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可又有谁能想到,在电子科技急速发展的今天,在现代信息技术幵辟的直通世界每个角落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影视传媒仅是大众传媒长驱直入坦途之上的一段铺路石子。从世纪之交至今,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上,大有取而代之之势。短短20年时间,网络已伙同影视媒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使20世纪之前漫长的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进入了短兵相接的时代”。②网络和全球化很难说谁成就了谁,但它们天生有着不解之缘。如果说网络和全球化在这场世纪盛宴上不是早有预谋,那么它们几乎同时迅速升温并神速发展,以致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关注焦点,这种不谋而合的确是上帝给予人类的一个意外惊喜。
1.2中西方相关问题研究
早期基于"互联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的定义、发展历史、传播特点、功能、影响等方面进行,并且基本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网络传播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国内对于互联网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确切地说从1994年4月真正意义的互联网开通开始。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第二阶段是1995年4月至今的开放性的商业化网络阶段。对于互联网的定义,研究者基本上认同1997年7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互联网做的定义,即“互联网专指全球最大的、开放的、有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它由美国ARPAnet发展而成,数据传送采用TCP/IP协议方式进行。”对于互联网的特点,主要有:全球资源开放共享的海量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递方式的交互性、信息表现形式的时空超媒体性、虚拟世界中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等。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它又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传受身份的双重性、传播对象的小众化与个人化、传播的去中心化、信息结构的非线性。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
第2章互联网和80后网民:谁驾取谁
2.1互联网和网络文化
然而,好景不长,转折还是发生在电脑真正步入民用之后。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相关应用的不断推广,掌控电脑的命运之手变得复杂多变、难以控制。“人民的电脑”不再如创生之初那样只属于人民,带给人民无尽的自由反叛精神,而是过度的追求科技上的“领先优势”,过分追捧未来学家为人们描绘的美好蓝图,最大化满足科技持有者的利益追求。因此,当电脑搭上互联网的轨道,由军用走向民用直至1993年进军商业领域之后,最终导致自身的异化,电脑的自由灵魂并未随着网络的兴盛而复苏。?而是不得不屈从于“高科技威权”之下,丧失了独立的思考能力,沦为商业和金钱的附庸。
2.2 80后网民概况
关于“80后”这一称谓的最早出处现在几乎无从考证。有史可考的书面记录大约要推至2000年7月,由《诗参考》组织的“80年代出生的少年诗人力作展”首次提到“80后”这个模糊的称谓。紧接着大量80年代生人的各类文学作品陆续问世。从诗歌创作到小说创作,从民办刊物到主流刊物,从传统媒介到网络媒介,从局域传播到广泛流传,从主流批评的不屑到全社会的认同和接受,“80后”成长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标志性事件有:2002年,作为诗歌核心刊物的《诗刊》、《诗潮》、《诗选刊》、《星星》等发表了一系列“80后”的诗。如同大多数以往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的诞生一样,“80后”的出现亦是以诗歌发韧,并迅速蔓延至小说文学乃至文学以外的领域。因此,“80后”由诗歌进入小说的道路很自然也很迅速,2003年1月,文学期刊《芙蓉》推出专栏“我们,80年代出生”,由春树、李傻傻等为代表的80后早期写手在大众传媒期刊上薪露头角、初露锋芒。
…………………
第3章80后网民的嬗变:从生活方式到文化心理……63
3.1 80后网民的嬗变之象…………64
3.2 80后网民的嬗变之迹——网络生活方式的形成…………80
3.3 80后网民的文化心理嬗变V89
第4章异变的文化土壤——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认同、异化和反哺…………99
4.1文化的认同…………99
4.2冲突中的异化………… 100
74.2.1文化的转向 …………108
4.2.2网络文化的异化路径…………116
4.2.3网络文化的异化表现: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125
4.3砥砺中的反哺…………133
第5章异变的一代人——80后网民文化心理嬗变的反思与批判…………145
5.1认同与超越:80后网民文化心理嬗变的历史文化语境…………145
5.2批判与抵抗:80后网民的文化姿态…………153
5.2.1批判的方法:网络媒介的后现代传播和机器意识形态渗透…………153
5.2.2抵抗的仪式:80后网民和青年亚文化…………156
5.3迷失与异化:80后网民文化心理嬗变的本质…………161
第5章异变的一代人——80后网民文化心理嬗变的反思与批判
5.1认同与超越:80后网民文化心理嬗变的历史文化语境
在时间的视域中,80后处于一个前后衔接的历史转型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当代史中犹如分水岭一样具有标志性意义。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使所有关于文化的发展基本停滞不前,政治被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之中,也嵌入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文革后,伴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历史发生了转折。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政治挂帅”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所幸80后生于转折开启的年代,他们虽然承继着老一辈对“文革”的愤恨和惧怕,但“文革”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所有的记忆都是从经历过“文革”的长辈口中和有限的书籍中残存,模糊混纯。因此他们只是有着淡淡“文革”忧伤的新一代,他们的幸运在于他们出生在1980年以后,一个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时期,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这和80前的人们相比的确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和90后相比又是一个激变的时代。因此,在以后的历史变迁中,人们很自然地将80后当作一个时代的标签标识出来,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这些代际划分也一应被历史记载。
5.2批判与抵抗:80后网民的文化姿态
网络媒介对80后网民进行机器意识形态渗透。当80后网民接受并歆享于网络媒介的后现代传播之中时,他们其实已经被网络或者电脑这种技术所垄断,形成了机器意识形态。虽然网络媒介给80后提供了一个看似公开、自由、平等、民主、透明的媒介平台,但是,网络和电脑对80后网民隐形的机器控制似乎无处不在。“因为电脑具有所谓‘普适性’:(1)电脑的用途多的数不清;(2)电脑整合进了其他机器之中,因此我们难以将电脑技术推进的理念从其他机器里分离出来。” 80后网民时刻都在电脑和网络架构的空间中生存呼吸,“人人都用电脑,或被电脑利用。”①他们习以为常的网络生活方式正将他们牢牢地控制在网络媒介的“全景监狱”②之中。
……………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新中国各种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根基。它凝聚着民族的记忆,维系着民族的信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营建了一种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使一个民族找到身份和文化的认同意义。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轻视、无视传统文化,必须认定它作为主流文化的绝对中心位置,即使伴随各种文化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等已经路身主流,我们仍然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是“中心之中心”的主流地位。而对于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我们则需要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对待之。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导向意义:传统文化为网络文化提供了优良的文化资源,包括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多彩的艺术形式;传统文化还为网络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基础,包括民主法治和道德自律;同时,传统文化为网络文化提供了价值标准和精神内核。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