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旅游管理论文格式、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中国大运河遗产的生产探讨

日期:2024年06月2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6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406081434585202 论文字数:33525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是以中国大运河为考察对象,剖析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的因素,揭露大运河的生产过程及背后的系列运作。文章认为,遗产并非是“既定”的一种存在,世界遗产的申报,实际上是某些特定阶级的话语出于一定的目的介入遗产领域并重构遗产的过程,遗产的呈现也是当代社会政治条件下的人为生产与制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社会背景:申遗热与遗产等级化

20世纪70年代,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以来,关于遗产运动的研究就逐渐兴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成功从欧洲席卷到了全球,成为全球性的一种现象。自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后,国内的文化遗产话语开始形成,而中国的遗产热也在这种全球化的语境下发生。在遗产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开始将遗产申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重要目标。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民众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也逐渐深化,一时间,沉寂已久的文化遗产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下,“申遗”、“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等词语逐渐被百姓所熟知,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然而,伴随着国家政策和遗产标准的实施,遗产等级化的问题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人们意识到,看似客观公正的遗产评价标准背后,实则隐藏着某种特定的审美标准与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为了与国际接轨,各缔约国也相继投入到遗产保护的浪潮中来,进行着世界遗产话语的在地化阐释与社会实践。无论是话语的转化还是遗产的实践操作,本土文化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中都显露出值得思考的隐藏信息。

二、研究契机:中国大运河申遗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通航能力最强、使用年限最久、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千百年来,在维系国家统一、稳固政权,沟通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流动的活态遗产,至今仍在水上航运及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进一步开展对运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06年,中国大运河正式踏上申遗之路。2006年3月,58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共同上书,号召应高度重视运河保护并开展世界遗产的申报;2006年6月,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同年年底,大运河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而且名列榜首;2014年6月22日,历经八年的努力坚持,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伴随着遗产运动的进行,遗产的政治性得到人们关注。在官方的操作下,遗产被纳入到一套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保护与形成机制中,呈现出遗产所特有的生产现象。遗产的生产开始变为当前遗产研究的重要议题。

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学者更多关注的是遗产的生产过程,关注遗产是如何(以什么样的形式、何种表现方式)生产的,没有关注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生产,没有对背后存在的力量、权力、意识形态、话语等原因做深入的探究。虽然有学者意识到了存在不同力量的推动,但没有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所以,本文就是针对目前学者们对遗产生产过程研究中批判性思维的不足,将批评话语分析引入其中,结合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框架,从文本与话语实践以及社会文化实践的维度来对遗产生产过程中的话语呈现及意识形态进行探索,厘清世界遗产是如何开展立项、筛选、评议、管理等工作的,探讨当下世界遗产申报的运行机制。总的来说,就是在遗产生产的阶段,国际(西方)的力量是如何通过话语特征来进行体现的;国家又是如何应对国际的力量,以遗产为名所展开的实践活动如何逐渐演化为一场国际间的文化政治运动,不同类型的团体如何涉入其中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另外,在这样的复杂关系中,各类遗产政策和国际权威如何运用、发挥,又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本文通过对中国大运河遗产的生产过程进行剖析,实现对于其“遗产事实”真相的解读,以期促进对当前国际遗产申报过程中所面临的遗产权威及遗产制造问题的反思,进而促进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相关概念

一、话语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话语”(Discourse)的概念并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研究者因不同的理论依托、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给“话语”以不同的解释。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话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媒介,然而20世纪以来的“朝语言学的转向”彻底改变了学术界的这种状况,语言研究逐渐被划分到不同的学科群落,出现了多学科的整合趋势。在福柯看来,这个阶段的话语已跳脱出语言学的框架,它已不单是一种进行意义阐释的词语组合,更是在特定时空环境及社会情境下所展开的“话语实践”[93]。

在接受福柯观点的同时,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人员也将话语定义为一种实践。这种实践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形式,并作用在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甚至整个社会世界的构成[94]。在此阶段,费尔克拉夫的语言分析和社会理论相结合的三维分析框架可能是最好的研究成果,在他那里,任何话语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构成的综合体。文本向度关注语言的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向度关注文本的生产、分配、消费,社会实践向度则关注社会分析。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看,话语是塑造相关知识、价值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它塑造了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式,也塑造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互动。

第二节理论基础

一、权力话语理论

权力话语理论产生于法国优秀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他所说的权力并不是指狭义层面的“政治权”,任何能够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东西都被他所定义为权力。“权力并非是一个机构、一种结构,也并非某些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力量;它是既定社会中复杂策略关系的总称”[97]。“权力”一词并非孤立存在,也没有所谓的权力实体[98],权力的实质是一种力量关系,它以网络的形式运作,能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有人都被包含在这个社会网络之中。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指出,话语和权力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话语的产生、传播,权力就不会建立、统一或者实施[99],话语的存在是权力产生的前提,权力又以话语的形式得以实现,两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同样的,权力与知识也并非是两种独立的存在,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交织,“没有相对的知识场,就不会构成权力关系,同样,没有知识的预设和组合,也就不会形成权力关系”[100]。一方面,知识是权力的象征,它能赋予人以权力,借助知识的传播、保存,权力才会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权力会对知识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通过促进或限制知识,使知识带上权力的符号。

遗产的产生本来就是话语建构的结果,中国大运河也不例外,而在其成为世界遗产的生产过程中,权力与知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权力话语理论应用到本文是为了说明话语、权力与知识三者之间的联系,用以探究话语、权力、知识的结盟所形成的权威知识及权威话语会对遗产的生产带来何种影响。

第三章中国大运河遗产的话语生产与国际标准................22

第一节文本与话语实践分析.....................22

一、国际遗产话语的文本与话语实践分析..............22

二、国内遗产话语的文本与话语实践分析.......................26

第四章中国大运河遗产的空间生产与权力博弈........................30

第一节文本与话语实践分析:运河空间格局的变迁..........................30

一、新空间的形成...............................30

二、已有空间的内部重置...................................31

第五章中国大运河遗产的文化生产及认同建构.............................35

第一节文本与话语实践分析:运河文化的生产实践.............................35

一、宏观层面的运河文化生产..................................35

二、微观层面的运河文化生产.........................35

第六章案例聚焦: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

第一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一、街区简介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无锡老城南门外古运河两岸,因区域内的清名桥而得名。它是指以清名桥及其广场为核心,以南下塘、古运河水弄堂、南长街、阳春巷、伯渎港、大窑路古窑区等区域元素包孕而成的古街区,是独具江南人家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无锡甚至京杭大运河全线现存最具代表性、最原汁原味的的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至今保留着水陆相邻,河街并行的城市格局,保留着码头、渡口、桥梁、幽深古巷等传统江南水乡风貌。街区内现存遗产资源类型丰富,拥有运河古道、古寺、古庙、古街、古桥、名人故居、明清古窑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汇聚了永泰丝厂、鼎昌丝厂、王源吉锅厂、茂新面粉厂等工业遗存,涵盖了运河文化、民族工商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存有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上百处。其中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牌坊8座、其他文物遗存19处(表6.1)。下图对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范围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位置分布都作了具体展示(图6.1)。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第七章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结论

本文是以中国大运河为考察对象,剖析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的因素,揭露大运河的生产过程及背后的系列运作。文章认为,遗产并非是“既定”的一种存在,世界遗产的申报,实际上是某些特定阶级的话语出于一定的目的介入遗产领域并重构遗产的过程,遗产的呈现也是当代社会政治条件下的人为生产与制造。针对中国大运河的申遗过程,得出的具体结论如下:

(1)国际标准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