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南华大学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医学教育 全科医学
1999年12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帮写博士论文这是我国首次召开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这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提速的时期;也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开始走上一个正规发展的阶段。会议对发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和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会议也给我们医学院提出了新的光荣任务。本文试图从国内外全科医疗和全科医学发展状况分析,阐述南华大学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 有关全科医学几个基本问题简介
1.1 全科医学(General medicine):又称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通科医学,我国称社区医学(Community medicine)、或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是近30年崛起并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型的医学学科,但决不是所有医学专科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根据全科医学有关原则和社区健康问题的范围、类型、特征把各种理论与临床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全科医学主要研究不同类型社区中常见健康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态度。也就是说“全科医学是全科医师在社区为个人及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时所运用的知识、技能和理论。”是应用于全科医疗的学术理论体系,其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全科医疗基础理论,包括一般原则、临床策略、家庭保健理论,以及预防医学、社区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医学法学等方面的有关内容;二是全科医疗的临床医学部分,主要研究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与处理办法,包括内、外、儿、妇、精神医学等各临床学科,以及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它打破了从人体各系统、器官研究的模式限制,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采用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整体水平上研究人体健康问题。
1.2 全科医疗(General Practice):全科医疗是指全科医师所从事的医疗实践活动。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人们把全科医疗称为家庭医疗,把全科医师称为家庭医师,以强调在家庭的保健和疾病中的作用,因此美国全科医学会(AAFP)定义为“全科医疗是一种整合生物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医学学科,其知识和技能的核心源自传统的开业医师和以家庭为范畴的独特领域,而不是以病人的年龄、性别或器官系统来分科。全科医师接受全科医学专门训练,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连续性、综合性的保健,并在医疗体系中扮演提供及协调病人需要的所有卫生保健的独特专业性角色”。我国把全科医疗称为“社区医疗”,更多的称之为“社区卫生服务”,所以定义“全科医疗是由全科医师在社区对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的初级医疗保健”。(社区是若干社区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内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一个有代表性的社区人口数约在30~40万。我国的社区在城市指街道、居委会,在农村指乡镇、村。)
1.3 全科医师(General Paractitioner):全科医师是18世纪由美洲诞生的“通科医师”进化而来,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的执行者,他立足于社区,负责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生育指导等。为个人、家庭和社区人群提供方便、经济、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师应该是高素质的医师,他不仅要全面负责社区群众的健康,以个人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直接处理社区中80~90%的各种疾病,全科医师还要以整体观念、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对待健康和疾病,着眼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这就要求全科医师在掌握社区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同时,还必须具备防、保、教、指、宣的本领。了解国外全科医师发展现状的人会觉得全科医师高不可攀(相当于硕士水平)。对全科医师了解应有以下几个概念①全科医师接受全科医学专门训练;②全科医师是与病人首次接触的医生③;是以家庭、社区为主要工作领域的医生;④是为个人及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和个体化保健的医生;⑤是病人及家庭所需要的所有保健的协调者;⑥是全科医学的主要研究者和全科医疗的管理者;⑦是高质量初级卫生保健的提供者;⑧是终身学习者和奉献者。
2 国外全科医学发展现状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医学院校建立了社区医学系或社区医学教研室,并将社区医学作为一门必修课。60年代社区定向医学教育实践在一些医学院校开始实施,如:加拿大的麦克码斯特医学院,荷兰的林堡大学医学院,墨西哥的自治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大学医学院,美国的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近30年来绝大多数国家医学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建立了全科医学专业,设立了全科医学科或系,如:美国的138所医学院85%以上都设有家庭医学科或系为医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在英国全科医师有专门的培养渠道,医学院毕业后需要接受3年时间的毕业后训练,2年在医院内专科轮转,第三年与全科医师一道工作。1977年香港成立了“香港全科医师学院”专门培养全科医师。在有的国家,全科医师和其他专科医师一样,首先在医学院校内接受本科的通科教育,毕业后再接受3~5年的专科教育内容(属全科医学毕业后教育),才能取得全科医师的任职资格。近20年来,大多数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全科医疗制,全科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素质、专业化并受到群众广泛欢迎的基层的医疗体系,成为西方医学发展的新潮流。
加拿大本科毕业医学生有40%,美国有13%选择全科医师为终身职业。为了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1972年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第五届国际会议成立了世界全科医师/家庭医师学会(WONCA),全名为World Oranixation of NationalColleges,Academiesand Academic Associations Gener-al Practitioners/Family Physicians.并举行了第五届世界全科医学大会。WONCA最基本的活动是每三年举办一次国际会议,现在有50多个国家、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成立了全国性全科/家庭医学会。还成立了相应的分类委员会。总之,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全科医疗基本普及,已经成为广大人群一种必不可少的医疗保健方式,人们已经形成“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的习惯。
3 我国为何要发展和实行社区医疗制国外全科医学经过30多年运转,发现具有许多优点,生命力很强,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卫生资源,同时为老百姓带来实惠带来方便。这样一种先进的成功经验我们没有理由不推广不学习,何况我国还具有以下国情:
3.1 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发生改变、人均寿命的延长、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国民经济能力提高,均要求加强预防保健并兼顾心理社会方面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在社区内提供连续性、综合性、防治和卫生保健一体化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谁来提供这种服务,只有全科医疗。
3.2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医疗卫生资源不平衡、不合理的分配状况,国家卫生资源大量投入大城市、大医院,而老百姓大量卫生需求在基层。这种状况急需改变。并大力加强农村和城市基层(社区)医疗卫生力量,需要为这些基层培养和输送大批下得去、留的住、用得上的全科型人才,这就是全科医师。
3.3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公费医疗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费用猛增己经到了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难以承受的地步,进行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实行医疗保险制度已势在必行。倘若医疗服务仅朝高、精、尖的专科方向发展,便无法避免医疗费用的上涨和浪费;而全科医疗和全科医师首诊、转诊制度的建立,将既给老百姓医疗保健带来方便,减轻民众经济负担,同时也为国家减轻负担。以上三点足以表明,我国己经到了实行全科医疗制时期,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推行全科医疗制。
4 我国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状况WHO提出“2000年人人健康”全球战略目标后,我国政府1986年明确作出了对“HFA/20000”目标的承诺。1988年全科医学概念开始引入我国,很快得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硕士论文帮写医务工作者和医学教育工作者关心和重视,1989年中华医学会成立了“全科医学教育委员会”。1989年北京首都医学院率先建立全科医师培训中心,北京、广州、洛阳成立全科医学会,首届国际全科医学会在北京召开。1990年北京全科医学会加入世界全科医学会组织成为准会员。1991年全国全科医学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并展开全科医疗试点工作(包括农村、城市、企业、医院)。1992年进一步开展全科医疗试点工作和研究,开始编写我国全科医学教科书,第一届全国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在首都医学院开班,并筹建国性全科医学会,我国派代表赴加拿大第十三届全科医学会议,同时在浙江金华召开全国首届全科医学教育与服务现场研讨会。
1993年全国性全科医学组织“中华全科医学学会”在北京成立,第二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国第一本全科医学学术期刊《中国全科医学》创刊,该刊于1998年国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卫生工作大会,1997年1月颁发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积极培养全科医师”,1997年11月国家在济南召开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场研讨会”。1999年,中央十部委共同签发了“实施社区卫生搬务”纲领性文件。1999年卫生部又颁发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1999年12月卫生部召开我国首次“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