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英语翻译学论文格式、英语翻译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张爱玲自译作品《金锁记》中的不可译现象及其转化策略

日期:2018年06月22日 编辑:ad201011251832581685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06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411272134381313 论文字数:38940 所属栏目:英语翻译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1 引言

不可译现象一直是译学界备受关注的议题,一方面,翻译是否可为本身具有争议性,故有研究价值。同时,探索如何转化这一现象对翻译实践也有指导性作用。早在翻译成为独立科学学科之前,不可译性就已经在哲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中有了理论基础,如德里达的“延异”、康德的“不可知论”等。20世纪50年代,北美的语言学界提出了 “sapir-whorf假设”语言观,即语言决定思维,操不同语言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感知、思考、认识世界,为不可译性进一步奠定语言学方面的理论基础。中国译学界也有一些与不可译性相关的研究。刘态庆认为,不可译存在,且很难转化。语言文字结构障碍是造成不可译的原因之一。语言结构通常体现出某一语言文字的结构上的独特特征,这种独特特征一般只能在同系语言或同族语言之间找到对应体,而类似的转换很难在非亲属语言之间实现故不可译是相对的(刘逾庆,1999)。王柳琪从符号学角度研究不可译,称“语言文本同时具有符号载体与所指双重性质,这种双重性质造成翻译的不确定性”,(王柳琪,2007)。学界的另一种观点是,虽然不可译存在,但具有相对性,因为人类的思维、体验等具有同质性,故译者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尽可能将不可译转化为可译。其哲学基础是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即语言与世界存在逻辑结构上的同构。因此,如果两种语言中都有指称同一对象的词语,那么这两个词语是可以实现意义对等的翻译。同理,如果两种语言中存在同义命题,那么它们也是可以互译的,而这种翻译的可能性是以定义的相同性为最终依据的(维特根斯坦,1962:36),也就是说所指称的事物在两种语言中都实际存在(邓科,2012),比如龙和dragon就很难转换。此外,当译者与作者是不同的人时,译者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图我们难下定论,这种翻译具有主观性,总存在出错的风险,增加了翻译的不确定性(邓科,2012)。笔者进一步认为,译者未能与作者充分沟通的翻译,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可为的,这也是造成不可译的原因之一。本文将以张爱玲G译作品《金锁记》为案例,分析其中的不可译现象,并为相对不可译部分提出转化策略。之所以拿张爱玲自译作品分析是为了排除译者与作者未能充分沟通而造成的不可译现象,将分析尽可能的集中于语言和文化层面。同时,自译和他译相比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故不可译性转化是最大化的。笔者试图详细分析其中的不可译现象,以此为基础,就如何转化提出自己的观点。本文将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如下:1.语料收集法蹄选相关语料,提供具象直观的依据。2.文本分析法针对语料结合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3.图表统计法将必要的文本资料加以图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统计相关语料出现的次数,于其他量化的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论文共分六部分,首先,笔者将回顾以往的不可译理论研宄和张爱玲自译作品研宄,并简单论述自译的定义与特点。第三,笔者将介绍译者,《金锁记》原文及自译作品《金锁记》。第四,笔者将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分析自译作品《金锁记》中的不可译现象。第五,笔者将对相对不可译性提出转化策略。最后得出结论。

2 文献综述

2. 1 不可译性理论研宄

虽然现在大量译者从事翻译工作,但这并不足以说明翻译确实可为(Baker,2010:301)。与一般的语言交际过程相比,翻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还涉及译者,其媒介是不同的语言文化,当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语言和文化鸿沟时,译者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很难做到译文和原文完全的对应(廖七一,2000:23)。也就是说,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转换会由于思维模式、社会习俗等差异形成障碍,从而导致了一些不可译现象。除了上述以翻译学为基础的观点外,很多语言学家甚至哲学家早在翻译成为独立学科前就已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FriedrichWilhelm von Humboldt)在其 1816 年译作 fTie Agamemnon of Aeschylus 的序言中明确指出翻译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认为,语言之间的区别“不是声音与符号之间的区别,而是世界观本身的不同。”思维依赖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世界观(WILSSW.,2001.: 34-35.)。“在语言中,普遍性和个别性协调得如此美妙,以至我们可以认为下面两种说法同样正确:一方面,整个人类只有一种语言,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钱军,1998)这种说法看似费解,实际上是合理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虽然会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但存在基本的共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就算语言不通,在一些情况下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可以达到交流的效果。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说明不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存在转化的可能。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不仅意味着存在语言文化差异的人之间也许存在着沟通的障碍,即使同一个文化语境下的人与人之间可能因为境遇、成长环境、性格的不同而无法完全沟通。洪堡的这个观点别具一格的,打破了 “不可译性”在语言文化上的局限,将其拓展到更广的范围。但坚持不可译性的同时,他也提出语言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不可译性,因为语言不仅是活动的产物,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就是说语言本身可以创造。解构主义学者德里达(Derrida)等也根据自己的哲学观点丨全释了 “不可译性”。德里达在语言学中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便是“延异”,他认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因此作品的意义是多样化的,而译本只是原作暂时的固定形式,这种多样化不仅体现在国家、区域、文化等横向的概念上,也体现在时间上,换句话说,一个作者在某一时段所写的原文,如隔一段时间翻译的话,就不能准确呈现文章的原意了。解构主义是颠覆以“罗格斯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解读传统,这一解读传统认为,任何文本都有一个“中心意义”或“终极意义”。而解构主义恰恰对这一观点提出挑战,认为任何文本不存在“中心意义”或“终极意义”。翻译的不可译性也可以借鉴这一观点得到阐释。K.戴维斯认为,意思不能简单地从语言中提取或转移。(DavisK.,2001:14.)如果任何一种语言都完全可以翻译,那么翻译实践就没有任何意义,正是因为源语中有一些潜在的意思在译文中无法完全得到阐释,也就是所谓. 的“不可译性”,翻译才存在价值。

2. 2 张爱玲自译作品研宄

张爱玲的自译作品共有14部,占其所有创作的11% (陈吉荣,2009:6),涵盖散文、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对于一个主要以中文创作的作家而言,比例是比较高的。作为张爱玲作品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其自译作品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这一领域的海外学者有美国知名汉学家金凯箱(Karen.S .Kingbury ),她在读博期间阅读了大量中国现代小说,对张爱玲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翻译《倾城之恋》,被企鹤出版社出版。哈佛大学学者王德威在为张爱玲自译作品《北地胭脂》作序时系统论述他对张爱玲自译的研宄。加拿大大学的学者杰西卡.李翠燕(Li,Jessica Tsui yan)在博士期间,发表论文《自译政治:张爱玲》(王一凡,2013)。这一领域的国内学者主要有:夏志清、刘绍铭和陈吉荣。夏志清是“张学”的奠基人,他在自己用英语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首次高度评价张的文学造诣,称其为当时最好的小说作家。与张同时代的他,曾经试图帮助张在海外出版她的自译作品,屡屡失败后,更是尝试改善张的译本。刘绍铭曾在自己撰写的书籍《到底是张爱玲》中从张的语言能力、教育背景、人生经历等角度详细分析论述张的自译。刘称,张爱玲的英语是习得而来,属于bookish English。故张较为成功的自译作品都是其论述性的散文创作,如《更衣记》、《洋人看戏及其他》,都是最先用英文撰写,再翻译成中文。而撰写小说时就会有局限性,因为这种情况会影响到翻译语言在某些细节的自然表达。主要问题体现在:人物对白的翻译不够自然和灵活(刘绍铭,2007: 34)。而对于小说而言,人物对白是叙事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是灵魂所在。由此看出,虽然张爱玲对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十分熟稔,但和一般的译者一样,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仍难以突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陈吉荣曾专门著述《基于自译语料的翻译理论研究一一以张爱玲自译为个案》。她将张爱玲的自译作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散文、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她分析了贯穿三个阶段的女性立场,比较研究文本内的互文性及双向自译语言策略。她还把张爱玲与纳博科夫、费蕾、萧乾这三位自译作家进行比较。同时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金锁记〉与其自译本及改写本之比较研究》,针对《金锁记》这一单独的作品比较分析四个自译或改写的版本。她认为文本在自译和改写过程中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几个文本之间呈现出自然的分节,彼此之间不是替换关系,而是一种回旋与衍生、忠实与偏离相互交错的复杂关系。

3译者、原作及译作简介......................................... 8
3.1译者简介......................................... 8
3.2《金锁记》作品简介......................................... 8
3.3自译作品《金锁记》简介......................................... 8
4译文中的不可译现象......................................... 9
4. 1语言不可译性......................................... 9
4.2文化不可译性......................................... 13
5不可译性转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