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行政管理论文格式、行政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网络问政长效机制探讨——以人民网《领导留言板》西藏板块为例

日期:2021年12月2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40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12081440363399 论文字数:25252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行政管理论文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笔者选取人民网《领导留言板》西藏板块这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网络问政平台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到西藏网络问政为政府和网民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网络问政参与不规范,领导干部存在网络群众路线意识淡薄,上网积极性不高、网络回应率低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影响西藏网络问政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要求有关部门未雨绸缪、与时俱进,一步一个脚印,推动西藏网络问政的深入发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08 年,时任总书记胡锦涛来到人民网,做客强国论坛,与人民网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同网民进行线上交流①。

2009 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②。《大公报》对此进行了这样的评价,温家宝总理首次与网民聊天,再次将“网络民主”这一民主表达的新形式,置于媒体和社会大众的聚光灯下。此后,网络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也纷纷“触网”,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网络也开始成为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③。

此后,网络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也纷纷“触网”,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网络也开始成为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

笔者从查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获悉,截至到 2020 年 12 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9.89亿,接近十亿的网民大军,可以得出,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达到了 70.4%④。

传统方式和网络平台构成了反映民意、了解民意、沟通民意的新渠道。因此,党和政府了解民意的方式也应该有一个重大的升级转型。网络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平台作用和反映民意的价值也随之越来越高。

2016 年 4 月 19 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总书记还强调了网络之于群众、之于领导干部的重要性⑤。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网络问政没有开展专门研究。但是,对于网络问政相关方面的内容有着相似的研究,如:互联网对政治产生的影响,政治选举可以依靠互联网产生的有利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侧重于政府与网民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直接有效的沟通。

“人类社会政治即将进入网络政治时代”。阿尔温·托夫勒于在《预测与前提》一书中提出。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互联网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此,西方国家也开始从其他多个层面对网络政治进行研究。

1995 年,美国著名的学者马克·斯劳卡在《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一书中提出“网络民主”。

1998 年、1999 年美国政府技术中心组织专家和英国国会科学与技术办公室提出的《为 21 世纪构建数字化政府》、《电子化政府:公民与信息技术》两份报告对政府治理层面对网络政治的影响方面的研究都有所体现。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人的延伸——媒介通论》,澳大利亚学者大卫·霍尔姆斯的《虚拟政治学》等著作,进一步体现了西方国家的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十几年来,网络问政的速度不断发展,虽然网络时代给学术界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但是国内学术界对其深入的研究并不是太多,尤其是网络和网络问政相结合的研究几乎很少。从查阅文献来看,从 2013 年开始,我国才有网络和网络问政相结合的研究论文。根据网络具有开放、便捷以及虚拟等多种特征,我国学者对网络问政特征进行了研究,在看到网络问政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发现了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

邓兆安,张涛在《中国式网络问政》一书中指出,“网络问政具有‘互动性’,体现为官民互动、报网互动、线上线下互动和智慧互动等”①。

赵红卫在《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一书中指出,“网络资源获取存在不均衡性,网络具有虚拟性,网民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网络问政机制不健全”②。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网络问政

1.网络问政的概念

目前,关于网络问政概念,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概念和确定的定义。通过查阅资料,得出网络问政是由政府、网民、网络媒介这三要素构成的,网络媒介作为政府与网民沟通交流渠道,可以实现政府与网民之间的线上互动。

陆传照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在《网络问政的开启及对问政者的角色考验》指出,“政府不但是网络问政的开启者,而且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网络舆情的主导者和政务工作的被监督者”①。

郭鹏杰从网民的角度出发,在《“网络问政”是健全社会矛盾释放机制的新途径》一书中指出,“网络问政就是广大网民通过互联网,自愿参与政权和表达政治意愿,对社会事件发表看法和意见,从而影响国家和政府政策制定的过程”②。

张尚仁从网络作为媒介角度出发,在《网络问政——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一书中指出,“网络问政是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政府机关和广大民众之间的平等对话,通过网络的形式显示公民民主诉求的政治手段和行为”③。

2.网络问政的特征

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是网络问政具有的特征。

平等性。信息在网络时代实现了平等化传播,网民通过网络与党政干部进行在线交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两者间的政治地位是具有平等性。网络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只要具备上网的基本条件,任何人都能参与到网络社会中,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广泛参与问政的平台,这就需要党政干部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改进执政方式。


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特性。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网络的这种开放性的特性,也说明了网络问政具有广泛的开放性。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与曝光,面对网络带来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这也必然要求党政干部要更加积极的适应网络时代带来的新的执政方式。

交互性。交互性是互联网最为鲜明的特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互联网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因为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以往的传统媒体收到的评论、反馈信息不能及时的沟通交流,信息传播一般呈单向性特点,而网络问政呈现出来的是政府与网民的双向的互动交流的特点,传统媒体单向的被动的信息传递方式被改变。

实时性。及时、迅速是网络传播信息的特点,网络问政具有实时性的特征,可以使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但由于网络问政的传播速度快、可控性差,如果负面舆论不能进行及时、正确、快速的引导,就会迅速膨胀,这在客观上也必然要求党政部门快速掌握网络问政的方式方法。


2.2 理论基础

2.2.1 政治参与理论

普通的公民作出某种政治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就是政治参与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③。领导干部过好“网络问政”这一关,既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也是增强“四自”能力必然历程。

了解政策信息、提出意见建议、反映民生问题,这些都是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党政部门问政的一种新型模式。

2.2.2 政府公信力理论

政府公信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政府自身行政能力与公众满意程度相作用的结果①。

政府公信力和网络问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网络问政可以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越好,党政部门才能不断提高网络问政的能力水平。

对于解决网络问政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把网络问政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公开,获得公众认可的,是政府公信力不断得到认可的一个过程,政府公信力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环节。

2.2.3 舆论监督理论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帮助公众解决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涉及公共利益事务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②。

舆论监督可以快速让民意得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近年来,舆论监督在助推提高党政干部网络问政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广大党政干部努力适应舆论监督的常态化,深入理解舆论监督的重大意义,推进政治生态持续好转。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第三章 西藏网络问政制度化发展脉络 ............................... 17

3.1 西藏网络问政制度化发展 .................................... 17

3.1.1 西藏网络问政发展的历程 ........................................ 17

3.1.2 西藏网络问政制度化办理过程——人民网《领导留言板》西藏板块为例 18 

第四章 西藏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6

4.1 西藏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26

4.1.1 政府方面 ........................ 26

4.1.2 网民方面 ............................ 28

第五章 提升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 34

5.1 政府方面 ....................... 34

5.1.1 党政干部要充分认识网络问政的重要性 提升网络问政能力 ........... 34

5.1.2 提升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 健全网络问政参与机制 ................. 35


第五章 提升网络问政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方面

5.1.1 党政干部要充分认识网络问政的重要性 提升网络问政能力

领导干部过好“网络问政”这一关,既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也是增强“四自”能力必然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