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管理论文,本文通过对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管理理论、信息资源配置理论和信息生产力理论的综合研究,立足于大连市实际现状的基础,分别从农业信息化发展基础、技术普及与应用、实际效用和人力资源四个维度确立了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建立了大连市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中国经济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变化正在进行中,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的深度调整上,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宏观政策的优化,还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亦或是企业经营模式和市场机制的革新,都昭示着一种全面而深刻的转变。这些变革反映了我国适应全球经济形势、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智慧,同时也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考验,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农产品供需不协调等一系列新的矛盾也随之出现,这使得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当务之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逐渐被视为农业生产效率判定的重要参考指标,所以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发展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自2005年起,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到了关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问题,此后每年国家都对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同时也赋予农业信息化不同的时代内涵[1]。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报告首次以明确的措辞强调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报告中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五项重大趋势之一,显示出国家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前景的高度重视和期望;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认识,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显著提高信息化程度”发展目标,这不仅是对之前成果的总结,也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将“三农”问题摆在了全党工作的首要位置,并指出了建立现代农业系统、推进城乡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广泛渗入所有领域,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已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经济与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农业的数字化转型是现代农业进步不可逆转的方向和显著特质。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对国内关于农业信息化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深入挖掘大连市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并构建一套全面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评估体系,为大连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有益的策略和建议,协助大连市在现代农业信息化进程中进一步发展。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现阶段,对于大连市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学术研究相对来说并不丰富,构建一个评估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缩小城市与乡村在信息化发展
上的差距,还能提高信息管理效率,推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和谐进步。此外,这个评价体系还可以补充我们目前在东北地区对“数字农业”的深入研究,为“数字中国”、“数字大连”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持。(2)实际意义
结合大连市特定发展情况与特色,本文构建了大连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准确地体现大连市农业信息化在现实中的发展态势,同时也能够助力推动当地农业的持续转型、改革与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并进一步助推大连市农民的收入提高和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为各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政策出台提供了实用的参考和启示。
2农业信息化相关概念与理论
2.1农业信息化相关概念
2.1.1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采用计算机为核心的智能技术手段,培养和发展新的生产力,并让其为社会服务的历史进程[42]。通俗来讲,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将所研究对象的各类要素汇总到信息数据库中,以供不同主体进行辅助决策和工作学习,其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活动各环节的效率,降低整体成本,而且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信息化”概念是在1963年时由日本社会学家梅棹忠夫在《论信息产业》中首次提出,其认为“信息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范畴,它涵盖了通讯技术的飞跃进步、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因此,当一个社会实现了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以及行为合理化的综合提升,那么这个社会就可以被称作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这种社会的特点是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来推动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43]。自此,各国的学者开始广泛的关注信息化发展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其战略地位也逐渐上升。自20世纪80年代中旬开始,中国已经着手研究信息化问题。在第一次国家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我国首次将信息化作为一种以智力手段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生产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并且在全社会中得到了普及。此后,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在2006年5月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信息安全”被列为全国信息化建设的第7个主要类别,这反映了对信息技术建设的高度重视。
2.2农业信息化相关理论基础
2.2.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信息流通过程中,一方可能对另一方的信息了解得更多、更全面,从而影响到决策。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市场交易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个体或机构之间可能会做出不公平的决策,比如通过隐瞒关键信息来获得更有利的结果。信息不对称理论揭示了市场参与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认知差距和利益冲突,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据相关资料显示,该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卖方会比买方掌握信息更加充分,其通过向信息匮乏的一方传递有用信息从而获取市场利益,而且双方中掌握信息匮乏的一方会尽力向掌握信息充分的一方获取信息。这种情况在农业信息化中表现为:根据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也形成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差异性。
大连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通过不断地实践稳步推进,虽然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与全国范围内其他农业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对新技术的应用的差异化。而从大连市内部来看,部分农业企业和农业种植基地与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户之间存在市场信息掌握和新技术应用的差异化,农产品供需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便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信息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3大连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14
3.1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现状..........................................14
3.2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发展现状.............................15
3.3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发展现状............................16
4大连市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20
4.1数据来源.....................................20
4.2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20
4.3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21
5国内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及经验启示..................32
5.1山东寿光:信息化实现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32
5.2浙江杭州:信息化开启绿色智慧种茶新模式.....................33
5.3国内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启示...................................33
5国内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及经验启示
5.1山东寿光:信息化实现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寿光模式是指山东省寿光市在农业发展中所采取的一种成功经验和发展路径。该模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为核心,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等多方合作机制,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寿光在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广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无人机等,来优化种
植、养殖、销售等环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科技赋能蔬菜产业,打造蔬菜的“中国芯”
寿光市正在努力推进国家级别的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建立了2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研究工作站。该机构设有121个省级的重点实验室以及技术创新中心。为推动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寿光市通过“育苗造林”工程,建立起扶持创业企业成长为高科技、中小微企业的阶梯式培养机制。到2022年为止,寿光市已经拥有182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8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该市已经设定了一个目标,即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总数将分别达到220家和320家。
(2)建好用好科创平台,发挥企业主体地位
种子是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寿光市立足农业着力打造“中国芯”。到2022年年底,寿光已经培育出178个新品种,苗木年繁殖量达到18亿棵,经济价值突破十亿,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蔬菜苗木生产基地。在寿光菜种市场,以往“洋种子”因其高质量、高质量而广受农户青睐,即使涨价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2006年,寿光市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成立寿光蔬菜研究所,为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道路。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和设计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寿光主动加强与国内蔬菜育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多方面共同发力的蔬菜研究平台体系。
6提升大连市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6.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林水支出比例
为了推动大连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其农业信息化水平,其中加大财政投入和提高农林水支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