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审计论文研究,本文研究以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项目环境审计为案例,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但是在实践应用上存在区域限制,今后关于生态治理的环境审计中,还需要对多种多样的案例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政府机关开展的环境审计工作研究,来探究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行为,结合国内外的最新形势提出小小改进建议,希望能够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支持,进一步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持续的发展。在统计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项目环境审计的过程中发现,涉及生态领域的项目,无论是各大流域的污染防治,还是土壤、大气质量的治理,大多都是由政府审计部门承办,但是审计过程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哪怕是政府审计也存在许多不合规的问题,这一现象在虽然渐渐出现好转,但是仍然存在大量违规、监管不力、项目监理不善和记录严重滞后等问题,因此加强政府环境审计,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欧洲工业革命的成功,使得无数工业制品与大功率设备开始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类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但伴随而来的则是地球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不可逆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均伴随着自然资源的损耗与垃圾污染的产生,然而地球的资源存储量和环境承载力有限。人类要想保持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自古“月满则盈,月盈则亏”,人类对能量、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使地球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由蓝色逐步变成灰色。在一系列自然灾害的预警下,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运动自 1950 年开始在欧洲各国开展。但是经过了十年左右的努力,环境恶化的的速度并没有减缓,各国在开展保护运动的同时,意识到采取法律强制性措施规范环境保护流程的必要性。为了控制环境的恶化,不得不开始探索环境保护的理论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环境审计的概念最先在美国兴起,一些工业企业为了评价公司内部是否遵守相关环保法律,防止因违背法律而导致大额罚款,是用于企业内部审计的范畴。渐渐地该概念被政府审计所吸收,紧接着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联邦环境政策法》于 1969 年由美国政府颁布。通过各国学者三十年对环境保护概念的不断探索归纳,才有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联合国大会的诞生。这次会议和报告,激起了世界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各个国家也开始通过研究国际性准则制定符合国情的各类细则,引导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由以往简单资金审计转向对环境治理绩效进行审计。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70 年代时,美国污染严重的公司为了避免法律罚款、能够及时对环境污染情况作出警示,从而有了环境审计的诞生。1972 年,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逐步重视,《人类环境宣言》由联合国在人类环境会议发布。1989 年国际商会提出了《环境审计管理意见书》,1991 年更名为《为有效实施环境审计的指南》,并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专门委员会,制定了环境管理的系列标准,1995 年被采纳。紧接着一年后《21 世纪议程》被颁布,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诞生。英国环境部的《地方政府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指南》(1993)借鉴了 FOF 的框架,英国地方政府管理委员会于 1991 年发布了详细的环境审计指南。1993 年,欧盟建立环境审计制度,规定企业自愿接受环境审计。1995 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发表《开罗宣言》,鼓励各国最高审计机关考虑环境问题,并建议按照地域设置环境审计工作组。2000 年 6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发布了可持续性报告准则,建立了环境报告框架。继 2002 年的《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ISO 19011:2002)发布后,2011 年 ISO给出了《管理体系审核指南》(ISO 19011:2011)。荷兰的国家审计机关对环境审计的进展路程做出了归纳总结,并提出环境审计的摸索应该是一个持续性过程,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忽视生态保护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所以开始重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政策推行。绩效审计开始得到应用,而国家审计部门则是环境绩效审计最有力的领路人和执行者。还提出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能够加快本国环境审计体系的构建,创造出世界范围内环境审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Choida Jamtsho(2012)全面梳理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审计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审计策略,研究得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体系较发达国家不完善、其审计工作部署较为落后的结论。呼吁各国相互交流指导环境审计工作,而不是闭门造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Nonna MartionvBennie(2015)总结了环境审计的相关步骤措施和成果效用,得出环境审计不应只停留在相关学者的纸上谈兵,毕竟实践出真知,还应该收集审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这样研究出的环境审计政策才会更切实可行、更具有效率性。综上,西方各国的环境审计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研究归纳,审计流程也更加切实可行与合规,构建了成熟全面的环境审计体系。
........................
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政策法规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由两个阶段发展得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在不断提升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由于环境问题而引发的自然灾害日益严重,也逐渐产生了人类与大自然应该和谐共生的意识。并且在不同阶段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时面对的破坏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和中心思想。
(1)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前奏
毛泽东在我国工业化初期为了更好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同时,也在考虑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我国的自然生态可能会造成的危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了有关我国国家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的辩证思考——《论十大关系》。考虑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毛泽东在 1970年代就提出了控制人口均衡增长的基本思想。在环境保护方面,毛泽东先后提出了环境污染治理思想,包括提高绿色覆盖面积,减缓沙漠化进程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并制定政策一一落实。邓小平一直把思考人、自然及经济建设的答案当做时代进步的关键。他认为良性的经济建设工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例如:经济在健康发展的情况下促进我国科技实力的提高,再反过来运用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辅助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降低企业维护和生态环境的成本,这更是社会各方尤其是企业管理者乐意看到的情景。1992 年,我国颁布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这一报告,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紧接着可持续性发展才能长久不衰的国家发展中心思想由江泽民制定。江泽民同志在多个场合的相关论述,为我国之后的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打下了根基。
........................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公共受托责任,是指政府接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公共资源,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与此同时,也接受人民的监督,有义务向人民汇报履行情况。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行动指南,但在现实情况下,还是有许多政府官员为了一己私欲而损害人民的利益。因此,要委派一个无利益纠葛,完全独立的审计机构才能真正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切实承担起被委托的责任。最后总结审计公告并向社会公众公布、审计流程透明化,将政府机关的权力“关进笼子”,能够有效维护人民的基础利益不受侵害。
经济责任的深入进步以公共被托付的责任观为基础。而当今时代背景下,由于人们对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专家学者们的不断学习探索,其理论框架已经趋于完善。被完善为涉及政府、公民、法制等大量角色和相互关系的系统体制。现阶段,生态文明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环境审计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思考受托责任在其中发挥的职能作用。它突出说明了政府部门在环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自觉挑起重担。
..............................
3 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及其现状..........................17
3.1 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17
3.1.1 监督和指引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17
3.1.2 提供更加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宏观决策信息.............................17
4 案例分析:长江经济带江苏省生态治理项目环境审计....................... 23
4.1 长江经济带江苏省生态治理项目的建设情况.......................23
4.1.1 案例背景............................23
4.1.2 项目的立项筹划.......................................24
5 加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审计对策建议..........................33
5.1 完善环境审计制度体系..............................33
5.2 创新环境审计手段..............................33
5 加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审计对策建议
5.1 完善环境审计制度体系
从中央层面要制定统一规范的政府环境责任审计与问责法规。明确环境审计的内涵、主体、对象、程序、审计与问责的情形、责任、监督等相关内容,解决各地方相关立法不统一问题。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