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近几年,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测算,截至2011年11月,我国网民总数约为5. 0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7. 7%,较2010年底提高3. 4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5509. 3万户,比上年净增18. 600而根据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 56亿人,占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到69. 4%0智能手机的革命性发展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体验,手机上网逐渐成了PC上网的延伸,传统互联网用户也开始大范围向手机网络融合。
据CNNIC于2012年3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手机网民中男性占比近六成,达到58. 1%,比女性高出16. 2个百分点,大于整体网民的男女比例之差,显示出我国男性手机上网使用率明显高于女性的特点。与2010年相比,男性手机网民
占比还略有上升。与整体网民相比,手机网民用户更加集中在年轻群体,20-29岁人群占比达到36. 0%,比整体网民中这一年龄段占比高出超过6个百分点。然而30-39岁人群比例在2011年有明显上升,显示出手机网民年龄的成熟化趋势。手机网民学历结构与2010年相比变化不大,小学及初中学历人群比例稍有上升,高中人群则下降至34. 3%0 2011年,中高收入群体手机上网的使用率增长较快,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群体占比由2010年的33. 0%增长至41. 2%。手机网民的城乡分布情况与整体网民基本相同,农村手机网民占比为27. 3%;其城乡差距也有所拉大,与2010年相比,手机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下降了近两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 9亿,占手机网民的比例达到53. 4%。其中,Symbian, Android以及i0S占据95%以上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较高。智能手机的使用和普及使得手机等移动设备用户随时随地上网变得更加方便,大大增加了移动互联的使用和市场份额,同时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登陆网络。
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的手机应用包括:沟通类应用、信息获取类应用、娱乐和商务类应用,其中手机微博2411年的使用率同比增加了23个百分点,是增长幅度最高的手机应用。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其所提供的服务类似Twitter网站。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信息字数一般不超过200字,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用户和其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在第一时间看到所发表的信息,随时分享、讨论。据CNNIC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 32亿人,半年增幅高达208. 9%0 11月底,微博用户数量超过3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从13. 8%提升到40. 2'00新浪微博有超过2. 5亿的注册用户,每天发布微博量超过9000万条,腾讯微博有3. 1亿注册用户,每天发布微博量超过5000万条。易观国际发布分析报告指出,截止2011年底,中国微博运营商市场活跃账户规模为2. 54亿,较2010年增长150. 7%0
随着微博的火爆,“织围脖”这个词也成为了时下的当红词汇。很多人由于没日没夜的刷微博,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微博上瘾行为,而“微博控”也应运而生。有网站把“微博控”分为八个级别:“一级只围观不说话;二级遇到兴奋点才回复、转发;三级休息时间全占用;四级工作时间也在上微博;五级双休日不休息;六级熬夜找热点;七级半夜也在刷新页面;八级生活颠倒,住院治疗。”2其中,六级以上便是微博成瘾行为。“微博控”的出现和微博成瘾行为说明微博可以使得人们产生一种类似于沉迷游戏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状态则被称之为心流体验。李开复在其的《微博改变一起》中指出,“在微博时代,如果你有100个粉丝,你就像一个小规模报纸的编辑那样,可以在朋友圈子里享受被尊重、被阅读的乐趣。如果你有1000个粉丝,你就像是街头海报、大字报的创作者那样,可以把你的声音传递给相当数量的人。如果粉丝数到了1万,你就会有创办一家杂志的成就感。如果你有10万个粉丝,你发出的每条微博就像刊登在地方性报纸上那样受人瞩目…”人们在微博平台上的沉迷,很大原因是为了争取粉丝群,让自己的声音与其他人的声音交汇,对于那些“微博控”来说更是如此。
第二章 理论及文献综述........ 13-27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13-15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5-27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7-40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 27-34
第二节 研究模........ 34-35
第三节 研究方法........ 35-39
第四节 统计方法........ 39-40
第四章 数据分析........ 40-74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40-45
第二节 信度分析........ 45-47
第三节 因子分析........ 47-58
第四节 相关分析........ 58-60
第五节 回归分析........ 60-74
第五章 结论与探讨........ 74-82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贡献 ........ 74-79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建议........ 79-82
由于国内关于心流理论的相关研究有限,虽近来随着微博的发展对于微博的研究有所增多,但笔者在前期的文献综述中发现,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可以用来作为本研究的参考文献,因此本研究仅可作为阶段性研究,初步建立了手持移动设备使用微博产生心流体验的影响因素模型,是一个基础性研究。事实上,该领域还有十分广阔的研究空间,需要结合不断发展的社会状态进行持续性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仅仅只是找到了五个对手持移动设备使用微博产生心流体验有影响的因素,其中却没有一个影响因素是属于手持移动设备的。虽然说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越来越先进和智能化,各种客户端和APP蜂拥出现,用户可按自己的个性需求来定制自己的手机服务,在研究手机等移动设备时,个性化等因素应越来越多的为研究者所考量。但是在本研究前期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移动设备的个性化因素和心流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但在加入其他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个性化因素被逐渐淡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分析可能是因为没有对移动设备特性与微博的使用特性两者之间相联合之后对心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鉴于本研究只做基础探讨,希望这一缺陷可以被后来的研究者弥补。此外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不断的扩展其他各个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