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战略管理论文格式、战略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高管团队环境注意力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影响的实证研究

日期:2021年10月24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93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10091007348469 论文字数:33566 所属栏目:战略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战略管理论文

本文是一篇战略管理论文,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注意力所涵盖的三个基本原则进行了验证。一方面,基于注意力焦点原则与注意力配置原则的理论视角探究 TMT 环境注意力的作用效果,证实了其对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当高管团队将注意力焦点放在环境污染问题时就会意识到其重要性,随着高管团队成员对环境问题分配的注意力逐渐增多,企业就会愈发重视绿色创新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组织冗余和政府补贴作为调节因素,对注意力的情境原则进行了验证。绿色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资源的支持,内外部资源是高管团队将环境注意力转化为在企业内部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重要情境基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引发了生态污染肆虐、自然资源滥用等环境问题。2020 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其公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20》中提及,迄今为止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其能源驱动力占全球净增长的四分之三以上。此外,中国环境绩效指数在耶鲁大学联合世界经济论坛(WEF)等知名机构联合发布的第八次全球指数报告中仅获得 37.3 分,在参与评比的 180个国家中位列 120 名[1]。可见,能源消耗、生态污染等环境问题如今已成为中国经济由寻求高速度发展阶段迈向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主要障碍。传统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而新常态下,资源紧缩与环境污染双重压力致使中国传统工业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系。随着社会各界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呼声逐渐增强,制造业企业等主要污染制造者成为公众关注焦点,改变发展模式、实现绿色转型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迫切需求[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为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路线图。为实现中国经济的长盛不衰,绿色创新战略已成为中国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战略举措[2]。

绿色创新是指企业本着减轻环境负担与实现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加工流程等方面进行开发与改进的环境友好型创新实践活动[4],被认为是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与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国家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有效举措[5]。绿色创新战略即是指企业将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绿色创新实践纳入公司战略层面中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减少对环境消极影响的战略方针[6]。不同于传统创新战略以绩效为目标的单一价值导向,绿色创新战略在追求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同时,更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降低环境污染成本[7]。企业绿色创新战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战略方针,对促进中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一举两利的贡献效力[8]。

.............................


1.2  创新点

第一,从注意力基础观视角拓展了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相关研究。一方面,现有从管理者层面研究绿色创新战略影响因素的文献中,学者们多是以高管团队等企业管理层面领导者的个人特征为研究主体,探讨人口统计学因素对企业绿色创新战略及绩效的影响[3, 10]。然而,高管团队注意力配置、风险偏好等诸多心理因素之间的差异性也会左右其战略决策,仅凭借人口统计学特征难以准确反映高管团队认知等心理因素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诸如环境注意力配置、环保认知等高管团队认知因素对绿色创新战略的作用机理;另一方面,在以往文献中基于认知视角探讨高管团队心理因素对绿色创新战略的影响多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研究管理者对环境问题的主观看法、环保意识等认知因素[5, 15]。不同于以往,本文利用二手数据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衡量 TMT 环境注意力,利用文本信息来客观反映企业高管团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并以此来验证TMT 环境注意力何以驱动企业绿色创新战略,为注意力的衡量提供新的参考。

第二,从注意力情境原则的角度丰富了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情境因素。考虑到企业处于动荡纷杂的市场环境中,高管团队进行战略选择不仅取决于他们的意向与偏好,也会被企业所处现实资源情境所制约。因此,从注意力情境原则的角度考虑,企业内外部资源是高管团队从关注某一现象到战略决策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理论,从企业内外部分别引入组织冗余与政府补贴作为企业绿色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情境因素,使研究更具立体感、更符合现实情境,也为降低高管团队决策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指导意见。辅以资源基础观理论,从组织冗余与政府层面资金补贴两个角度着手探究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调节因素,丰富了绿色创新战略情境因素的研究,也为注意力情境原则提供了证据支撑。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企业绿色创新战略评述

2.1.1  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界定

在自然资源匮乏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绿色创新俨然已成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式。由于绿色创新涉及到国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热点研究问题被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以不同理论基础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由此也引申出各种不同的名称及释义[16]。总结以往文献发现,“生态”、“可持续”、“环境”等创新内容等同于绿色创新,学术界对绿色创新的名称与概念一直未达成一致见解[17]。张刚与张小军通过对企业绿色创新相关主题的文章进行系统梳理,将其释义归纳概括为三种:在第一种定义中,绿色创新被看作以避免或减少环境危害为主旨而产生的创新活动,认为其是通过引进新概念、产品与工艺等来缓解企业环境压力;第二种将绿色创新定义为以产生显著环境绩效为目标导向的创新活动[18],包括将新型环保产品、绿色开发技术或将生态可持续理念等纳入到企业战略层面;第三种定义实质上是将绿色创新视为以改进环境绩效为目的[19],逐渐适应环保趋势的创新实践活动[20]。目前,第一种定义在学术界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也是以此定义为基础进行延伸,即绿色创新是指企业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危害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加工流程等方面进行开发与改进的环境友好型创新实践活动[4],被认为是企业减少环境污染,满足经济与环境双重绩效一举两得的有效举措[5]。绿色创新战略即是指企业将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绿色创新实践纳入战略层面中,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减少一系列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活动的战略举措[6]。绿色创新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种类型,强调了企业不仅从思想层面意识到绿色创新实践的重要性,更是将其纳入战略层面来考虑,保证企业能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环境危害,以实现社会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表 2.1   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定义

表 2.1   企业绿色创新战略的定义

..................................


2.2 TMT 环境注意力研究综述

2.2.1  注意力基础观理论

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组织战略、行为等可以看作是组织内部高层管理者价值偏好和心理认知的映射[9]。1997 年,Ocasio 以有限理性与组织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注意力基础观,其核心思想认为,决策者或高层管理者的注意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理解企业如何分配并管理这一群体的注意力对解释企业行为决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52]。现如今,注意力基础观已成为战略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研究视角。注意力具体是指决策者对其所关注或感兴趣的提议与答案进行关注、编码与解释的过程。其中,议题是指管理者需要处理或解决组织所处复杂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机遇或威胁等;答案则是指用于解决管理者所关注问题的所有备选方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决策者时间与自身精力的有限性,其对不同问题的关注程度一定不同。注意力基础观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基本原则组成:注意力焦点原则,具体是指决策者将自身注意力聚焦在何种议题与解决方案上会影响他们随后的行为选择;注意力情境原则,决策者对其所关注到的议题或方案制定何种决策取决于他们所处的不同时间与不同情境;注意力配置原则,由于组织内外部各种复杂要素都会分散决策者注意力、左右其对当下环境状况的解读,因而决策者对不同组织事件、活动程序所分配的注意力也不同[52]。注意力的作用过程可以看作是关注、解释、行动的三步信息处理过程[52]:第一,人力资源和组织结构的限制致使组织管理者无法将注意力等额配置到其接触到的所有事件或信息上[52],只能依照自身情感偏好、主观判断等心理因素有选择性地关注他们认为重要的事件;第二,判断关注到的事件对组织而言是机会还是威胁,并结合组织内外部现状与所处情境对其进行意义构建和意义赋予,同时解释该机会或威胁对组织战略决策的影响[52, 56];第三,管理者做出的解释将会作用于企业具体的战略决策之中。基于注意力基础观视角的研究多是选择注意力的某个原则并通过注意力的三步信息处理过程解释注意力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作用。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19

3.1 TMT 环境注意力与企业绿色创新战略 ................................. 19

3.2  组织冗余的调节作用 ....................................... 20

3.3  政府补贴的调节作用 .......................... 21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24

4.1  样本选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