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行政管理论文格式、行政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唐代文官考课制度缕析

日期:2021年05月09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276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4281114209768 论文字数:30266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笔者认为,现代公务员考核制度仍需继续加强完善,一是要对公务员素质和能力进行检查,二是要将考核制度与其他公务员管理环节相结合,统筹规划公务员系统的每个环节。就目前而言,因各国国情的不同,国际上还没有一套得到大家都认可的公务员评估方法。对于我国而言,要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公务员队伍体系建设的公务员制度,需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科学总结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将其完善到当今公务员考核制度建设上,试图打造出能够完美契合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考核制度。


第一章 唐代文官考课制度概述


第一节 唐代文官考课制度基本概念界定

一、考课概念的界定

考课,又称考绩。大概在隋唐期间称之为考课,到了宋朝的时候称为考绩,考课的最终目标即是为了通过对每个官员行政工作中履行责任义务的考察,确保对每个官员能够进行有效的考核与监督。

二、文官概念的界定

所谓“文官”,是同“武官”、“政务官”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在唐代,将官员的叫法分为流内官和流外官两类,或也可说成是“入流”和“不入流”。据唐代法令的相关规定,流内官是具有品阶的,位于唐代文官九品三十阶之内,如主簿、县尉、县令等。流外官,虽然在中央政府供职,但并不具备品阶,不属于九品三十阶以内的官员,是一些经常担任辅助职位的官吏,例如录事、司户佐、问事、市令、博士、助教等。

本篇论文中所说的官员,除非特别指明是武官等非文职官员,皆为唐代文官。由于史料性质的限制,本文并未依照“官”与“吏”分类来区别唐代文官。

........................


第二节 唐代文官考课制度的形成

一、唐承隋制

唐朝中央政府的基本结构承袭了隋朝的三省制度,这跟唐代的建立者高祖李渊有很大的关系,他原为隋朝的臣子,本身受隋朝制度的影响很深。在高祖统治的初期,由于是刚刚建立唐朝,百废待兴,原本适用于隋朝的政治体制为其带来了诸多麻烦,从而引发了政局动荡等负面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维护统治,改善当前的形势,就需要形成适合当前形势下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唐代的文官考课制度也正是这些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唐代的文官考课制度可以将其分为计课和考绩。计课,就是将官员日常积累的功过行能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政绩的检查。课,即课责、课试,就是依照中央政府的所制定的指标来进行监督。所谓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察、考校、考功,考课的叫法是从唐代才正式开始兴起的,在唐以前并没有对官员考核有一个系统的叫法,可以说此时的文官考课制度远远超过了前代任何一个朝代的文官考课制度。同时,虽然这时系统的文官考课制度才刚刚开始发展,但这也为后代专制历史时期建立更加成熟完备的文官考课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唐代文官考课制度的确立

唐代文官考课制度的形成来源于隋朝政治制度的启发,而唐代文官考课制度的正式确立在笔者看来,应该是在唐朝的贞观时期,据《唐会要·册府元龟》记载,武德二年二月,正值唐高祖李渊在位时期,这个时期很多时候需要他亲自去督查政府官员的考课。此时的考课制度还是在沿用隋朝的制度,并未加以完善形成自身的一套制度体系。根据史料记载,开元令是在贞观令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而贞观令,据史料记载于贞观十一年正月颁行,与此同时,贞观十一年正月,于十五日敕文规定了考课叙阶等具体办法,考校、监考制也确立于贞观初。通过多方面史料的整理收集,笔者认为唐代形成比较成熟完备的文官考课制度应确立于贞观时期。

.......................


第二章 唐代文官考课制度体系


第一节 唐代文官考课的对象群体

一、唐代具有品轶的文官:流内官

流内官的叫法兴起于唐代,在当时,所谓的流内官是指由一品至九品的文武官职。流内官的任职是需要通过层层选拔的,首先要通过科举考试,其次经由吏部、兵部选入后再正式授予其相应的官职。因此凡经吏、兵部选拔上来并被选任官职的,称为入流,用以区别于未经过吏部、兵部正式选任授官的官员。这里吏部主要负责文官的选拔,兵部负责武官的选拔,本文笔者只对文官进行缕析,对于武官不做过多概述。

唐代流内官对于一品、二品和三品官员分级,按正和从来划分,例如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等,据《唐六典》中记载太子少师、少傅、少保皆为正三品官员。而四品到九品的流内官员划分比较详细,在正和从的基础上还分上下,例如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等。另外,唐代之“署”分上、中、下三级,其长官“令”分别为从七品下、正八品上、正八品下。

二、唐代“不入流”的文官:流外官

所谓流外官,指未入流而候补,低于九品职事的官吏,唐代时称谓为“行署”。因其未经吏部科目选中式,仅经“小铨”而进入政府机关服务。《唐六典》记载“郎中一人,掌小选,凡未入仕而吏京司者,复分为九品,通谓之行署其应选之人,以其未入九流,故谓之流外铨,亦谓之小铨其试校铨注,与流内略同。”

唐代流外官的品级划分上与流内官的品级划分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流外官最高级别的官员称为勋品,并且没有正从之分,而是从勋品到九品的等级划分。另外,流外官如果政绩突出,是可以补选进入流内官的。

.......................


第二节 唐代文官考课的考课机构

唐代的考课制度相较于前人而言已经逐渐趋于完备,这时的中央政府为官吏的考课专门设立了相应的考课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吏部下辖四司之一的考功司,考功司的职能主要负责官员考课方面的具体事宜,在其基础上中央政府又设置了校考使和监考使两个职务来进行考课结果的核定。根据相关史料所记载,唐代实行的是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度,在其基础上加以完善发展。唐代的三省包括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吏部隶属于尚书省,主管官员考课事宜,负有管理官吏的职责。

《唐六典》中有记载,“贞观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员外郎判外官考。”②从上述记载可知,在唐朝初期的时候考课机构设置就已十分细致,针对不同职务的官员会有特定人员去负责考课事宜。同时,在唐代能够担任校考任务的考使在当时需要在中央政府中任要职,并且在朝中要有很高的名望。例如,在贞观三年的时候,房玄龄、王珪负责执掌内外官考课,他们二人担任的就是校内外官考课的考使。此二人在当时身居要职,深受太宗器重,在朝中同样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正是他们二人能担任校考使的重要原因。中央政府在对于监考使的设置上,同样指派了具体的官员负责此项工作,称之为给事中和中书舍人,这两个职务在考课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官阶均要求处于正五品上,同时在中央政府中必须是德高望重之辈。另外唐代还有一种考使,一般并不常置,同样需要在朝中有很大的威望,例如垂拱年间,武则天下诏薛震“知内外百官考”薛震属于三朝元老,位高权重,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被任命“知内外百官考”。

从唐初开始,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有皇帝任命的特使去巡访各州,去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事迹,但皇帝对各种特使任命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巡察使、按察使、巡抚使、九道大使、江南安抚使、十道存抚使、宣慰安抚使等等。①另有一种皇帝特使叫“采访处置使”有时称“十道采访处置使”、“某道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名称出现在安史之乱前后不久,这些特使被派去地方承担对官员政绩的考察责任。

.........................


第三章 唐代文官考课制度评析...........................23

第一节 唐代文官考课制度的特点.......................23

一、考核范围覆盖广泛.............................23

二、考课标准等级明确客观.........................23

第四章 唐代文官考课制度对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启示与借鉴........................36

第一节 唐代文官考课制度对当代中国公务员理论完善的启示........................36

一、当代中国公务员考核标准须以思效并重德行兼顾为本..........................36

二、当代中国公务员考核方向当以塑造廉洁政风环境为主..........................37


第四章 唐代文官考课制度对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唐代文官考课制度对当代中国公务员理论完善的启示

一、当代中国公务员考核标准须以思效并重德行兼顾为本

吏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政治的首要问题,先人留给我们的管理经验和实证案例,对于我们而言意义深远,可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现阶段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唐代思想家在分析总结前人的吏治经验时,提出“陈道德以先服之”的主张,明确指明吏治过程中德行是首位,这对于国家治国理政而言至关重要。

健全的考核标准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绳索,但考核标准都是由“人”本身制定的,“人”主观上会受到情感和道德的制约。因此,对于公务员考核标准的加强上的首要环节应该是德行方面。即首先,要加强公务员道德准则的建设。例如,唐代对官吏们的道德规范是“四善”,给出了“德”的具体标准。其次,对于公务员的具体考课更具针对性。正如唐代对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进行考课的人员也不同,对于级别不同的公务员应设置的标准不同。如此才能进一步完善职位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细化、量化职位职责,增强公务员考核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有机结合,提高公务员工作绩效,从而达到公务员考核的最终目标。例如对于省部级公务人员和科员的考核应该在标准制定上不同,对于省部级人员的考核对于德行的考核应该更加严格,因为他的行政活动影响范围要远远大于一般科员级别的公务员。同时对于同一级别的官员由于其各自工作性质的不同应制定不一样的考核标准,例如,唐代考课制度中所提到的考课标准上“二十七最”,这种考核标准非常具有针对性。这样,不但把公务人员的常规考核要求确定,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