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秉承着“通而为一”的大境界,时常站在家国的高度展文学之气象。但随着文学进入当代阶段的发展节点,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家们普遍为世俗之心所累,囿于现世得失,多标榜私人化写作,以个人经验为主导。实则不然,这样的观点及创作倾向略显偏颇,特雷·伊格尔顿曾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中充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宣称某人拥有完整的个人经验是无意义的,因为一切经验都包含语言,而恰恰语言是必然包含社会性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作品应当在“所是”与“非是”的双重层面上被阅读,“所是”是指作品所描述的日常经验;“非是”是指文学是想象、寓意与超越,以期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他途。同时,由于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作家多将写作简化为讲述一个故事,从而遗忘了小说创作最重要的方面——语言探索、叙事自觉、建构作品的精神核心。格非恰恰避免了这一写作上的偏斜,自1996年发表《欲望的旗帜》后,格非的小说创作陷入停滞。直到2004年“江南三部曲”之一《人面桃花》的面世,他才携带着纯粹的文学性与精神性,重新回归读者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写作者的虔诚。紧接着,在2007年与2011年依次完成了剩余两部,最终呈现给读者一部跨越百年的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史,无愧是一部恢弘冷艳的史诗,映照出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命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