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的作用阐述
摘 要: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大众传媒为国家发展、社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它被赋予更加艰巨的任务,也面临着全新挑战。新的问题既阻碍着大众传媒优化效应的实现,也影响着全面小康的建设。从大众传媒与全面小康的互动关系入手,及时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才能获得同依共存、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关键词:大众传媒 全面小康 互动
目前,与贫困问题相对应,我国大众传播的发展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仍然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的扩大,会造成个人与群体、个人与政府、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甚至对立,从而阻碍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因此,在消除贫困的活动中,大众传媒理应推出新的改革举措,以促进大众传媒自身的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小康的建设。
一、全面小康建设赋予大众传媒的责任大众传播是国家发展的催化剂与推进器。它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传播社会的共同知识、信仰、规范和价值观,为社会的协调与发展作出贡献。它通过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播新的生活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它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无论是技能技巧、科学知识,还是文学艺术、价值观念都可以在大众传媒中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与接受。与其它娱乐工具相比,大众传媒又是最低廉、最经济、最方便的娱乐活动,是现代人放松心情的最好的休闲途径之一。
同时,大众传媒本身也是最富活力的经济形态,它可以以传媒为主导形成各种经济活动,成为社会发展新的支撑点。二十多年来,伴随着社会改革,作为社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传媒,其体制、技术、规模、结构和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崭新的、堪称为革命性的变化。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 2001年年底全国有报纸2111种,总印数351·06亿份,其中全国性报纸210种,省级报纸782种,地市级报纸882种,县级报纸237种。全年出版图书15万种,总印数达63亿册,其中新版图书91416种。截至2001年年底,全国有电台304座,其中中央台2座,省级电台37座,地市级电台265座,共开播1934套节目,全国广播听众达7·34亿人。城镇收音设备普及率达83·2%,农村达62·8%。全国有电视台354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 3595个电视频道。全国共有3·5亿台电视机,拥有一台以上电视的家庭占总户数的98·5%。国家广播电视干线网已与29个省(区、市)干线网实现联通,有线电视光缆、电缆干线30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光电缆300多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超过9000万户。至2002年6月底,全国有网民4580万人,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
上网计算机达1650万台,网站总数近30万。各类传播媒介的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手段明显改进,全国已经形成了以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为主体,技术比较先进,多层次、多手段、基本覆盖全国城乡并面向世界的传播网络,在总体水平上显著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一令人骄傲的成绩与大众传媒的作用息息相关。包括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在内的大众传媒,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社会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与信息流通状态,促成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中国与世界联为一体,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日渐发达的大众传媒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使人们能以更普及、多元、价廉的方式轻松地获取知识与信息。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P19)全面小康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大众传媒更加艰巨的六项任务。一是通过信息与意见的沟通与联系,为全面小康的建设营造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让广大人民深刻地理解全面小康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自觉地对全面小康建设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全力支持这一新的改革举措。二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独特的动员、监督与教育的功能,向社会各阶层宣传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不断传递新思想、新政策、新经验、新形象和新信息,倡导新的生活理念,从而强化国民的现代化素质,使人们能够以积极开放的态度面对社会变革,乐于接受新事物,不断补充新知识。三是进一步培养积极的主体意识,让受众不再因循守旧地承袭旧的行为规范,而是更富有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积极投身于中国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四是以个人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培养崇尚科学,尊重生命,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与文化精神,为先进文化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五是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中“奇妙放大器”的作用,广泛地调动起那些尚未得到充分发掘的人力资源来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在知识与市场之间建起“金桥”,使知识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六是弘扬民主法制,整合社会观念,监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社会效率与公平,为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共同富裕创造更为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大众传媒在全面小康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全面小康建设赋予的重大责任相比,大众传媒发展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全面小康建设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同样醒目地存在于大众传播的发展中。中国科学院的康晓光把中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概括为三个特征,一是结构性贫困,表现为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农村社区的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城市社区。二是区域性贫困,表现为中国的贫困人口高度集中地分布在若干自然条件、交通条件恶劣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主要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北方黄土高原地区、西北荒漠地区。三是阶层性贫困,表现为中国的贫困人口往往是那些在社会的政治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这主要包括下岗职工、残疾人、失学儿童、缺乏稳定生活保障的老年人,以及比男性就业机会更少、收入更低的妇女群体。〔2〕(P335)与之相对应,我们也看到,虽然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在接触大众传媒方面,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差距大大缩小,但是,在以电脑、移动电话、网络为代表的新传播媒介领域,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是明显的。在对新信息的接受上,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各地区、各群体之间新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化的趋势。简言之,在某些地区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经济地位的阶层之间,大众传媒发展中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开始明朗化了。
现阶段,大众传媒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一是媒介分布的差距。东部地区在人均报纸订阅指数、人均书籍购买指数、人均接收频道等具体指标上都明显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的报纸日拥有量已经达到每千人240多份的纪录,而西南各省平均只有20多份。2001年,广东省出版图书4539种,总印数达2·69亿册;出版报纸160种,总印数达38·99亿份,仅《南方日报》平均期发行量就达100万份以上,年度营业额达到10·8亿元。可宁夏于2002年10月全区公开发行的报纸才达到14家,广播电视台增加到11座,无线电视台增加到13座。《宁夏日报》的发行数只达到了6·28万份,年度营业额也仅有2613万元。二是新媒体普及的差距。东部地区与大都市是新媒体普及的领先地区。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五个地区的域名数占了全国总数的64%,因特网用户的普及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7倍,而其人口比例仅为全国人口的14%,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这表明,网络发展的地区差距已经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也是如此。一方面,尽管我国网络用户的增长率较高,但是网络普及和应用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城市,农民仅占网络用户的0·3%,互联网的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三是媒介资讯分众化的差距。在大众传媒企业化管理的模式中,社会阶层化越来越多地成为大众媒介信息分配的主要运作机制。近几年来,为了达到分众化的目的,各省市电台与电视台普遍重视频道的细化与系列台的发展。
可是,林林总总的广电频道中,却没有专以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农村新闻而倍受关注的频道。在杂志市场上,到处是以《时尚》、《风采》、《IT》世界为代表的“白领杂志”;在晚报市场上,则是各种各样的股票版、房产版、汽车版、IT版。被分化出去的广大农村受众不同程度地陷入了“传媒缺失”的真空中,大量的农村人口被排斥在信息化之外,成为大众媒介的边缘化人群。四是媒介信息流量的差距。在目前的媒介传播中,存在着一种独特“信息孤岛”现象。在西部的某些省市与许多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里,其媒体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生存环境并不比发达地区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比发达地区还好,但是,这些资讯优势却只能限于几市几县,不能辐射至城市之外的农村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传媒的繁荣与城市中心圈外的信息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五是媒介传播技术的差距。目前,我国东部各省、市广电节目均采用的是数字压缩技术方式传送,并由此带动了省级电视集团化的传媒经营与运作方式的巨大变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可西部几省的广播电视节目仍然沿用的是模拟技术传送,由于其传播技术的相对滞缓与落后,大大影响了该地区信息传播效果与传媒经济的发展,其节目的自制能力以及资本的利用效率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六是媒介接触支付能力的差距。目前,农村与城市的消费水平差距约在15年左右,但是,边远地区与农村受众接触媒体的门槛却更高。
我国现在实施的“村村通”工程,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