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战略管理论文,本文对于排污权交易政策实施的背景及意义进行研究,在当今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国,
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日趋加重,而对于我国而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降低工业污染的排放将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的生活环境及品质。故在面临环境污、经济、生活多重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必须直面这些问题来控制污染、提升整体生活环境质量。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日趋加重。而当今在能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降低工业污染的排放成为了身为能源大国的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今中国对于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研究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诸多法律以促进国民及工业企业等的重视,其中包含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希望以此来激励绿色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2013 年,国务院印发我国首部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战略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而同年则继续发布了《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以明确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需的战略技术。现据《2017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显示,在我国 338 个城市中,仅总数的 29.3%可以实现城市空气质量的实际达标,因此随着环境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逐渐加重,我国在十三五规划指出提升环境整体质量的必要性,同时应加强维护生态环境系统,在不断加强污染排放质量能力的同时,尽力降低污染排放总量以降低环境损害。
如今,我国为进行环境保护仍然以政府的直接管制以及国家税收为主要渠道,但是采取这些环境管制举措在收获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通过政府的直接管制,更多排污单位只需达到污染排放标准便能够顺利运行,从而缺少了自觉控污的积极性,其中不乏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及技术进一步实现自身污染排放减少的排污个体,在没有利益激励的情况下使得排污单位无法形成自觉控污、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导致政府的管制频繁失灵;其次,通过收取税费来控制个体排污的情形并不理想,由于收取税费的力度相对较低,同时个别地区拥有国家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更加无法保证政策运行的实际效果。所以,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为了缓解我国的环境压力、实现能源运用的高效,我国环境保护部门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便开始摸索控污治污的相应模式,实施开展了诸多环保政策活动,资源税、区别税收、财政补贴、生态环境补偿费、排污费、排污许可证交易等政策便被逐渐运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其中,排污权交易政策作为被许多发达国家试验并推崇的环保政策,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调节市场上排污单位之间的排污权权益,在政府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促使排污个体自觉提升自身的控污减排技术,以实现成本收益的均衡,最终实现整体环境的排污控制。而排污权交易在实际的市场运行过程中将污染物排污权益视为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在保证环境质量不受损害的同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以最优的节约社会总成本的方式实现能源的合理配置。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总结排污权理论的发展、实证等方面的文献,总结排污权的分配理论、交易方式、对企业的影响等情形,并基于此提出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比较分析法。
本文对我国传统环境政策工具对于政府监管与企业污染排放的指导作用进行描述,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微观机理形成对比,突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市场有效性。同时在我国工业污染环境下分析各试点区域的排污权交易情况,总结我国有关交易施行的环境特点,比较各年及各地的污染排放情形,针对我国造纸工业进行具体分析,为下一步进行计量分析作铺垫。
(3)计量分析法。
本文主要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造纸工业年度报告》、国家环保总局网站以及各地方政府环境网站等获取数据信息,以造纸工业的 COD 排放为被解释变量,搜集整理会对被解释变量产生影响作用的各项指标(具体包括地区是否存在排污许可证交易、废水收费、废水治理投资、标准控制、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贸易开放、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政策性关停、经济发展水平等),针对各数据类型构建 PSM-DID 计量模型,运用 STATA 13.0 软件对各自变量与污染减排衡量指标间进行相关性检验,然后检验变量间多重共线性是否存在,以此探究解释变量间的关联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对即将进行回归的各个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基于 Psmatch2 命令对于得到的试点区域倾向得分与非试点区域进行一一匹配,通过逐步加入控制变量的办法检验系数稳健性,最后依照计量结果评估这些指标对于造纸行业化学需氧量污染减排的影响程度。
............................
第 2 章 排污权交易研究文献综述
2.1 排污权交易发展与理论基础研究
2.1.1 排污权交易研究的发展历程
排污权交易以明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为前提,依靠市场机制设定合法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该权利像商品一样被自由买卖,使得排污状态得以控制,以此达成降低污染排放水平、保护环境的目标。排污权交易发展历程见表 2-1,即排污权交易的研究开端是从英国的庇古于 1928 年提出污染外部化开始的,随后,科斯、戴尔斯等学者提出了污染排放的产权治理理念并将其引入了水污染控制领域,对水污染的研究在排污权研究早期便已出现,这为本文研究以水污染为主的造纸工业的排污权交易减排研究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后更多学者证实了排污交易市场化的作用,并希望借助污染产权理论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
2.2 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研究
2.2.1 对于排污权初始分配的研究
排污权初始分配早在上世纪便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重视,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充分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理念。哈丁[17]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中曾提出“公地悲剧”理论模型,并于《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当市场交易成本为零时,无论进行怎样的产权初始分配,经过市场的交易活动总是能够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Hahn[18]则讨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环境之下,指出针对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情形将会影响排污权交易机制的运行效率,同时分析概括了对于垄断企业的初始分配对排污权交易期间影响排污权均衡价格选择的路径分析。Barde[19]则将排污权初始分配视为排污权交易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讨论了环境损害和外部成本,通过比较这些环境代价和污染活动的好处,同时直接比较这些不同种类的成本和收益。Heller[20] 将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问题视为政治性难题,认为该策略可能是一个全面的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加以运用以减少经济上的资源浪费、带来低成本的缓解机会。Woerdman[21]通过研究显示:决定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实际减排情形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运用合理的初始分配方法、完善的市场交易机制以及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公平定价机制等,而将国际环境与技术体系比较而言,国际环境与技术体系和清洁机制的项目将更有效、更有效率、在政治上更容易被接受。联合实施(JI)和清洁机制(CDM)等方式具有更低的交易方式,故表明采取科学合理的排污权初始定价方式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决定了排污权交易的发展程度和治污力度。
随着初始分配研究逐渐深入并开始应用于实践,国内外学者开始着眼于初始分配的最优路径的选择。Stavins[22]认为政府可以将许可证分发给特定的团体,而不是拍卖。祖父制虽效率低下但仍然有效,而选择它是因为它对监管的分配效果提供了更大的政治控制,政府可以根据过去的使用情况、某种程度上的产出,或向政治上受欢迎的群体分配许可证。而 Peter Cramton 等[23]则认为选择拍卖而不是按照“溯往原则”,因为拍卖能够缩小税收扭曲幅度,激励更多、更优质的创新行为,同时促使更加机动灵活地进行成本方面的分配行为,并在租金分配方面避免了政治争议的发生。国内学者李寿德等[24-27]通过建立无偿分配的多目标决策模型,总结说明了对于污染排放总量的控制力度、及排污权初始分配行为均是解决排污权交易机制完备的必要途径。国内学者叶维丽等人[28]认为进行排污权有偿使用不仅仅体现了环境的价值,初始分配方式、相关份额将会影响相应的区域发展。而施圣炜[29]则以期权定价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了有关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初始分配课题。王晓敏[30]明确了有关排污权初始分配的基本立论,提出应该通过标价的方式限量配售,并基于此深入探究了在对排污权进行初始配售时,需要把该地区的综合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政治环境等相关影响因素考虑在内。毕军[31]便是试图将传统经济市场上的恢复成本法运用到实际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中,借此评估环境容量的价格,并将该评估报价列为规定初始价格的参考依据,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
.................................
第 3 章 我国环境政策机理研究与博弈分析................................15
3.1 我国传统环境政策机理分析................................... 15
3.2 排污企业污染收费的博弈分析——基于博弈的视角.........................16
3.3 本章小结.....................................18
第 4 章 排污权交易机理分析与环境描述.........................19
4.1 排污权交易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