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旅游资源概况 ............................... 15
4 河西走廊旅游市场分析 .......................... 20
4.1 河西走廊旅游市场概况 ................................ 20
4.2 问卷调查 ........................ 20
5 河西走廊旅游产品分析 ......................... 44
5.1 河西走廊旅游产品的外部环境支持 ................................ 44
5.2 河西走廊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分析 .......................... 44
6 河西走廊的旅游产品开发
6.1 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第一是以人为本原则。以人本理念的哲学思维为基础,着实考虑人的本质需求,结合“绿色生态”概念,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将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定位在回归自然上,这样就能够使运动以及自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能够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彰显人文主义价值。
第二是突出特色原则。旅游产品开发的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旅游产品是否具有“特色”,也就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相较于其他区域来讲是不是具有差异性,并且能不能将特色完整的呈现出来,这是竞争实力的表现。站在河西走廊景区的角度来看,该区域的旅游产品在开发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丝路、佛教、长城、石窟、红色、戈壁”这一系列产品主题特色,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河西走廊旅游产品的开发体系。
第三是市场导向原则。如果希望旅游产品被大众所认可,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客户的不同层次和导向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充分的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将自己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客户,此时还应制定出鲜明的主题内容,并且做好产品的多元化工作,打造自己的优势产品,以此来吸引客户,从而将市场份额占据,最终达到将效益提升的目标。
第四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最为适合当前旅游产品发展的模式就是可持续发展模式,通常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等问题上,这样才能够实现社会和环境以及资源的和谐发展。站在河西走廊旅游景区的层面上,如果想要长久且稳定的发展下来,那么就需要将文化和生态环境充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确保当地经济的循环运行。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文将 RMP 理论作为切入点,以河西走廊旅游产品为分析视角,借助定量以及定性分析同时还有文献分析法等方式来对市场和资源以及产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在具体的同时过程之中主要采用的软件是以 SPSS、AMOS 等为主,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旅游产品的偏好进一步了解,主要从河西走廊旅游产品选择的影响因素、选择河西走廊旅游产品动机、获取产品信息的渠道以及旅游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以此进行旅游产品分析,最终为河西走廊提出开发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研究甘肃省河西走廊旅游产品开发的背景,阐述该区域在旅游产品的研究作用以及目的,衍生出论文价值。整理国内外有关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开发的文献资料,梳理文献综述,形成技术路线。分析旅游产品开发的有关理论前提以及概念。本论文首先站在概念的角度上来详细的区分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产品以及绿色旅游业这三者的差异性。同时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 RMP 理论为基础,辅助旅游动机理论以及旅游偏好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2) 将河西走廊区域的率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在河西走廊之中其旅游资源的数量总计占据了 8 个主类,其中包含的亚类有 24 个,除此之外涵盖了基本类型达到了 155 个。选择旅游资源进行定性评价,最终将其进行系统的统计以及归纳
(3) 分析河西走廊的旅游市场,了解客源需求。从游客的出游行为特征可知,河西走廊的游客选择家庭旅行,女性游客偏多,多为中青年游客,游客选择河西走廊旅游产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产品的可靠性,动机倾向于陪伴家人和朋友及释放压力,获取信息的渠道为线上渠道,如网络推荐等。游客选择河西走廊旅游产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产品的可靠性,动机倾向于陪伴亲友及释放压力,获取信息的渠道为线上渠道,如网络推荐等。本文将影响游客选择河西走廊旅游产品的因素主要分为四大类:旅游文化、旅游地服务接待、产品自身以及社会关系。其中,旅游文化类游客,关注两点,首先是美食文化,其次是旅游文化。服务接待类游客更为关注旅游地基础设施与服务、交通通达性和相关服务接待中心,产品自身类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关注产品可靠性、产品多样性。社会关系类游客关注旅游线路的设计,居民友好程度。这些类型的游客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为线上渠道。
(4) 分析河西走廊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发现其旅游产品类型相对较少,比较单一,存在开发深度不足、整体规划较缺乏、环保意识差、营销推广能力差、产品形象塑造难、交通基础设施及服务意识水平低等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