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不同省市的 1408 名初中生旁观者群体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教师和家长访谈,从旁观者视角分析了我国初中校园欺凌的现状及治理情况。通过差异检验和相关性分析,探究了旁观者群体的角色差异和其在欺凌事件中的行为态度差异和各维度相关关系。最终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1.校园欺凌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2019 年 1 月 22 日,“2019 教育世界论坛(2019 Education World Forum)”在英国伦敦举办,会议中世界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了《数字背后:终结校园暴力与欺凌》报告。报告显示,校园欺凌和暴力是世界范围内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因素,任何国家的任何学童都有可能遭受或者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GSHS)数据显示,在调查日期前一个月内,有 32%的学生遭受过欺凌,在这些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校园欺凌比率最低为 7.1%,最高达 71%。学龄儿童健康行为研究(HBSC)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校园欺凌比率从 8.7%到 55.5%不等。来自 96 个国家和地区的 GSHS数据显示,一个月内,在学校被欺凌 1-2 天的学生占 19.4%,被欺凌 3-5 天的学生占 5.6%,7.3%的学生被欺凌 6 天甚至更多天。来自 50 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日期前一学年,每月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占比高达 29%,每周都遭受欺凌的学生比例高达 14%。PISA 2018调查数据显示,在 OECD 国家中,平均有 23%的学生每月至少遭受几次欺凌,那些遭受欺凌的学生常常感到悲伤、恐惧和无助,缺乏校园归属感。与 PISA 2015 的相关调查数据相比,PISA 2018 调查数据中报告每月被欺凌几次的学生比例增加了 4%,有的国家甚至增长了 10%1。
这些调查数据结果为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可以看出校园欺凌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且受欺凌的学生比例不断攀升,数量日益庞大,后果愈加严重。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业成就,更严重的是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随着网络的发展,校园欺凌事件的曝光率也随之增加,社会各界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近年来,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在网络上频繁曝光,欺凌手段多种多样,从身体攻击到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同时,网络欺凌也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欺凌手段,给被欺凌者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成为学校安全治理的首要问题。因此,设法以种种方式加以干预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课题。2018 年 4 月,《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由我国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五级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国家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充分反映出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和预防治理的紧迫性。
................................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多视角了解我国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
以往对于校园欺凌的调查研究多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二元主体入手,缺乏客观性和佐证,本研究从学生、教师和家长这三大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群体入手,调查研究初中校园欺凌的现状,包括欺凌发生的时间、地点、欺凌主体关系以及频率,学校治理情况等,对以往的校园欺凌研究提供佐证资料,有利于管理者和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目前我国初中校园欺凌现状和治理情况。
2.有助于了解旁观者群体角色差异,发挥旁观者群体抑制效应
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人数众多,对维持或结束欺凌行为有着关键性作用。研究表明,旁观者的道德谴责会给欺凌者带来压力,使得欺凌者不敢或者不好意思继续实施欺凌1。旁观者群体作为一个异质性群体,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了解旁观者群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认知和态度,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初中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群体的角色差异情况,还可以了解旁观者在欺凌情境下的行为特征和态度倾向,采取恰当有效的举措,将消极旁观者转化成积极旁观者,降低旁观者给校园欺凌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旁观者群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抑制效应。
3.有助于建立健全校园欺凌预防治理体系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 2016 年 4 月和 2018 年 4 月分别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和《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的要求,并要求国家、省、市、县、学校全面联动,建立五级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1。基于此,本研究将学生旁观者、教师和家长纳入校园欺凌治理研究的体系之中,客观了解初中校园欺凌现状,系统了解他们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反欺凌态度及干预行为,有助于引起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群体的注意与重视,拓宽校园欺凌预防治理路径。
..............................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生态系统理论
20 世纪七十年代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提出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个体成长的自然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到间接环境的几个系统中间。这一系统由内而外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1。其中微观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等;中间系统主要强调家庭、学校等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外层系统,指间接影响儿童发展的系统,如父母的工作环境等因素;宏观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广阔的意识形态,即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Bronfenbrenne 认为,微观系统中的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与个体互动最为频繁,对个体的成长发展影响也更深远。
生态系统理论与校园欺凌之间存在三个方面的相关性:一是其元理论基础相同,都是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作为深层次的理论支撑;二是内容体系吻合,生态系统理论扩大了环境的概念,将家庭、社会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而诱发校园欺凌的主要因素也大多是这几个方面;三是价值目标相同,生态系统理论的价值是通过分析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这四个系统对人的影响,最终促进人的发展。而校园欺凌研究秉承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2,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因此,生态系统理论可以作为适宜的研究框架来解释个体的行为如何受到多个系统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学生个体层面来说,年龄、性别、个体以往受欺凌经历是影响旁观者助人或漠视的主要因素;从同伴层而看,个同侪关系影响着旁观者的行为决策过程;就家庭层面来说,家庭教育对儿童反校园欺凌态度和行为决策有重要影响;从学校层面看,校园文化环境和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倾向。综上所述,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开展旁观者反欺凌态度和干预行为研究切实可行。
图 1-1 五阶段决策模型
...................................
(二)文献综述
1.校园欺凌相关研究
(1)校园欺凌的形式
校园欺凌具体包括了多种形式,不同国家对于校园欺凌的类型划分和具体行为描述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类1,直接欺凌主要包括身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主要包括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身体欺凌是指通过肢体的接触给被欺凌者身体带来伤害和痛苦的一切形式。这种欺凌形式是最容易被察觉的一种欺凌形式,也是最容易引起关注的一种形式2;言语欺凌是指通过口头语言的攻击给被欺凌者心理上造成伤害的一种欺凌形式,往往被认为是学生间的玩笑,容易被忽略;关系欺凌是指欺凌者通过操弄同伴关系,将被欺凌者排斥在正常的社交范围之外的一种欺凌形式;网络欺凌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欺凌形式,是传统欺凌在空间上的延伸3,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都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来实现。林进材在上述五种欺凌形式之外,还提出了反击型欺凌这一欺凌类型,指受欺凌者因长期受到欺凌而给予反击4。这一特殊欺凌形式与我国学者张文新教授所研究的欺凌——被欺凌儿童这一特殊主体密切相关。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以上欺凌形式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伴随产生,从时间上来说,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常常发生在欺凌的初期,随着矛盾的升级,进而会引发身体欺凌。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加拿大、英国、法国都将性欺凌纳入其相关项目文件中,但对其所属类别未给出具体的划分,英国将性欺凌单独归为一类,而法国和加拿大都将性欺凌看作是身体欺凌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随着网络影视的发展和传播,学生的心理年龄比以往更加成熟,性欺凌也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参考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挪威各国对校园欺凌具体行为的划分,本文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归纳,如表 1-1 所示:
表 1-1 校园欺凌行为划分表
.................................
三、研究设计..................................22
(一)研究思路........................................22
(二)研究问题及假设....................................23
1.研究问题................................23
2.研究假设......................................23
四、 研究结果与讨论........................28
(一)旁观者视角的初中校园欺凌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