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美场”这一概念提出以后,紧接着童庆炳又在《文学的格式塔质和审美本质》一文中,对“审美场”的说法进行了修正,并用“审美”取而代之,将“审美”看作是文学的这种格式塔质,带有整体性和结构性的新特点。他对审美的含义进行了解释,认为审美是一种情感评价,在日常的实践生活中,人们产生了情感并进一步对所处的生活进行评价,与之相应地产生出了美丑、悲喜等各种情感体验,即通过审美而获得的体验。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就类似于古代文论中的“气韵生动”。在这里,童庆炳正式地将文学本质定义为审美。
.................................
第三章 文学审美本质论的价值诉求 ............................. 34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回归与超越 ............................... 34
一、 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坚守 ............................... 34
二、 辩证法思想下的文学新解读 ....................... 35
第三章 文学审美本质论的价值诉求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回归与超越
一、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坚守
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而创立的,主要以以下三点作为基石:第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纯粹为了自身维持生命的动物的生命活动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活动,是人的生活活动,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文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独有的精神生活活动,只有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能将人的本质力量进行展现和外化。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论。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结构学说中加入了文学艺术,将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反映社会存在,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第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反映和生产过程。
综观童庆炳的文学审美本质论,可以发现童庆炳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以辨证唯物法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从文艺理论和文学实践的现实出发,考察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童庆炳始终坚持“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和系统论思想,并且总是能够处理好那些有冲突矛盾的因素,将其改造成新的事物,例如他在文化诗学的研究中倡导的历史——人文相结合的价值追求,以及在文学内容和形式之间引入题材这个中介,使得二者构成一种相互交融相互征服的关系。在童庆炳的研究当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不会片面地、割裂地看问题,而是注意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出了系统论的思想。例如在研究文学的本质问题时,他没有割裂地去分析和看待某一个因素,而是将它们进行综合,把审美置于宏观的文学中去加以研究。
..............................
结语:对文学本质两次论争的思考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文论中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观念,并作为文学理论教材中的核心思想广为流传,可以说在中国当代文论界中处于权威地位。童庆炳先生对于这一文学观念的阐述、传播功不可没。但他将审美意识形态论确定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之后,却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反对。到了新世纪,文艺界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这一思想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讨论。第一次是在 2006 年 4 月北京大学所举办的“文艺意识形态学说学术研讨会”上,这次会议探讨了文学是意识形态还是意识形式以及“审美意识形态”作为范畴是否具有整一性、合法性这两个问题。董学文和陆贵山为代表的学者对这个命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并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审美”和“意识形态”这两个概念比较含糊不清,二者没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那些坚持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学者,只关注了意识形态身上的审美,忽视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政治范畴,所呈现出的其他的属性。对审美的过度夸大,使得意识形态中的其他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被完全冲淡消解了。第二次论争主要以《文艺争鸣》作为阵地,自 2009 年开始,《文艺争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文艺本质问题进行讨论。这次争辩的话题是:文学的本质到底是审美意识还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是否是“本质主义”。这场论争引起了一阵本质主义的讨论热潮,有的学者认为要进行彻底地“反本质主义”,有的则主张进行“建构主义”。
就笔者看来,关于文艺本质的讨论,从文学诞生伊始便已经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对于“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学术界始终没有达成共识,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说法。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文学这一人类的精神活动首次与意识形态这一政治概念发生了关系,因此,无论这两次争论的重点到底是什么,都不应脱离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学说。此外,在对本质主义的探讨上,要从辩证法出发,不仅要承认其在历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要注意到它的弊端性。虽然本质主义有时会显示出极端性,显得僵化呆滞,但并不代表着我们要对其进行全盘否定、抛弃,反而显示出另一种形式的本质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