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传播学论文格式、传播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世界画报》的传播学内容研究——基于视觉修辞理论视角

日期:2018年03月0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552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803031352411417 论文字数:49599 所属栏目:传播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传播学毕业论文,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探究两个问题:首先,《世界画报》是一份什么性质的报纸?即主要探究《世界画报》的刊物旨趣、版面风格、栏目安排、内容偏向等方面以及《世界画报》在十一年发行时期内的发展经历和改革创新等方面。其次,《世界画报》是如何记录和反映民国二三十年代尤其是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意识形态、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变革等方面的情况?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一、民国新闻史研究的兴起

去年,即 2015 年 11 月 6 日,笔者因投稿论文被选中,赴南京参加由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江苏省第二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有幸赶上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民国新闻史的多视角研究高层论坛”,会上听取了不少学者大家对于民国新闻史的研究报告,尤其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吴廷俊以《脱敏、破题、叙事:“民国新闻史”的撰写》为题做的主题演讲令我印象深刻。

长期以来,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角度主要从通史角度和断代史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多年来,中国新闻史学界对于断代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或以“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来命名新闻史著作,如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如杨光辉等著的《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等,或者以某个具体朝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单独撰写,比如李敬一的《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但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学术界对于中国断代新闻事业史研究的脚步,走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的门槛前就停滞了。”大陆地区新闻史学界对涉及这一阶段的新闻史多以“中国近代”或“中国现代”新闻史称之。因此,积极开展民国新闻史的研究,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

近年来,民国新闻史研究也逐渐兴起。比如中国新闻史学会联合江苏省的南京师范大学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民国新闻史研究高层论坛”,“民国新闻史”的概念逐渐出现在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上。笔者也购买了由倪延年主编的《民国新闻史研究》(2014)一书,是关于第一届“民国新闻史高层学术论坛”收录的 46 篇从不同角度和纬度探讨民国新闻史的论文集,受益匪浅,笔者也早早就打算研究关于民国新闻史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

.......................


第二节:研究意义

对于基础性内容的梳理,为后来者研究提供资料参考。由于《世界画报》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运用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利用半年时间在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阅览室查阅《世界画报》、《世界日报》、《世界晚报》等相关缩微文献资料,对《世界画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基础性的梳理分析,按照传播内容、风格旨趣、创新变革等方面,以五位主编的在任时期为依据进行阶段划分,并对部分悬而未决或者错误观点进行了考据研究和论证分析。

提供一种研究的视角,从四个方面对《世界画报》进行初步分析。在梳理《世界画报》传播内容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笔者对《世界画报》展开视觉修辞研究,从品牌形象建设与旨趣呈现——《世界画报》的整体视觉印象、图像证史与想象——《世界画报》对民国二三十年代社会风貌的存储和记忆、图绘权力与政治——民国二十三年代的政治生态和权力关系、图说女性——多种话语影响下女性身体与女性形象的解放与符号意义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论述,探究《世界画报》如何通过对各种视觉形式符号的激活、提炼、招募与征用,将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意识形态、社会风貌、权力关系等植入图像表层的日常叙事中,并且透过图像具有历史想象的向导作用,将我们的思维导引向一个更为深远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完成对过往历史的社会性建构与体验。

......................


第二章 《世界画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第一节:文化生产语境:北京——全国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

北京在辽、金、元、明、清时期一直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首都城市,历来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自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后,北京也依旧承担着中央政府首都的城市角色。1928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胜利进行,北洋军阀建立的中央政权覆灭。北京随之改名为北平,失去了中华民国国都的地位,北平的政治势力日渐式微,政治影响力大大下降,政治辐射区域缩小,但北平此时仍然是华北地区乃至北方地区的政治中心,是全国第二大城市。虽然北平失去了全国首都的地位,出现了政治上短暂的平静时期,但也为北平的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人口的剧集、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城市近代化的表征之一。民国时期,北京的人口规模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北洋政府时期,1912 年北京城区人口 72.5 万人,1927 年北京城区人口达 87.8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 12.9‰①,主要是外省客民为就业、做工、求学以及乞食而涌入北京,②,人口规模增长属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机械式增长,如若加上郊区人口,则北京的人口规模已达百万以上。国民政府时期,虽然北平的政治地位因“迁都”而有所下降,但随着北平市社会经济发展,依然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1928 年 12 月,北京市城区人口总数为 899676 人,到 1930年底已达 934787 人③,1932 年城区人口突破百万,达 1036335 人,这一时期年均增长率为 19.1‰①,高于北洋政府时期的 12.9‰。北京城区人口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体现了大量外省人口和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近代化、城市化特征。

20 世纪 20 年代的北京,工商业水平与上海、天津等地相比相差较大,但一战期间,北京地区的近代工业尤其是轻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传统手工业从业人员达到 10 万。北洋政府时期,传统的商业服务性行业发展迅速,1928 年从事饮食、服装、日用诸业的从业者约有 90124 人。洋车夫最多时达 9 万人,一般也在 6 万人左右。②国民政府时期,北平地区的工商业水平继续快速发展。据 1933 年《中国工业调查报告》显示,北平地区拥有工厂数 1171 家,资本数 13029千元,③仅次于上海、天津两地。但北平地区的经济发展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仅有几家小型钢铁厂等。

.......................


第二节:政治环境——军阀混战以及政府对新闻界的镇压

《世界画报》是成舍我所办“世界”报系里面成立时间最晚的,但成立最早的《世界晚报》以及隔年创办的《世界日报》都与当时北京的政治局势有着不可密分联系。自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妄图推翻共和体制、进行封建复辟的行径都会遭到全国人民和各方势力的反对,但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政府攫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民主共和体制名存实亡。自袁世凯 1916 年复辟帝制失败以后,北洋政府陷入军阀混战的境地,因有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失败的前车之鉴,自此以后,不论是直系、皖系还是奉系军阀当政,都不敢公然违背民主共和体制。

为了巩固和扩大本集团、本派系和个人的权力和利益,北洋军阀政府除了扩充军事实力、抢占地盘以外,也开始玩弄起政治手段,以虚伪的姿态,盗用民主旗号,以议会、选举等制度等作为谋取集团和个人私利的工具。20 世纪 20 年代的北京,正是处于这样一种军阀混战、政权频繁更迭的混乱时局之中。

1923 年 6 月,以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驱逐大总统黎元洪后,曹锟妄图通过议会选举当选总统,但各省政党都反对曹锟当选总统。曹锟以五千元一票高价贿选议员,成立议员俱乐部作为贿选的行政机关。当时北京很多的新闻记者都跑到这里才采访新闻,成舍我那时是北京联合通讯社的编辑。在议员俱乐部,成舍我结识了吴景濂等议员。

1924 年,成舍我被吴景濂拉入众议院任一等秘书,另外教育总长彭允彝委派成舍我为秘书,财政总长王正延给他安置为华威银行的监理官,这些职位都是只领薪不用办公的,即所谓的挂名差事。成舍我利用自己稍有影响力的记者身份与当时北京的混乱局势,靠几处挂名差事领取的干薪二百元为资本,加上自身的一些积蓄,于 1924 年 4 月 15 日创办了《世界晚报》。之所以选择办晚报,一方面是因为财力有限;另一方面因为当时通行的晚报都是四开一张,印刷、纸费都比日报少,新闻不需要像日报那么多且需要成系统,仅需一两名编辑、营业人员,向政府立案,并委托私人印刷局承印就可出版。

........................


第三章 对《世界画报》传播内容与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 22

第一节、注重新闻性、艺术性、生活性的《世界画报》...................... 22

第二节:褚保衡时期(1925 年 10 月-1926 年 9 月)(NO.1—NO.56)..................24

第四章 基于视觉修辞理论对《世界画报》传播内容的分析.................. 49

第一节:视觉转向时代:视觉修辞理论概述及其基本策略阐释...............49

一、修辞与修辞学的视觉文化转向.....................49

二、什么是视觉修辞?...............50

第五章 结论..................94


第四章 基于视觉修辞理论对《世界画报》传播内容的分析


第一节:视觉转向时代:视觉修辞理论概述及其基本策略阐释

一、修辞与修辞学的视觉文化转向

修辞(rhetoric)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代,通常的解释是“对语言的修饰”,从而使表述更有说服力、生动形象。对于“修辞”的定义,各大词典和语言学家的说法不一,但其精髓是一致的。

《辞海》对于“修辞”的解释是:修辞是依据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