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笔者认为新时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是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活动的全部特征总和。新时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其有利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化发展,有利于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加速发展,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发展,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引起高校和相关培育单位的高度重视。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阐释
一、 生活方式
(一) 生活方式的概念
生活方式是一个合成词,要对其深入理解,需对“生活”和“方式”两个词的概念进行分别认识。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活”和“方式”给出了定义,生活即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①方式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②生活方式就其词语结构上来看,属于合成词中复合型结构的偏正型,即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③生活方式是将“方式”限定在“生活”的范畴之内,同时也将“生活”聚焦到“方式”领域,对其词语的概念进行组合,得出较为直观的概念,即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学术界对生活方式概念的界定也进行了积极和广泛的探讨。王雅林等聚焦对“人们怎样生活”这一问题的解答,强调生活方式的主客观统一性,指出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念所制导的、满足其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④王伟光强调生活主体是在一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主体,并从生活主体对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利用方式的角度出发,指出“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历史地形成的人类生活活动形式的总和,它说明人们在何种条件下,结成何种关系,以何种形式来利用生活资料,它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活动的内容、特征和形式”。⑤范国华在分析了将生活方式仅仅归结为消费方式和将生产方式等同于生活方式这两种观点不足的基础上,从人们的基本活动形式“物质”和“精神”出发,指出“所谓生活方式,就是与一定生产方式和其他社会自然条件相联系的、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特征,它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模式”。⑥吴增基认为对生活方式概念的理解,应从具体的人们怎样生活的角度,即是从主体的生活活动的角度出发,指出生活方式是“各阶级、各民族、各社会集团以及个人生活活动的全部特征总和”。① 学者们对生活方式概念的解读对于本论文对生活方式的界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 绿色生活方式
(一) 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
界定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关键在于对“绿色”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指出,绿色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名词,表示绿的颜色,二是作为形容词,形容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①第二重含义为第一重含义的衍伸,由于绿色是自然界的本色和底色,是自然界生命具有生机活力的象征,是充满希望的颜色,②因而,一提起绿色,就会使人联想到自然界的勃勃生机,绿色也就自然而然地作为了良好生态环境的表征。以颜色作为表征的类似用法还有很多,例如,褐色是钢铁和机器的主色调,所以其表征工业的,黄色是小麦、玉米等的主色调,所以其表征农业的等。随着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以绿色为修饰词的专有名词也不断涌现,揭示了绿色在具体应用中的一般含义,例如,以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将环境利益和环境管理纳入企业发展全过程的企业——绿色企业;具有亲近自然环境或环保特征的各类旅游产品或服务——绿色旅游;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生产的食品——绿色食品;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坚持绿色管理,保持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绿色饭店等。同时,在国际上,绿色也是生态主义的鲜明旗帜,成为了部分组织或理念的标签,例如,以保护环境为宗旨,提出生态优先、基层民主、反核原则等主张的政党——绿党;宣称以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并以行动做出积极改变的国际性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将目标放在环境上,通过广泛的、草根似的民主制度来达成目标的政治思想——绿色政治等。
总的来看,绿色作为属性词主要涵盖了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立足于保护,防止自然资源如空气、水等不受生活污染或工业污染,防止自然资源过渡消耗,如过渡伐木、开垦、采矿等,防止自然场景的破坏,如禁止乱丢废弃物等,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如严禁捕猎珍惜动物、引进外来有害物种等;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的理论资源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培育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②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探讨新时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而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方向性。
(一)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辩证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基础上去认识人和自然的应然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割裂对待,也不能单向而论,而是要作为一个统一体辩证地去认识。
首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人不仅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还要依靠自然资源来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③人的物质生活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精神生活也离不开自然界,“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④也就是说,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与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虽然随着生产力发展以及工业社会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使人们产生了脱离自然束缚、掌控自然的错觉,但是人属于自然、依靠自然,“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⑤的本质属性仍然没有改变,“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①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他强调人不能脱离和外化自然而存在,指出“我憎恨把人同自然界分割开来的唯心主义,我并不因自己依赖于自然界而感到可耻”,②同时,他揭示了马赫、阿芬那留斯、休谟、康德等人“唯心主义的谎话”,批判他们否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的观点。
其次,人不是被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具有自然力,拥有改造自然的强大能力。人虽然属于自然、依靠自然,但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不同,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④人妥善运用自身体力和脑力,发挥自然力,将自然力转化为劳动力,通过愈加丰富的手段改造自然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因而,机械的自然观和神化的自然观都是毫无意义的,人类在自然中既不是完全受自然支配的被动存在,也不是外化于自然随心所欲的存在,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与自然互动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感性的自然”看成是真实的自然,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现实性的存在。列宁反对神化的自然观,指出“我也不想在神学意义上把自然界神话”,⑤他强调,人类可以认识自然规律,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人认识了自然规律,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⑥也就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培育的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的重要文化资源。
(一)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生态整体观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与自然从来被视为一个整体而看待。在中国古典神话传说中,磅礴的自然来自于人类祖先的变化。在神话故事中,盘古开天辟地,临死之时,其左眼和右眼变为太阳和月亮,头发和胡须变为空中的点点星辰,头颅和四肢变为了巍峨高山,湍湍的血液变为了江河湖泊,寸寸的肌肉变为了层层的沃土……夸父逐日而亡,在他临死时,巍峨的身躯变为高耸的夸父山,手杖抛出变为邓林,桃树盛开,成为了人们的世外桃源。虽然神话故事是古人的想象与虚构,却从中反映出了人们视人与自然为一体的生态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周易》便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①,指出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由自然而生的思想。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庄子提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②庄子还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③其揭示了人虽然存在于社会之中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但人与自然具有同质性,人本身便属于自然,当人回归自然,并与自然合二为一时,心胸便豁然开朗,思想就变得豁达起来。庄子还以“梦蝶”的比喻,阐释这一思想。《齐物论》中讲道,有一日,庄周不知不觉在草地中熟睡,在梦中自己变为一只蝴蝶,在自然中翩翩飞舞,领略自然的自由与美丽,以至于快乐的忘记了本来的样子。庄子还在《逍遥游》中描述鲲鹏借力而升、借风而行的“逍遥”,阐述了人们回到自然状态,忘却物与我的界限所获得的畅快的自由。儒家思想也蕴涵了丰富的“天人合一”理念。荀子在《礼论》中指出:“天地者,生之本也。”④人不是外在于自然而存在的个体,就人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