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完善城市社区防灾空间布局,打造多功能化的社区应急空间。在社区应急空间的改造中,结合该社区的实际情况,对应急空间进行整体性规划,对老旧小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缓冲区域等防灾减灾应急空间开展提前规划和建设,减少社区灰空间地带,最大程度地利用好社区公共空间。同时,新规划建设的地区盘活现有的公共空间资源,坚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理念,降低公共空间的高容积率和社区建筑的高密度,开拓更多具有社会效益的公共空间,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赋能公共空间多元化功能,科学规划城市社区内的公园、绿地和广场,在保证城市社区安全美观的情况下增强城市社区的空间安全韧性能力[104],提高公共空间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为日后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充裕的缓冲空间。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新时期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出高频次、大规模、领域广、危害深等特点,城市社区是公共风险灾害发生的第一现场,伴随着治理重心的不断下沉,城市社区也成为防止应急风险灾害扩散的第一道保护屏障。优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体系既是有效发挥城市社区应急治理成效的必然要求,也是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命题。
本文以韧性治理理念为研究视角,搭建起韧性治理与应急管理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文献研究法等方法科学设置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四大韧性维度,分别是:资源设施韧性、组织结构韧性、制度环境韧性、科学技术韧性,这四大韧性维度与城市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和适配性,从而构建城市社区应急管理体系韧性治理分析框架,为优化城市社区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同时,通过深度访谈、调查问卷发放和分析,对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韧性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衡量,找出社区应急管理韧性能力不足的原因,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加强城市社区应急空间设施和应急资源供给统筹规划。增强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资源设施冗余度,对社区应急空间设施供给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减少应急空间碎片化问题;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的统筹协调,丰富应急物资种类和数量,推动多层次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构建;完善应急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弥补应急人才紧缺现状,形成专常兼备的应急人才队伍,为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社区的安全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提高应急管理空间设施和资源配置韧性能力。
第二,完善城市社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厘清多元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实现多元主体应急共治共建;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解决应急管理组织结构缺位、错位等结构异化问题,形成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三力合一的应急管理韧性体制机制,提高应急管理组织结构韧性能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