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接受反应研究

日期:2020年12月0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870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11300948169065 论文字数:65255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笔者认为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因素、国际政治因素甚至一些偶然性因素都是有一定的关系,但这只能作为莫言获诺奖的外部原因,影响因素尚小。而莫言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努力与创新性的写作方式才是莫言获诺奖的主要因素。在对四个主体的调查中笔者发现,莫言作为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写作成就尽管在国内部分读者群体中存在争议,但已经得到了中国国内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普遍认同。同时,四个主体对莫言获诺奖之后不同的接受反应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一方面放松了文艺与政治的过度紧密关系,另一方面也致力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普通读者中引发的“莫言热”现象则表明了中国当下的读者在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之下审美观与价值观的变迁;而中国的专业作家与专业研究者在莫言获诺奖之后的不同接受反应对中国当代文学界、思想界有关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重新评估,中国自建国以来的文艺问题的再次探讨等问题将会有新的突破。因此,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依然会对中国当代文学界、思想界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第一章 官方对莫言获诺奖的接受反应研究


第一节 官方对莫言获诺奖的态度与报道反应

2012 年 10 月 11 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在当晚的黄金时间首次插播了这条新闻。接着央视其他频道、各地方卫视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也纷纷报道并刊发了此条新闻。2012 年 10 月 13 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刊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致中国作家协会的信。信中对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李长春在贺信中讲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1]。

在李长春对莫言发表了贺信之后,中国其他各大报纸、媒体机构也纷纷发表贺信对莫言的获奖表示祝贺。《中国文化报》刊发了文化部部长蔡武致莫言的贺信。信中讲到:“莫言同志以卓著的文学创作成果,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作家、艺术家自豪的事。”[2]中国作家协会在给莫言的祝贺信中讲到,“莫言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向莫言发出贺信,贺信中说,莫言的作品在国内外广为传播,产生重要影响。莫言的创作成就为中国文学艺术事业乃至世界文学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人民日报》刊发了《文学,回归我们的内心》的文章,
指出,莫言的作品尽管不是每一部都十分令人赞叹,但是他用疯狂的语言与现实碰撞,在看似荒诞的作品中透露出隐秘的真实,展示了他的独特世界观。人民网对莫言获奖进行了网评,《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指出莫言的获奖更深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接纳与融合、文明对话的过程。

..........................


第二节 官方在莫言获奖后对当代文学创作、批评与传播的引导

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官方对这一事件的接受反应主要是通过莫言获诺奖来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中国国内文学的创作、批评与交流的引导。官方从莫言获诺奖的“中国经验”上,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方式以及文学的交流等方面进行方向性的引导。第二个方面是借莫言获诺奖这件事情来推动全民阅读,从而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第三个方面,官方特别注重把“莫言获诺奖”这一国际性事件作为一个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功“范例”,大力推动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尤其是在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官方借莫言获奖对文学创作、批评与交流的引导性接受反应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方面,官方通过莫言获诺奖这一事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方向、源流、题材等方面进行报道。《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在莫言获诺奖之后刊发出了《让文学走近新农民》《优秀的文学作品从生活中来》《文学创作要重视古典传统》《文学是民众的文学》《我们的文艺需要“接地气”》《看中国作家如何向古典致敬》《城市题材不敌农村题材?》等文章。《光明日报》刊发的《莫言与“中国经验”的讲述》《中国文学的元气在民间》《怎样讲好中国故事?》《现代化与当代中国作家精神处境》《文学高产与文学新生态》以及《解放日报》刊发的《文学高产与文学新生态》等文章。

纵观这些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官方在莫言获诺奖之后对整个中国文艺的宏观的引导。在文学创作的题材与内容方面,官方站在国家社会的层面,对中国主旋律的提倡,主要集中在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对底层小人物的关注方面。同时,官方还对中国的当代作家的创作提出了要求,倡导中国的当代作家的创作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


第二章 普通读者对莫言获诺奖的接受反应


第一节 普通读者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为了能够更好的呈现莫言获得诺奖之后普通读者的反应,笔者做了一份有关《莫言获诺奖之后普通读者的接受反应》的调查问卷(详细分析见附录)。这次问卷共投出 450 份,实际有效问卷 403 份。笔者经过调查数据分析,的确发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此次问卷调查之中,调查人员的职业涉及多方面,同时,“90 后”读者占了总人数的 56.82%,“70、80 后”读者占了总人数的 33.25%。在这些调查者当中,有本科学历的读者占 36.72%,硕士学历的读者占了 31.02%。在调查中,有 93.3%的读者表示知道莫言的作品《红高粱》,74.44%的读者知道《丰乳肥臀》,63.28%的读者知道《蛙》,40.94%的读者知道莫言的《檀香刑》。对于问题“在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一直没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获诺奖的原因?”中,有 36.97%的读者认为是由于教育、文化、语言的差异,有 33%的读者认为西方对东方文化的不了解,14.64%的读者认为是由于政治原因。在普通读者对诺奖的调查中,有 53.6%的读者阅读过部分诺奖获得者的作品;48.39%的读者认为诺奖的评选偶有不当,总体尚好;针对在莫言获诺奖之前,普通读者对莫言的了解上,有 52.85%的读者指出在莫言获奖之前实际上对莫言的作品读得很少,只看过电影《红高粱》,34.49%的读者表示完全未读过莫言的作品。只有 15.63%的读者表示在莫言获诺奖之前读过他的作品而且比较喜欢。有 58.06%的读者表示基本认同莫言的作品,但是仍然觉得莫言的作品有很多的缺陷。82.88%的读者认为莫言是诺奖获得者之一,除了莫言之外还有很多作家可以有能力获诺奖。调查中,有 60.3%的读者得知莫言获诺奖这一消息后很高兴,64.76%的读者表示莫言获得诺奖之后,认为莫言获得诺奖这一事件给中国人增光添彩,感到很自豪。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44.42%的读者表示大家很兴奋的谈论莫言,并且去买莫言的作品来读,37.47%的读者表示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大家兴奋了一阵子,之后就恢复了平静。65.01%的读者表示得知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并未购买莫言的作品;63.52%的读者对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中国文学表现出了冷静的态度,认为莫言获得诺奖并不能够代表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中国的当代文学仍然有很多的路要走;40.45%的读者认为莫言比较优秀,但不是特别优秀。针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一问题,50.87%的读者认为文学与政治有关,但不是决定性的,37.47%的读者认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很大。

...........................


第二节 普通网民对莫言获诺奖的接受反应分析

为了能够更广泛而且深入地了解莫言获诺奖之后普通读者的反应。笔者针对网络上热议的几个主要社交媒体包括网易、搜狐网、凤凰网、百度贴吧、豆瓣网、知乎网以及部分普通读者的微博与帖子进行了筛选与分析。

在得知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中国网民的接受反应具体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对莫言获诺奖的看法,这主要包括三类人群的态度,即赞成、反对、冷静反思;第二种是由莫言获诺奖所引发的对中国文学界的看法;第三种是对莫言的演讲稿《讲故事的人》的热议。

第一种观点中第一类读者主要是对莫言的及其作品的赞颂,即读者觉得莫言本人很伟大,他的作品很优秀,想象力很丰富,内容很深刻。网友“青萝小扇”指出:“我现在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文字了,被莫言的语言风格吸引住了,瑰丽大气,书中的人物个情节经历了各种时空穿梭,风云变幻。”[1]网友名为“thinkant”认为:“莫言每部作品都会尝试融合许多独特的技术手法,形式感强烈。语言上,属于当代一流的教科书般的。思想上,他的小说越来越厚重和宏大。”[2]一位“陌知”讲到,《红高粱家族》这样的作品“是一首对我们这个民族根子里千百年来一直被压抑而未能登堂入室的豪情血性品质的颂歌”。[3]网友“张亮”表示,“莫言的地位,不必诺贝尔奖来认可,过去三十年,他一直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4]有的网友“清风中的刀光”也对比较有争议的“文学与政治”的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针对网上莫言为人诟病的是手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到:“莫言通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段子实际上是表达了自己‘莫言’的沉默立场,这在今天的中国已经非常的难能可贵。”

第二类读者是对莫言极力反对与鞭挞,认为他抹黑并丑化了中国人,迎合了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被西方利用。有网友对莫言获得获奖之后的言行表示不满意,甚至直接撰文对其进行人身攻击。比如一位自称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