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在研究梳理耕地多功能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现状的分析,以及一系列耕地多功能评价及耦合分析发现:(1)从时间维度来看,1998 至 2018 年期间,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生产功能呈上升状态,经济功能先降后升,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均呈下降状态,说明粮食主产区在耕地利用上的经济导向突出,而忽视了耕地利用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
第一章 耕地多功能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耕地多功能基本概念界定
本节首先对在该文中经常运用的若干个与耕地多功能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使得笔者与读者在此处就科技更加深入地了解耕地、耦合、耦合管理、耕地多功能、耕地多功能评价、耕地多功能耦合、耕地多功能耦合管理等的定义和内涵,以及耕地多功能评价与耦合的关系。
一、耕地多功能与耕地多功能评价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根据国家 2017 年修订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耕地主要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与休闲地等等,其二级分类主要为水田、水浇地和旱地。从定义来看,一方面,耕地隶属于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其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耕地在人类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既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又能使人们获得经济收入,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由此可知,耕地是一个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正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多重属性特征,才直接决定了耕地所具有的多功能性。
各种属性特征是耕地多功能性客观存在的根本,而人类活动则是使耕地多功能性逐渐显化的原因。但在不同阶段中,人类群体或个体对耕地资源的需求是具有差异性的,耕地功能的显化不仅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也会受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需求、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加之耕地资源碍于自身条件不同而对人类需求的差异化满足,耕地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故至今对于耕地多功能的概念仍尚未达成统一。但迄今为止,已有的耕地多功能概念多数都是从“供”与“需”两个角度展开。其中,“供”是指从耕地资源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效用的角度进行定义,如宋小青等就将耕地多功能定义为除粮食生产等商品性生产功能以外,耕地还具有包括生态功能、景观文化功能以及空间承载储备功能的非商品性生产功能①;“需”则是指从耕地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角度进行定义,如赵华甫等便将耕地多功能定义为耕地满足人多种需要的功用②。结合上述两个视角,本文将耕地多功能定义为“耕地系统所能够提供的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多种功能”。
.................................
第二节 耕地多功能基础理论
本节主要将本文所涉及到的耕地多功能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阐释,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生产、生态、社会以及经济等耕地子功能的产生、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与作用,并如何能够将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发展落到实处。其中,主要包括人地关系理论、协同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等。
一、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是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类与土地之间就客观存在的一种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对人地关系的一些看法,比如管子的“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但一直到 18 世纪才陆续提出了一些具有近代科学意义的命题①。目前,人地关系通常被理解为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对立而又辩证统一且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一种动态关系②,简单地说,就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在利用土地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不断地去认识土地、开发土地、改造土地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土地在保障人类生存、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不断地向人类“反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人类的行为活动,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与特点等等。
基于此,人们逐渐提出了一系列的人地关系理论,即人们对于人类与土地之间关系的诸多看法与观点,包括生态论、环境决定论等等,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些理论主要包含两个基本点:一是人地系统的双向互动性,二是人地系统的一体性③。简而言之,“人”与“地”就是一个相互影响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人地关系相适应时,人类社会与土地就会相互促进;当人地关系相矛盾时,则不仅会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也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即使经济能够在短期内高速增长,但造成的环境问题也会使人类社会与经济未来的发展遭遇停滞。因此,在展开耕地多功能评价时,不能仅考虑耕地的产出价值,也需要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充分看到耕地在生态、社会等方面所具有的功用,明确耕地对于人类的多元价值,全面系统地进行耕地多功能评价,合理思考人类社会发展与耕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表 3-4 耕地多功能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类型划分
.................................
第二章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现状
第一节 中国粮食主产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本节首先对中国粮食主产区的范围界定及其相关的政策文件依据,以及其一些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同时,因为本文是一篇以定性定量研究方法为基础的文章,所以对于文中的数据来源也要进行必要的说明,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一、中国粮食主产区概况
根据中国国家财政部 2003 年发布的《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 13 个省份①,分别归属于东北、黄淮海及长江中下游三大区域②。其地形以平原为主。2000 年至 2016 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平均生产了全国 71.99%的粮食,集聚了全国 64.77%的农业人口③,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至 2018 年中国粮食主产区播种面积达到8.83×1011m2,总产量为 5.18×1011kg,每平方米单位面积产量为 0.59 kg,占全国比重分别为 75.46%、78.69%、105.36%,可见粮食主产区具有典型的耕地面积广、产量大、单产高等特点④,研究其耕地多功能及耦合关系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数据来源
从本章开始,本文内容逐渐涉及到一些关于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的具体数据,对于这些数据必须要明确其来源的可靠性,以保证本文分析结果的真实有效。本文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 年至 2019 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9 年至 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8 年至 2018 年)、国家数据网与国家统计局官网,以及中国粮食主产区所包括的 13 个省份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自然资源公报》和人民政府、统计局、自然资源厅的官方网站等等。
.........................................
第二节 东北地区耕地多功能现状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在行政区划上,具体是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包括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构成的区域。但在本文中,为更加整齐系统地分析位于中国东北部的 4 个粮食主产区省份,便将内蒙古也全部统称到了东北地区之中。故本文中的东部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全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对于中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可以用“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来形容,其平原面积极为辽阔,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具体还包括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等。其中,东北平原是中国的四大平原之一,其所包括的嫩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和三江平原地区曾被人们称为“北大仓”,是全球三大黑土区之一,占全球黑土区总面积的 1/5,土壤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 10 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
一、生产功能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粮食产量较高,但其他农作物产量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耕地利用水平与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仍可加强。截至 2018 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达到 16885.3 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25.7%,其中黑龙江省达到 7506.8 万吨,粮食产量常年居于中国首位;油料产量中等水平,全国占比 11%,达到 378.4 万吨;蔬菜、水果、糖料产量提升空间较大,全国占比仅分别为 5.6%、5.3%、4.9%,产量分别为 3931.4 万吨、1372 万吨、583.16 万吨。东北地区耕地复种指数达到 91.1%,但仍然没有做到 100%地全面利用;耕地灌溉面积达到 12828.5 千公顷,占到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的 18.8%,有效灌溉面积极为辽阔,但东北地区耕地总面积已经高达 37074.8 千公顷,综合下来,灌溉保证率仅为 34.6%,仍然有待提升。
二、生态功能
东北地区虽然耕地面积较为广阔,但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用品的投入量控制的仍然较好。比如,截至 2018 年,东北地区以占全国 27.4%的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分别达到 841.6 万吨、20.99万吨、345591.9 吨,均仅占全国施用量或使用量的 14%上下,对耕地系统的生态环境友好程度较高,人工肥力的投入过程中不易产生负外部性影响。东北地区公路里程也仅达到 59.8 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里程的 12.3%,路网密度较低,对耕地景观的破坏程度也较小。总之,虽然东北地区拥有超过全国 1/4 的耕地面积,但对于环境的友好程度要高于全国均值,生态功能较强.
表 3-1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