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政治学论文格式、政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的路径探究

日期:2023年03月0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346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02171202207131 论文字数:45966 所属栏目:政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政治学论文,结 语  本研究在探索和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新时代思政课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四维路径。从教材、教师、教法、评价这四个角度探究思政课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实现问题。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求提高大学生个人品德

党中央不断强调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新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所需,也需要保证人们精神成长的需要。在精神文明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道德建设,一直以来,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一个文件为新时代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党和国家自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至新的《纲要》已有18年,世界形势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相关要求。此时,指导性文件《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总结近年来的道德建设工作,客观看待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入把握存在的不足,依据现实情况和发展规划,明确了新的历史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作为公民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更需要重视对其的道德建设,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

政治学论文怎么写

大学生担当时代重任,需要良好的品德素质。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才始终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则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要求:“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①。中小学生主要是在成长期,需要在学校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思想观念,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其生理、心理更加成熟,也开始更多地与社会相接触,对责任与使命有着一定的理解。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最有力量的群体,必须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担当更大的责任。

1.2 问题的提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思政课的建设和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因此,必须要重视思政课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其他德育性课程相比较,具有政治导向、道德培养、人格塑造等特有的功能。如今在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等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个人品德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思政课个人品德培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不足,与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还存在着一些差距。故现在很多大学生有个人品德提升的需要,所以我们要研究思政课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的路径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现在一些研究已经涉及到思政课的品德培育功能和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培育,但是却没有系统地提出思政课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的一些举措和路径,基于此,本文将依据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思政课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应有哪些路径可循。

    第二章 新时代思政课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相关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个人品德

品德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存在于每个人自身内部的东西,是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者的内心状态或心理特征①。在中国最早出现将“德行”合成一个词语是在《诗经》之中,随后逐渐演化为“品德”,即人的内心之德。在西方,“品德”来源于古希腊语charassein,表示标记的工具或者具有特点的特质,此后发展成为一个人道德的和精神品质的总和。从东西方对于品德的含义的发展和界定来看,品德都是人们精神或者内心的一种品质。

德性与品德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人们对德性的探究其实就是对于人的品德的探索,只不过德性主要是说明品德中优秀的部分。当然,更准确地来说,现代意义的德性与品德还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品德与个体的个性、人格等要素关系密切,与德性相比,品德不仅有量的区别,即具有不同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在质上的差异,它本身就具有好的品德和不好的品德两个截然不同的属性。总的来说,品德“它既包括人们主观上对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也包括人们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习惯,它是主观上的道德认识和客观上的道德行为的统一”②。所以品德就是个体所具有的理解和践行道德规范的能力,是包含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体。

孙英(2008)认为品德是个体在长时间违背或者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较为稳定的心理自我①。高国希在《论个人品德》(2009)中谈到品德与规范是道德的两种表现形式,认为品德是个体道德境界的标志,由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因素构成②。刘翀,陈威(2018)认为品德和道德是同一种东西,知识分别存在于个体和社会不同的场域。道德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原则,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品德则是存在于个体之中的道德③。黄聘(2018)的观点和刘翀、陈威较为类似,区分品德和道德主要看它们存在于什么地方,如果仅仅是外在社会的规范和要求,并没有内化为个体的人格与个性,这就是道德,如果已经转化为个体的个性与人格,在个体的内心中存在,则为品德。当然,从道德的层次和特征来看,两者也并不能等同④。在整个道德建设体系中,与社会、职业和家庭等主体相比,个人品德培育充分展现了个体的道德主体性,为其他方面的道德培育奠定基础,其次,从个人品德培育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个人品德培育相对于家庭美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公德建设来说,更具有优先性。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在不断进化和发展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人的发展命题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马克思在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唯物史观的辩证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法,针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人的思想进行进一步分析,提出关于人最终会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立足于实践进而揭示了人的本质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人的发展指明方向。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这四个方面都是基于个体的发展需要,而个人品德在人的个性、素质、需要、社会关系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在实践过程中受到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独特的心理和行为。从这方面来说,人的个性是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最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个性。个人品德归根到底是一个人关于道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人的个性是一个人所形成的独特的心理和行为,所以个人品德是其个性的重要体现,两者息息相关,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德,就会表现出来什么样的个性和行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其个性也必然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

其次是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有很多方面,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人的能力和素质都能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当然,这种素质的提升是一种全面协调地提升,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中,思想品德素质在人的素质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个人品德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而言,品德素质比能力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提高个人品德,有利于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第三章 思政课教材是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内容基础 ......... 26

3.1 思政课教材具有个人品德培育意蕴 ............................. 26

3.1.1 思政课教材的个人品德培育旨向 ........................... 26

3.1.2 思政课教材的个人品德培育价值 ........................... 28

第四章 思政课教师是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的主导力量 ......... 38

4.1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育品德的使命 ............................. 38

4.1.1培育品德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 38

4.1.2 培育品德需要思政课教师的言传身教 ....................... 40

第五章 思政课教学方法是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实施手段 ..... 48

5.1 思政课教学方法具有品德培育效果 ............................. 48

5.1.1 思政课教法是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的桥梁 ................... 48

5.1.2 思政课教改满足大学生个人品德发展要求 ................... 49

第六章 思政课评价是培育大学生个人品德的调节过程

6.1 思政课评价具有个人品德培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的活动①。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体系之中,和学生的品德测评具有密切的联系。思政课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品德测评的重要手段,凸显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养成;同时,当 ① 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98 今思政课教学评价更加注重过程评价,使得思政课教学成为大学生个人品德养成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还具有激励作用,就是要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在课程之后能够形成长期有效的个人品德教育效果,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6.1.1 思政课评价凸显个人品德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