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受众心理学的多维探析
1.1什么是影视受众心理
1.1.1关于影视受众
在大众文化活动的传播中,受众是特指信息的接受者,也就是信息传递的目的地,在传播学中称为信宿。具体到影视传播上,受众主要是指观众群体。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影视受众具备多重性的特征。首先是多种社会角色的承担者,受众每一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并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处以不同的行为范式,一个受众既可以承担一种角色,也可以承担多种角色;其次,受众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群体,他们之间结构松散,没有直接的交流协作,只是通过媒介传来的信息形成心理上的交流和联系;再次,受众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性导致了他们是一个众口难调的群体,同样的影视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面前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最后,受众根据认知参与程度可以划分为稳定性受众和随机性受众,稳定性受众在选择信息和观赏时是比较理性的,表现为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动选择并从心理上产生依赖,随机性受众在选择信息和观赏时是比较随机的,他们没有固定的观赏倾向性,因此主动参与的自觉性比较差,但这部分受众的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自身的文化水平,生活经历变化,参与程度也会产生转化。.......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一个子系统,是充分发挥影视语言,集众家之所长,体现电视艺术性的节目形态。电视剧作为频道中占时最多的常态节目,其播出量和产量最大,受众面最广、可视性最强,因而收视率也是最高的。收视率是电视剧连接受众市场的导航仪,是受众接受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电视剧好坏的量化标准,还是电视剧制作单位获得利益的指南针。电视观众收看电视剧,并不像看电影一样,在特定的封闭的场合观看,它的收看氛围很轻松,是在客厅、卧室等休闲放松的环境里,观众在看电视时可以坐着、躺着、可以干其他的事情,其收视行为是很随意的,电视剧观众的注意力远不如在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集中。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剧最好能从一开始就进入戏剧化的情境,抓住观众的注意,随后通过剧情的深入和悬念的展开一步步地吊起观众的胃口,最大程度的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这样就能锁定观众群使其成为稳定性的受众,那么,收视率在频道中与其他栏目的竞争自会是脱颖而出的。在这个“受众就是上帝”的时代,研究电视剧收视过程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提高收视率的必修课。然而电视剧劳屏的五彩缤纷,观众来源的千差万别,都使得电视剧的接受心理不是统一的、一成不变的。我在研究梳理的过程中求同存异,从传播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描述受众在电视剧中的主要心理过程。
.......
第二章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当代家庭伦理剧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类文明的进步,家庭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个完整的家庭依靠的是夫妻间的婚姻关系、父母子女指间的血缘或收养关系。
广义家庭剧是以表现家庭生活、反映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为内容的电视剧。这个概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间上既可以是古代也可以是现代,空间上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农村,这就涵盖了自1958年《一口菜饼子》开始,包括反映家族历史的大型家族史诗电视剧如《红楼梦》、《大宅门》,反映现代都市家庭题材电视剧《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反映农村家庭题材的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狭义的家庭剧是指以现代都市家庭生活为主要题材、反映现代城市家庭生活状态的家庭剧。在表现内容上来说其涵盖范围也很广,既有表现家庭内部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婆媳间亲情的家庭剧如《父爱如山》、《我的丑娘》、《亲情树》、《大哥》、《婆婆来了》、《家有九凤》等,也有表现夫妻感情生活的家庭剧,如《牵手》、《中国式离婚》、《夫妻那些事》,还有表现青年男女婚恋类的家庭剧,如《大男当婚》、《剩女的代价》、《北京青年》等,还有一类型家庭剧是综合涵盖了各种因素,综合表现亲情友情爱情的家庭电视剧《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等,这类剧主要以反映婚姻生活为主,同时辐射到夫妻关系之外的婆媳关系、丈母娘女婿关系、小姑媳妇关系等,以突出家庭伦理亲情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类型。
关于家庭剧的研究,主要集结在文本研究、影视语言研究和文化内涵研究上。本人从中国国家学术期刊上翻阅了多篇现有期刊和论文资料,对家庭剧的研究现状作出如下梳理。在文本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单个家庭剧的剧本创作和文本解读,以期从中作出叙事模式的分析,如有《观察和呈现故事的新角度——家庭剧〈金婚〉的叙事视角分析》、《从〈婆婆来了〉看新时期婆媳剧的叙事策略》;或是从整个家庭剧的发展脉络出发,探析家庭伦理剧的叙事结构,如有贺艳《试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伦理剧的叙事表层结构》、戴清《家的影像——中国电视剧家庭伦理叙事研究》等,基本上从叙事学的角度对中国当代家庭伦理剧进行了比较清晰的梳理。
........
家庭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受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1958年第一部家庭伦理电视剧《一 口菜饼子》产生,到80年代大众文化兴起,民族性娱乐活动幵始苏醒,我国电视剧幵始从文化困境的荒芜中走出来,开始一个新的阶段,稳定发展阶段;90年代是商品经济繁荣大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交流碰撞,家庭剧也出现了历史上的大繁荣;进入21世纪以来,家庭剧剧的创作在内容、题材内涵上都有了更广泛而深刻的拓展;无论是在主题意蕴还是叙事策略上,都呈现了这一时期鲜明的特性。受众在家庭剧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自身的意识也在逐步觉醒。从我国最早的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幵始,以家庭环境内部取材,是一部教育人们忆苦思甜的故事,这部电视剧也被称作中国最早的一部家庭剧,但由于电视在这一时期尚未普及,再加上当时的电视演播环境较差,连台像样的录像机都没有,只能以直播的方式演绎播出,所以当时的受众面是很小的,但其播出后观众的反响却很热烈,这部剧有着符合时代大背景的故事情节,(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条件艰苦,人民生活水平被普遍较低),人们还没有从看电影的惯性出来,新鲜的观看环境,深刻的教化意义,使得这部剧长20多分钟的黑白剧格外受欢迎,幵启了受众的观剧意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有力的尝试。只可惜此后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环境跌宕起伏,十年文革的浩劫又使得电视剧在制作播出方面受到的极大地打压,受众在电视剧的参与上一直未被大踏步的发展起来。但这种被压抑许久的精神,势必会在改革开放后以迅雷不及眼耳之势席卷而来。
........
3.1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心理.............31
3.2中国当前几部家庭剧叙事的文本分析.........32
3.3当前家庭剧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36
结论...........41
第三章受众期待心理下的中国家庭剧
什么是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心理?传播学受众理论“使用与满足” (use and satisfaction)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一理论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受众在选择性心理基础上的选择性行为进行了解读。使用与满足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派的效果研究,是对传统效果研究论的挑战,其核心概念是受众在选择媒介时,也是在满足已经存在的需要的过程。这标志着研究人员意识到受众不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的空瓶器,相反,他们在选择自己想听和想看的内容时,是因为媒体对他们来说能够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这个理论是第一个承认受众也可以说是主动的,他们第一次被看作是能动选择媒介的行为主体。根据第一章对受众心理的研究,我们知道受众的心理机制包括社会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在不同的媒体行为中可以找到不同的方式吸收和建构意义。家庭剧的受众根据不同的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期待,他们选择他们想看的内容并且幵始“使用”,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需求被满足,一种是需求未被满足。无论满足与否,都会影响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即是否继续看此部电视剧。卡茨将受众的心理期待概括为五大需要,即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妤解压力的需要。其中,个人整合的需要包括增强可信度、信心、稳固性和个人身份地位的归属,社会整合指人际交往的需要。
.......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