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传播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社会传播学论文格式、社会传播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白话文运动中的_新青年_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ad201011041017385627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11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208162118522784 论文字数:20000 所属栏目:社会传播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引言在中国,无论是专家学者或者是普通百姓,我想没有人会没听过《新青年》这个名字。《新青年》在现代中国是一个不平凡的存在,任谁都不能否认它是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一代名刊。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现代期刊之一,《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对中国新文学的诞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中国文学在“五四”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新青年》的不懈努力下,不仅直接催生了中国新文学的诞生,ifub‘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五四”时期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的走向。《新青年》杂志对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潮、人物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早已是热捧多年的议题,各类报告、论文真可谓是大放异彩、遍地开花。可是,专门指向《新青年》杂志的研究却并不那么火热,虽然从近些年开始《新青年》逐渐进入了广大研究者的视野,可是从数量、和质量来石‘,对比蕴藏着巨大知识资源宝库的《新青年》,仍然如冰山之一角。针对《新青年》杂志的研究,比较早的有土晓明的《一个杂志和一个“社团”》,内容总体来说是对《新青年》从最初创刊的时候,以及之后的运营过程的史实的论述和补充。}fn后来张宝明与土中江合编的《回眸<新青年>》语言文学卷、哲学思潮卷、社会思想卷这二卷,以及之后的学者们陆续发表的一些论文与专著,经笔者初步的考察,发现他们的研究多集中在较为宏观、总结性的框架下。如:中国新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中重要的思潮: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思想史的变迁等。从以上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在对《新青年》研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fn具体化的把杂志与事件“捆绑”起来加以研究,如:把《新青年》与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关联作以阐释,以及它们对时代、社会的影响,把《新青年》作为独立的个体,然后把它和作用对象放入同一空间中作系统研究的则寥寥可数。这也便促成了笔者动笔写这篇论文的决心。

 

参考文献
「图书文献〕
[1〕胡珠生.宋恕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
[2〕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黄遵宪.口本国志·学术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舒燕.近代文论选(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2.
[7]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
「川周育民等.中国文化史年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10〕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上海书店,1990. 12.
[11〕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二联书店,1984. 6.
[12〕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1.
[13〕金国华.青年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4〕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一一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
夏出版社,2000. 1.http://www.51lunwen.org/new/
[15〕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期刊文献」
[1]《新青年》
[2〕陈平原.究丛刊》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中国现代文学研2003. 03〔电子文献〕
内容提要 4-6
引言 6-7
第一章 《新青年》在白话文运动中扮演的角色 7-11
    第一节 始于清末的“白话”倡导 7-9
    第二节 《新青年》的横空出世 9-11
第二章 《新青年》主导下的白话文运动 11-17
    第一节 试探中的开局 11
    第二节 大刀阔斧的推动新文学革命 11-12
    第三节 质疑与反击──文言与白话的正面交锋 12-14
    第四节 最后的胜利 14-17 白话文|运动中|新青年
第三章 白话文运动以《新青年》为主导的必然性 17-26
    第一节 切中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青年》 17-20
    第二节 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文化先锋 20-26
        一、“军师”胡适 20-21
        二、“帅才”陈独秀 21-23
        三、“悍将”钱玄同 23-26
第四章 《新青年》创新性的传播手段 26-33
    第一节 选择青年人作为目标传播受众 26-27
    第二节 运用议程设置控制舆论走向 27-29
    第三节 设立“通信”专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29-3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