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项目质量管理论文,本文阐述了 YT 船项目所开展的意义、背景等,从项目质量管理、军品标准对照等方面分析了 YT 船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针对性地开展了前期策划,有目的性增加了建造过程中监督检查的频次、力度与范围,加强了对违规现象的考核强度,应用了 PCDA 管理循环来持续改进 YT 船项目的建造质量。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12 年 11 月 2 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首次明确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维护我国国家海洋权益、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都离不开国家海上力量的支持,离不开船舶制造业的支持。21 世纪以来,国家海上力量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时期,各类船只不断交付使用,使其战斗力得到了快速提升。随着国家海上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远海航行已经成为重要的日常训练、巡逻内容,为了保障远航船只的安全,有必要加强远海救助力量。然而,具备远海救助功能的大功率救助拖船仍然是国家海上力量建设方面的一块短板。国家海上力量急需新一代吨位大、马力大、装备新、功能全的新一代远海救助拖船。
“2015 年 3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2]”。在这一背景下 H 公司与 S 船舶设计院合作,以 S 船舶设计院设计的大功率海洋救助拖船为母型船,设计、建造了 YT 船,为国家海上力量建设补上了一块短板。
YT 船是国内新型海洋救助船,该船是以 S 船舶设计院所设计的大功率、无限航区海洋救助拖船为母型船,经过适应性改进而来,其重点使命任务为保障大中型船舶,主要承担海上拖带、救助等任务,兼顾落水人员搜救、对外消防灭火、人员救护、应急抢修、协助打捞、维修支援保障、大宗物资运输、备件供应等任务,并可利用搭载的直升机、模块化装备等开展特殊作业。该项目首制船于 2015 年开工建造,历经生产技术准备、分段建造、船台搭载、系泊试验、航行试验等各个阶段,最终交付使用。YT 项目首制船的交付补充了国家海上力量在大型救助船方面的需求,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一次民用船舶改建项目的有益尝试。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质量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已经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到目前为止,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分为早期的质量检验阶段、基于抽样统计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二战结束后发展起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以及最新的六西格玛质量管理阶段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质量大师费根堡姆首次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护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3]”。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提出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结合各国实际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
“在 1987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又在总结各国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 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4]”。这一套标准的制定,对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一个创举,一经问世便充分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为了在理论上更加地完善 ISO9000 系列标准,使其在实践上更为有效,更好地适应使用需要,更全面地体现当今世界质量管理发展的潮流,ISO9000 系列标准经历了多次修订完善。截至 2017 年,ISO9000 系列标准已先后发布了 87 版、94 版、2000版、2008 版及 2015 版等 5 个版本,进一步提高了 ISO9000 系列标准的适用性与广泛性。
目前,美国的质量管理模式主要以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为代表,注重质量专家的作用、注重质量管理及检验部门的建设、重视质量成本分析、强调针对关键因素的控制。Donna C S Summers 在文献[5]中探索了美国的质量管理是如何从强调质量管理发展到关注管理质量、运营质量,并介绍了目前美国实行的精益模式、六西格玛模式等质量管理模式。日韩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则注重全员质量管理、注重质量培训及质量教育、注重自主质量管理、重视施工实名制、开展全方面的质量管理小组、质量月等活动。Dawson P 在文献[6]中认为,日本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主要战略目标是为了确保员工持续参与过程的改进,以提高运行效率,并在不断扩大和充满活力的市场中提高竞争优势。Park C H 在文献[7]中认为,韩国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将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重视质量教育及质量培训。美日韩的质量管理模式,对组织整体而言,未能建立起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而 ISO 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则是以顾客为核心,强调满足顾客要求和期望,在实际运行中容易出现文件、落实“两张皮”的现象。
............................
第二章 船舶企业质量管理
2.1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与基本原则
2.1.1产品和产品质量
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和深化。与之相应的,人们对质量概念的理解与认识,随着历史的进程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深化的历史过程。
在早期质量管理理念中,一个更有影响的观点是“质量意味着符合规范或要求[3]”。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罗斯比是持有该观点的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质量并不意味着好、优秀、卓越等等。只有在特定的规范或要求下才有谈论质量的意义,合乎要求意味着它是具有质量的,不合乎要求就是缺乏质量的。这种观点对于质量管理的具体工作来说显然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的,但在同时,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仅仅强调合乎规范、强调合格,那么将不可避免的,导致顾客的需求被忽略,导致企业存在的真正目的和使命被忽略。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从满足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适用性’观点[13]”。他指出,“适用性”就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成功地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适用性”概念通常适用于所有产品。对于顾客来说,质量就是适用性,而不是“符合要求”。但是,在现代质量管理中,把质量仅仅定义为适用性是不够的,因为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质量要求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因此,现代质量管理认为产品质量是指“反映产品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3]”。GB/T19000-2008(ISO9000:2008)中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13]”。
............................
2.2船舶企业质量管理特点
船舶是一种集材料、动力、电气、导航、通信等各类技术于一体的大型材料及机电工程产品,船舶建造项目是一项组织复杂、系统性强的大型项目工程。船舶建造过程中不仅包括大量金属部件的加工、装配及焊接,还包括了前期的技术准备、生产设计工作,船台阶段电缆的敷设,管系及各种机械设备、电气设施的安装,直到码头的调试及系泊试验,最后经航行试验合格后交付船东。船舶企业的生产活动涉及经营、计划、设计、采购、生产、安全、质量等多部门多类型的作业及管理活动,是一项组织复杂的系统性活动。船舶建造项目存在着生产周期长、施工项目多、参与人员多等特点,大量的质量管理活动贯穿于船舶建造项目始终。对船舶建造项目而言,其质量管理主要有如下特点。
1、劳动密集性
就某种程度而言,目前我国大部分船舶企业仍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船舶建造模式不同于汽车、电子等已实现了高度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的流水线生产作业模式。即使是现代化船舶企业,生产一艘船舶仍然需要集中使用大量的劳动力。首先,船舶建造属于订单式生产,一般而言一套图纸对应一艘船舶,各类型各艘船舶的建造工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次,除了少部分工序可采用数控自动化生产外,在船舶建造过程中占据绝大部分任务量的装配、焊接、涂装、内装、安装、调试等工作仍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手工作业。这就意味着,在船舶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对人的管理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
2、多部门协调
船舶建造项目管理通常涉及到计划管理、设计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材管理、生产施工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需要各管理部门互相配合,沟通协作,而这些部门都对船舶建造质量管理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船舶建造过程中质量管理需要与涉及到的多个部门开展沟通、协调工作。
..........................
第三章 YT 船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17
3.1 YT 船项目组织结构 ................................ 17
3.1.1 YT 船项目组组成 ............................ 17
3.1.2 项目组人员管理 ...................................... 18
第四章 YT 船项目质量管理实施 ................................. 27
4.1 项目准备阶段质量管理 .................................... 27
4.1.1 质量工作策划 ............................... 27
4.1.2 人员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