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主核心区房源高度集聚,集聚负面效应渐凸显
前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中心城区整体在空间集聚上呈现出“一主核心聚集,多次核心点零散分布”的状态,由重庆市中心渝中区逐步向周边扩散的特征,单核心集聚较明显。具体来看,重庆市主城区中心城区共享住宿多分布在重庆市“两江四岸”核心区,集聚程度最高,其数量和分布密度值随着与“两江四岸”核心区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到北碚区、巴南区、大渡口区等中心城区外围区域共享住宿数量寥寥无几,但受重庆市“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影响,在各区又出现核密度等级不一的零散集聚点。
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对共享住宿的发展是有利的,集聚区域内的共享住宿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要不断地通过创新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提升服务甚至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既有利于提升自身实力又有利于提高区域共享住宿产业竞争力。但如果过度集聚,则会产生消极影响。目前重庆市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核心区集聚程度最高,在搜索半径值为 1km、输出像元大小为 10 的条件下,最高圈层核密度值高达 1775.09-2460.02,于行业内部而言,陆续出现市场挤出现象,即共享住宿行业间竞争的加剧、经营成本的上升以及整体利润的下降,甚至产生恶性竞争,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使用,导致一部分共享住宿无法适应而退出市场,新进入的共享住宿若继续选择在密度高值区域生存,不仅要承担高额租金,还要接受其他共享住宿从业者的竞争挑战;于行业外部而言,过多的游客进入“两江四岸”核心区域,则会造成区域内物价、地价的抬升,公共交通的拥堵以及小区安全隐患的增加等问题,2018 年重庆某小区有超过 300 家民宿,每天小区内游客的数量远超原有住户,极大地影响当地居民乃至欲入住该区域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共享住宿已经成为城乡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引导共享住宿产业合理布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重庆市主城区共享住宿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空间分布现存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根据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第一,研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软件对重庆市主城区共享住宿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概括。①从整体来看,重庆市主城区共享住宿数量分布特征为“多数聚集,少数分散,各区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其得分等级呈“倒金字塔”式结构分布,价格区间呈“金字塔”式结构分布。重庆市主城区共享住宿整体空间分布呈高度集聚的状态,显示出“一主核心聚集,多次核心点零散分布”的分布特征,核密度等级大体呈现出以渝中区为中心地向外围递减的特点,呈现出较显著的旅游景区趋向性、轻轨站点趋向性、商圈趋向性、旅行社趋向性。②从分区来看,重庆市主城区共享住宿各区空间分布皆呈高度集聚的状态,其中南岸区的集聚程度最高;各区共享住宿集聚区域主要趋向性有差异,共享住宿发展萌芽地区呈现出较明显的商圈趋向性和轻轨站点趋向性,发展中地区呈现出较明显的旅行社趋向性和轻轨站点趋向性,成熟地区则综合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景区趋向性、商圈趋向性、轻轨站点趋向性、旅行社趋向性。
第二,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重庆市主城区共享住宿空间分布现状构建了重庆市主城区共享住宿空间数量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确定了宏观经济环境、交通环境、旅游环境、商业环境、人口环境、行政区位、政府政策七大影响因素,包含地区 GDP、地区人均 GDP、轻轨站点密度、轻轨站点 1km 缓冲区内房源数量、A 级旅游景区数量、A 级旅游景区 1km 缓冲区内房源数量、旅游收入、旅游人数、旅行社数量、商业中心 1km 缓冲区内房源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校数量、高校 1km 缓冲区内房源数量、地区人口密度、各区行政中心距离重庆市政府直线距离、政府政策 16 项指标。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九大中心城区整体共享住宿空间数量分布特征受各因素综合影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交通环境、商业环境、旅游环境、行政区位、宏观经济环境、人口环境,不可量化的因素为政府政策,但不同地区,相同因素的影响效力也会有所差异。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