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区教育论文,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在选题方面本研究的重点是上海市轻度视障残疾人的社区教育需求,国内对视障人士的教育需求关注较少,对视障人士的社区教育需求研究的数量非常少,加之我国尤其是上海地区的社区教育发展迅速,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良好载体,能够为社区成员包括社区内的残疾人终生学习提供保障,也能够为视障残疾人提高素质和终身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探究视障人士的社区教育需求能够帮助社区教育了解视障人士的教育需求从而为视障人士提供有效的教育。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随着笔者不断地查阅资料,发现我国残疾人的教育现状仍然有待提高。残疾人的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残疾人的教育能够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残疾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要根据该群体的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学生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视障残疾人融入社会仍然面临着各种障碍。例如对残疾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对残疾人的负面评价、基本设施对残疾人士不友好等方面。因此整个社会要充分认识到残疾人仍然具有发展的潜能,同样也具有服务社会的能力,本着支持的理念去解决残疾人遭受到的社会排斥和隔离的问题。1由于残疾人群体的复杂性以及差异性,所以将本次研究的群体聚焦在视觉残障人士。
通过近 30 年来国内对视觉残障人士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视障残疾教育研究成果滞后于特殊教育发展的进程,研究内容不均衡,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视角狭窄。对视障人士的研究更多偏向于职业教育、心理健康,康复训练等,而从社区教育的角度去研究视障人士的教育的研究成果总量十分缺乏。社区教育有着自己得天独厚德的优势,社区教育的资源包括社区教育的环境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因此社区教育可以为视障人士提供更加多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提高成员生活质量的重任,社区教育的教育活动和各种资源满足视障人士教育需求的同时更要反思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不足,推动社区教育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贡献力量。上海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城市,社区教育的资源也十分丰富,充分利用上海社区教育资源来拓展视障人士研究范围,融合社区教育资源,提高视障人士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自我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思社区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社区教育全面发展。
二、研究问题
本文以终身教育和全纳教育理论为指导,针对弱势群体竞争能力低,缺乏社会可利用资源的情况,探究如何依托教育实现残疾人的自身追求,如何提高视障人士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改变自身生活。首先,根据笔者的探访,初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整理有关残疾人的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视障人士的教育现状以及视障人士的学习特点,对视障人士的视力状况、学业水平、学习动机、学习障碍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数据,获得视障人士的社区教育参与情况、学习态度以及社区教育的需求情况,探究影响社区教育需求的因素。最后,对于数据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结合社区教育的现状与资源提供满足视障残疾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支持与帮助,增加视障残疾人参与社区教育的活动机会。本研究以上海市成年轻度视障人士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了解成年轻度视障人士的社区教育需求并探究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上海市轻度视障残疾人的教育现状如何?第二,轻度视障残疾人的社区教育需求有哪些?第三,影响视障残疾人社区教育的需求因素有哪些?
上海作为教育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对其的研究具有代表和示范性。教育者有必要了解视障人士的特殊性,研究视障人群的学习需求,为其提供有效的教育。因为残疾人的教育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该研究的重点是了解其多维度的学习需求。目前国内对视障人士社区教育需求的研究较少,基于前人的研究发现,残疾人在课程资源、专业设置、情感疏导、硬件环境以及辅助设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需求。本研究以上海的轻度视障人士为研究对象,参考前人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视障人士的社区教育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在社区教育的角度提出的建议及对策。以期能够以小见大,对视障残疾人的教育做出微薄的贡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区教育
《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1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在 2006 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社区教育指南第 3 部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2中对社区教育做出了如下定义: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定义,叶忠海认为社区教育应该从逻辑学理论的角度来界定,即社区教育是在社区的范围内,以社区全体成员为教育对象旨在发展和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该定义明确了社区教育以下五个问题。第一,社区教育有个特定的空间;第二,社区教育的教育对象为社区内的全体成员;第三,社区教育是以社区及其社区内的人为本;第四,社区教育目的在于建设和发展社区,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素质;第五,社区教育是社区内各类教育活动的综合体,即社区教育具有社区性和综合性。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社区教育目中两个重要的元素:提高成员的素质和提高成员的生活质量。而视障人士对这两方面的需求比常人更加迫切,研究者所探讨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社区人的终生发展为本。社区人生活在社区,社区人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就是以社区为载体的,而社区教育的发展也依赖于社区人的主导作用,因此社区教育应该以促进社区人的终身发展为本位,把社区成员的潜能和创造力充分挖掘出来,使之服务于社区教育的发展和自身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终身教育
最先提出终生教育的是英国学者史密斯,他在《1919 报告书》中首次提出终身教育。《学会生存》1将终身教育界定为: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而且整体要大于部分的总和。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2中指出终生教育是一系列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从一个人出生到生命的终结之中的所有教育,涵盖了教育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终身教育又应该是人们通过各种形态的自我教育,是达到真正高水准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意大利学者捷尔比在其著作《终身教育——被压制与解放的辩证法》3中认为终身教育是后学校接受的训练的总和,包括正规和不正规教育,是每个人争取获得文化上的自立为目的政治和社会过程。针对那些因劳动分工而人为造成差别的现象,捷尔比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帮助人们摆脱困境的方法。终身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生活需要,随时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建立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每一个人和谐发展。
叶澜称终身教育为“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企业等组织依托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社区教育、职工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活动的总和。4综上所述,终身教育强调终身学习,从纵向来看强调持续一生的全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和求知欲,不断为生活做准备。从横向来看,终身教育包含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包括学校、家庭和和社会,目的在于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终生教育的外延则涵盖了对个体持续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影响的教育,这里更加强调教育影响性,只有个体对所接受的教育性影响进行吸收和转化,终身教育才有实效性。终身教育的特点有终身性、多样性、补偿性和指导性。终身性是指终身教育突破学校教育,满足每一个人在每个阶段的学习需求,实现个人从始至终的学习过程;多样性指既可以借助实体学校,又可以利用社区学院或各种网络教育资源,实现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结合。补偿性是补偿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和能力提高的需求,终身教育能够补偿学校教育在时限性方面的限制。指导性是指在进入后学校时代终身教育能够指导个体继续学习和发展。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24
一、研究对象 ...................................... 24
二、研究方法 ......................................... 25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31
一、调查问卷的结果呈现和分析 ....................... 31
(一)教育情况 ................................ 31
(二)社区教育需求情况 ....................... 33
第五章 研究分析与讨论 .................................. 56
一、教育现状 ................................ 56
二、社区教育需求情况 ........................ 57
第五章 研究分析与讨论
一、教育现状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社会交往需求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体无法脱离社会独立的生存,教育是一类有效的社会活动能帮助残疾人满足社交需求,残疾人渴望与别人交往,能够像健全人一样参与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在参与娱乐和文化的活动中增进互相的友谊,排解内心的孤独感。视障残疾人不想因为自身的残疾而孤立与社会之外。在马斯洛尊重需求层面进行讨论,72%的视障残疾认为在参加教育活动中不会受到歧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应有的尊重,残疾人也不例外,反而因为自己的缺陷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伤害。在笔者与访谈对象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