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审辩式思维研究成果以及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思考,从理论层面初步探索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相关问题。本文在阐释审辩式思维的理论以及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原则和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活动中的审辩式思维培养策略。由于个人的能力以及时间有限,本文存在一些不足。文中对马克思主义与审辩式思维联系的分析缺乏深度,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的论述中缺乏一定的理论高度,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原则和策略的论述中,审辩式思维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度有待加强。这些不足为本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今后一定要加强对本专业的学习,同时继续学习和研究审辩式思维,关注国内外审辩式思维研究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以便更深入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相关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个组织和国家都在努力探索一个重大问题——未来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为解决这个问题,“核心素养”理念被提出。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的能力、知识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融入社会,在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①在刚进入二十一世纪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这个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最受人们推崇的能力包括:审辩式思维、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创造性与问题调控、沟通与合作素养领导力、跨文化与国际理解等。这是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第一次被提出,在此之后各个国家和组织开始探索核心素养,纷纷提出自己的核心素养理念。
美国提出的“4C”二十一世纪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审辩式思维(CriticalThinking)、创新创造(Creativity)、沟通交流(Communication )和合作写作(collaboration);日本的“二十一世纪型能力”核心素养框架由基础力、思维力和实践力三部分构成,其中思维力包括审辩式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新加坡的“二十一世纪素养”框架中将审辩式思维、创造性思维、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等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从这些国家的核心素养理念中发现,虽然不同国家之间有文化差异,但他们都将审辩式思维作为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我国也进行了针对本国学生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的研究。2016 年 9 月 13 日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基本内涵,中国教育从此步入了“核心素养时代”。虽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未提到“审辩式思维”或“批判性思维”这两个词,但其中包含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等要点也正是审辩式思维中的要素。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由国外传入的概念,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内还没有统一的翻译。国内一些主要的翻译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英语教授宋明国将其译为“审辩式思维”,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杜国平与美国密西根大学汉语教学部主任刘葳译为“审辨式思维”,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武志红教授等人主张译为“批判性思维”,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分会理事长龚亚夫教授译为“评判性思维”,香港立法局议员叶刘淑仪译为“明辨性思考”、“分辨性思考”或“严谨的思考”,香港教育评议会副主席何汉权译为“明辨性思维”,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王婕等人译为“辨识性思考”,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译为“慎思明辨”。
现在国内用得比较多的翻译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CriticalThinking”的直译,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翻译与其英文原意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由于“批判”一词在中文自然语境中常带有“否定”、“批评”等负面含义,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敏感词”,容易使人误解 Critical Thinking 是以批评、否定为目的的否定性思维,这种误解也会影响 Critical Thinking 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笔者认为“审辩式思维”更贴合其英文的原意,在本文中采用这个翻译。“审辩式思维”中的“审”代表着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一切,“辩”通“辨”,有辨别是非真假的意思,“审辩”即是指以审慎地态度分析辨别事物。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审辩式思维定义的研究
在国外,对审辩式思维的研究涉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各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和不同的侧重点来定义审辩式思维,所以国外的审辩式思维定义非常多,在此只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
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被誉为“现代审辩式思维之父”,审辩式思维的现代概念就源于他的“反思性思维”。杜威将审辩式思维视作反思性思维,将其定义为“反思性思维是对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依据其支持理由和它所指向的进一步结论,予以能动、持续、细致地思考……每一个反思行为都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悬置判断’,此时人们处于困惑、踌躇、怀疑的心理状态,这个状态引发思考,接着就出现了第二个要素:运用各种方法寻找新材料来证实或反驳所思考的信念。”
............................
第二章 审辩式思维及其培养理论
第一节 审辩式思维的理论渊源
一、西方哲学中的审辩式思维
审辩式思维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思想。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从疑难中产生的,人们早已就具备一些知识,只是自己并不知道。这些知识好比是“胎儿”,人们在心中“怀胎”,而苏格拉底就像一个“助产婆”,借助“助产术”帮人们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的“诘问法”(Socratic Questioning,也称为苏格拉底问答法)中,他通过提问的方式指出他人思想中的矛盾,动摇其论证中的基础,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的诘问法是一种典型的揭示矛盾的论辩方法,也被认为是经典的审辩式思维教学模式。苏格拉底的审辩式思维思想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他们认为人们所看到的东西与其实质是有很大差距的,需要对思维进行专门的训练,人们才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文艺复兴时期,培根认识到经院哲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思维的发展,他意识到进行一场思维方式上的彻底革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所著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书被认为是关于审辩式思维的最早著作,在书中他指出经院哲学阻碍了人们认识真理,导致人们拥有各种偏见和幻想。他将这些偏见和幻想成为“四假象”: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偶像假象和剧场假象。四假象说强调人们要学会适当的否定和摒弃,认清和消除头脑中的各种“假象”,摒弃屈从于习俗的态度,因为这是科学发展的障碍。四假象说是培根通过对经院哲学的深刻批判和摒弃而创立的,产生了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培根的认识论创造了审辩式思维的摒弃形态——肃清各种假象对头脑的影响,摒弃屈从于习俗的态度,而且指出了摒弃、否定以及排斥在审辩式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审辩式思维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审辩式思维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且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视角出发,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是一种“求实思维”。求实思维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于实事求是,毛泽东解释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通过分析审辩式思维理论发现,审辩式思维也具有求实性,它也是一种求实思维。审辩式思维的求实性体现在它的认知技能中。审查证据和理由是审辩式思维的重要技能,也是审辩式思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审辩式思维理论中指出,
一个论证的理由和前提可以是观念、原则和规则,但理由和前提在本质上,是基于事实和实践经验的,所以审辩式思维要求人们质问自己和他人思考过程中的证据和理由的真实性,只有前提和理由真实有效,才可能得出合理的判断,即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审查证据和理由的过程中,审辩式思维要求人们要正确区别事实与观点,通过调查尽可能寻找到更多的相关信息,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评估结论的真实性。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0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必要性............................30
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辩式思维培养的重要论述的要求..........30
二、促使大学生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31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原则与策略..........................42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原则................................42
一、坚定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