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研究,本文以普惠金融发展与减贫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前提,在分析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状况及该地区发展普惠金融对于减贫产生的积极影响之后,通过对2005-2018 年间西部地区 12 个省/市/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验证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的实际影响效应。最终结合理论与实证,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 西部地区普惠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且各地之间差异明显。由 2005-2018年西部地区普惠金融综合指数的测算结果可知,2005-2018 年间,西部地区 IFI指数虽然大致上呈上升趋势,但年均增长速度极为缓慢,IFI 平均值只有 0.496,普惠金融平均发展水平一般。横向对比来看,重庆在西部各地中普惠金融综合指数平均值高达 0.624,而云南 IFI 平均值仅为 0.384,与之相比差距将近一倍,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减少直至消除贫困更是世界各国长期致力于解决的一项重大难题。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减贫道路上不断探索,扶贫方式从最初的“粗放式扶贫”转向如今的“精准扶贫”,减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据不完全数据显示,从 1978 年至 2019 年末,我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 0.6%,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可以说是为全球的减贫事业贡献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不过随着我国减贫事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传统的减贫方式能发挥的作用却愈发有限,亟待新的减贫方式来打破这一困境。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促进减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仍有不少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被排斥在传统金融机构之外,极有可能因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而致贫。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开始引入“普惠金融”。普惠金融不是传统意义上救济式的财政扶贫或慈善扶贫,它是在立足机会平等原则的基础之上,兼顾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旨在为其提供全面的、可承受的且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2013 年 11 月 15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普惠金融写入党的决议,正式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由此可见,建立一种覆盖全民的包容性的金融体系对于推进我国现阶段减贫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比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致贫原因复杂交织,长期以来都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难点区域。根据最新的相关数据显示,2019 年末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突破,1000 多万人成功摆脱贫困,人民幸福指数连续攀升,全国仅剩下 551 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然而在这之中西部地区就囊括了 323 万人;全国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只有 2 个未涉及西部;中央重点支持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更是全部分布在西部,其减贫难度之大可见一斑①。近年来,党和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以实际行动支持普惠金融发展。自 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普惠金融被正式提出之后,2016 年初国务院专门制定《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决定将普惠金融上升至国家重点发展战略;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再次指出要把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支持。但是,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真正能有效促进减贫,又是以何种方式减贫,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完善了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影响效应的研究理论。虽然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研究较多,但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总结梳理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和影响机制上分析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的作用机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这一研究理论。另一方面,丰富了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影响效应的定量研究。本文在分析金融发展理论及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之上,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减贫的影响效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影响效应的定量研究,也有助于验证普惠金融反贫困理论的合理性,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本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推动了我国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目标的实现。当前正值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全面脱贫路上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相比于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言贫困程度更深、脱贫难度也更大,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补好我国的贫困短板,为实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预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另一方面,加快了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和脱贫攻坚的进程。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大大加速了该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脚步和脱贫攻坚的前进步伐,这对于新时代下我国减贫事业的推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
2 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的作用机制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金融发展理论
普惠金融的概念自 2005 年才在联合国上被首次提出,到如今发展时间还不足 20 年,可谓发展时间尚短,目前国际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但由于普惠金融起源于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因此本文认为普惠金融理论是研究金融发展的经济理论,与金融发展的各个分支理论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金融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理论:
(1)金融抑制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奠基人——Mckinnon(1973)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迟缓的现状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不仅仅在于资金严重短缺,更重要的是因为政府在价格和数量上对金融市场的严格管控扭曲了资源配置,以致于金融资本利用效率不高,从而极大地抑制了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金融抑制理论”由此诞生[35]。
(2)金融排斥理论
继 Mckinnon(1973)[36]在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无法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作出合理解释之后,金融排斥理论则解释了另外一个普遍存在的金融现象,即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低收入阶层没有享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体系之外。该理论认为金融排斥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贫困,使得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陷入“贫困—受到金融排斥—贫困程度加深—金融排斥加深”的恶性循环之中,无形之中又在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此外,又恰恰是因为金融排斥的存在,才使得“普惠金融理论”应运而生[37]。
(3)普惠金融理论
普惠金融是金融发展理论中一个全新的理念,可以说是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发展和延伸。它主要是通过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群众满意度以及可得性不断推动金融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为贫困群体在脱贫的过程中提供全方位和有效的帮助,进而促进减贫。因此可以说,普惠金融是减缓贫困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显著改善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38]。
..........................
2.2 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的影响机制
本文结合前人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的影响机制研究,具体从直接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一方面,在直接影响上,本文主要是从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储蓄和信贷两种基本金融服务出发,通过优化金融服务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资金需求,进而直接对减贫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间接影响上则是通过研究普惠金融发展如何推动经济增长与调节收入分配,进而间接对减贫产生影响。
2.2.1 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的直接影响机制
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中,大多低收入者和贫困群体总是被排斥在外,享受不到一些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因此这些群体的金融需求基本无法满足,难以改善目前自身的一个贫困现状。然而,随着普惠金融慢慢走进大众视野,情况开始发生好转,一些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他们逐渐享受到适当的金融服务,而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储蓄和信贷服务恰恰成为他们最直接、最广泛的金融需求。因此,本文就储蓄服务和信贷服务对这一直接影响机制展开论述。
(1)储蓄服务减贫机制
在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当中,储蓄是最为基础的一项金融服务,也是贫困群体最主要的金融需求。其减贫效果主要体现在:
第一,有效应对金融风险,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由于低收入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遭遇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其他突发状况,很有可能会使其遭受重大打击,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不过通过储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低收入群体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有利于引导贫困群体趋向健康消费,同时资金也能被更加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因此低收入群体很有必要进行储蓄,尽量减少突发状况对其造成的经济冲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降低返贫的可能性,实现真正的脱贫不返贫。
第二,获取额外利息收益,增加贫困户收入。金融机构提供的储蓄服务大多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因此低收入群体可以通过储蓄将多余的资金积累起来并进行一个短期或长期的理财规划,不仅可以从中赚取收益、获得额外收入,以备未来不时之需,还能够显著提升经济安全感,对于贫困户而言具有较大的保障。
..............................
3 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助推减贫的现实分析................... 15
3.1 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15
3.1.1 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横向对比分析......................... 15
3.1.2 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纵向对比分析................................. 18
4 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