融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的一种金额小、期限短,主要以线上服务为主的金融服务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金融具有以下特点:(1)贷款金额小,借款期限短。借贷金额一般在 20 万之内或更小,借款期限基本都在一年以内;(2)借还款方便灵活。各平台产品多样,客户可针对不同目的选择不同产品和还款方式;(3)消费场景多样。现如今互联网消费金融向各种生活消费场景渗透,涉及到生活的各领域;(4)风控手段先进。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制定了多种风控模型,能有效抵御风险。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2015 年 GDP比上年增长 6.9%,创造了 1991 年至今 25 年来的最低增速。目前,国家投资力度逐渐放缓,净出口占比在全球贸易保护的条件下不断下降,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大,2018 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76.2%,比上年提高 18.6 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总额 43.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 5.0%,高于 2017 年的 3.9%。因此,中央政府十分重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鼓励大众消费,并出台各项措施和政策促进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消费热点的发展,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的升级。而且,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创新,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出现扩大了消费金融的应用场景,从消费方面刺激经济增长。互联网与消费金融的结合,为消费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消费金融有多样化的经营主体,多种金融模式,多种运作模式。并且互联网消费金融简化了传统消费金融的进入门槛,大大缩短了信贷审批步骤,创造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模式;覆盖了衣食住行等各种消费场景和消费热点。互联网消费金融便捷、高效、普惠的特点和发展动向贴合了国家推行的消费金融政策,在此政策背景下互联网消费金融具备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一定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至今,暴露的风险问题严重阻碍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在进入 2015 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元年之后,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发展,行业内部经营主体良莠不齐、乱象丛生的现象也在不断出现。而且,大量的违规事件超出了行业现有法律法规的管制范围,行业监管始终落后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监管层面的法律法规经常处于缺位状态,从而无法对行业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处置,使得平台欺诈、套钱跑路、恶性催收等现象愈发猖獗,这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同时,互联网消费金融作为一项新的金融创新模式在我国和世界上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目前没有可循的经验指导其健康发展,各国都是在试错中总结经验教训。因而,要保证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平稳健康发展,保证其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对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必须摆在首要位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类别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针对信用风险问题从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和征信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刘玉(2015)认为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各个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在开展业务时没有合适的信用支撑。张荣(2017)认为资金渠道来源匮乏会引发流动性风险以及征信问题会引发信用风险。王晋之和胡滨(2017)指出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来源有是三个方面,分别是法律合规风险、平台风险和借款人信用风险。黄林与董文翰(2018)提出互联网消费金融风控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有效的征信数据;二是线上风控技术落后;三是审核不严格,流与形式。曾之明和邝载鑫(2018)分析得出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制约因素有法律法规不健全、传统消费观念和收入分配格局不匹配、金融产品同质性严重和征信体系不完善。
国外学者针对信用风险主要是从信息不对称进行阐述。Hanno Beck(2001)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接受金融服务的门槛得到降低,交易成本边际化,同时也指出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所带来的信用风险。Michael Klafft(2008)在网络匿名性的基础上,针对信息难以对称的市场环境下,研究其中的风险和收益的关系问题。其结果表示,在产品绩效的基础上传统金融领域的利差表现十分不理想,但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越是简单的投资越能够产生高收益。Weiss(2010)指出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如果将个人信誉和金融机构信誉捆绑在一起,同时鼓励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监督,这时监管机构发挥监管作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金融产生的业务风险和技术风险得到缓解。Hem C.Basnet 和 Ficawoyi Donou-Adonsou(2016)认为网络街道天然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且网络借贷起亚无的缺失极易诱发违约风险。
..........................
2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消费金融内涵及特征
2.1.1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消费金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为消费金融带来重大变革,一系列的互联网消费业务和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因而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以消费金融为前提,借助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等技术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新兴金融模式。其通过互联网技术加深了人们与消费金融的联系,一方面突破了传统消费金融的业务限制,缩短了消费金融与人们的距离,可以更加方便灵活的为客户提供需求的服务,极大的提升了传统消费金融的业务效率。另一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消费场景众多,满足的消费人群更加广泛。另外新的消费金融场景也在不断推进,可以进一步加速消费金融向潜在消费人群渗透。
互联网消费金融本质是信用贷款业务,借助互联网使得相关的借贷业务减少了众多的中间审批环节,让借贷过程更轻松便捷,很好的满足了人群资金需求。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借款和还款全部采用线上一体化,其业务流程如图 2-1 所示。
.........................
2.2 互联网金融风险理论基础
2.2.1 金融创新理论
金融创新理论最早由熊彼特提出,起初是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强调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后来的学者将创新理论应用到金融理论中,指出金融创新主要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从金融创新的动因和经济效应两方面进行研究。
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包括需求主导型、供给主导型和规避管制型理论。需求主导型金融创新理论涵盖财富效应理论和需求推动论,财富效应理论指出金融创新主要原因是财富的增长,在社会财富增长的过程中,社会对各种金融服务需求加大,从而促进了金融的创新。需求推动论认为人们对金融需求的不断加大对金融创新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供给主导型包含技术推进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技术推进理论指出各种技术的创新和完善推动金融创新,交易成本理论则认为金融创新是人们追求金融成本最小化的结果。规避管制型有规避管制理论和诱导约束理论两种,规避管制论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躲避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的结果。诱导约束论则指出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的一种自我防卫,在外部金融压制下,金融市场为了抵御外部压制并获取最大利润进而促进金融创新。
在金融创新经济效应研究方面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类,微观上研究了金融创新的财富效应和风险套利功能,宏观上研究了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作用。互联网消费金融作为金融的一种创新模式,基本吻合熊彼特提出金融创新理论,可以依据该理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
3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及生成原因分析 ........................... 12
3.1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类别 ................................. 12
3.1.1 市场风险 ......................................... 12
3.1.2 信用风险 ......................................... 12
4 马上消费金融公司风险控制案例分析 ........................... 17
4.1 马上消费金融公司介绍 ................................... 17
4.1.1 公司发展概况 ..................................... 17
4.1.2 公司产品介绍 ..................................... 18
5 马上消费金融公司风险控制启示 ............................... 27
5.1 市场风险控制启示 ....................................... 27
5.1.1 推动消费金融场景化 ............................... 27
5.1.2 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消费金融渗透 ................... 28
5 马上消费金融公司风险控制启示
5.1 市场风险控制启示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