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天津大悲院景区旅游发展提升分析
一、寺庙旅游景区综合分析
(一)寺庙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佛教协会公布的寺庙商业化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目前现存的三万余座寺庙当中汉传佛教属于商业化较为严重的类型,其余的教派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未被商业化模式同化的独有形态。商业化模式转换的寺庙共有六千余座,一般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省市及各系佛教文化古城区域内。随着旅游产业形态的发展,目前寺庙旅游已经形成了强势的旅游产业链条,四大佛教名山也都被地方政府作为城市旅游的重点,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窗口。寺庙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带来了经济产业的繁荣,许多寺庙景区依靠自身发展而建立的企业已经成功上市,峨眉山、九华山等旅游企业均已上市。其余的未上市寺庙旅游景区也在“宗教搭建平台、经济齐并发展”的情形下开设各类纪念品售卖景点,各种开光佛像、佛珠、属相铭牌纪念品应接不暇;其他诵经供佛,抄写经文等项目也应有尽有。寺庙旅游发展现状就是将固态的寺庙文化转变为可以实现经济变现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有效激发经济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寺庙日常运营也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生了人们对寺庙利益的诉求。如果寺庙依靠单一的运营形式是很难满足日常开销的,在这种内部动因下寺庙景区需要推广和运营来获取更多的收入,保证寺庙及内部人员的日常开销。
第七章总结及展望
一、总结
(一)结论
要结合当前社会环境下最为先进的推广理念,对天津大悲院的寺庙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全面分析天津大悲院当下的地质地貌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元素等多方面资源,深度调研当前经济形势下寺庙型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从当代旅游业有文化、有乐趣、有人气、有内涵的角度出发,实地考察景区现有的构造特点,同时研究周边地区的文创经济产业链条,整理挖掘大悲院寺庙内特有的景观特征,并对其人文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找寻大悲院景区的文化亮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度研发,推广景区旅游开发的同时以文创形式带动整个寺院乃至整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让千年文化通过现代化的手法以多样活动的形式展现在众人面前,仿佛穿越古今,回到了大唐盛世。
本文通过对寺庙型景区进行研究以及对大悲院景区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发现天津大悲院景区无论是在文化研究还是旅游发展方面都有进一步开发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条件。结合国内对寺庙型景区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我国对区域教派文化的不断重视,打破地域和格局的限制,以寺庙文化为主题,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构建天津大悲院景区的旅游管理模式。将整个大悲院景区构建成综合性的佛教主题文化旅游商圈,围绕寺庙文化开发相应的周边文创,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和参与性,真正实现通过旅游开发的形式宣扬传统文化,开展寺庙文化建设传承。根据现在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和游客旅游旅游需求分析,大悲院景区在今后的发展规划当中需要结合自身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优势和周边海河旅游资源,加强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将现阶段观光游为主的经营模式逐渐转为集观光旅游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新兴旅游产品。结合全域旅游的城市发展要求,扩大景区辐射范围,构建全面、完善的旅游产业要素。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