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农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在满足物质要求之后,开始寻求精神的享受。旅游成为人们享受精神生活的一个极佳选择。工作之余,有人走向了历史文化名迹,有人走向了田园自然风光,有人走向了山野静处。我国旅游业得到了壮大发展。特别是位于城市近郊的观光农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便捷性,受到许多人的青睐。据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6.41亿人次,比2010年增长13.2%。其中城镇居民出游次数为16.87亿人次,农村居民为9.54亿人次。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9305.39亿元人民币,与2010年相比增长23.6%。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总额达到14808.61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总额为4496.78亿元。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31.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花费为877.80元,农村居民人均花费为471.40元。2011年春节和“两个旅游黄金周内,我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5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78.5亿元。截止2011年止,我国共有旅行社23690家,比2010年增长4.0%1。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旅游消费和旅行社的增长。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无论是过去农业为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积累”,还是近年来国家提出的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都体现了农业问题的重要性。谈到农业问题,自然就会联想到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即如何解决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改变我国“农村”落后的面貌,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4.77亿元,仅占我国全年GDP的10.12%,可见,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农业的发展仍然还有很大的上升潜力;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仅占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1.99%,可见我国的城乡收入比仍然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仍然需要采取各项措施增加的农民收入;近年来,中央不断出台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减免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从中足以看出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
1.2相关研究综述
1.2.1观光农业的理论研究综述
观光农业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集休闲、娱乐和体验于一体的项目,是旅游业向农业延伸的一种新型复合产业观光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的新型产业,除了具备旅游、经济功能外,还具有教育、环保、医疗等特色功能(陈辉,2010)。学者们从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郭焕成,任国柱(2007)对我国休闲农业的概念、特点和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类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张红梅(2007)认为农业旅游主要包括都市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等四种类型;石红嘉(2010)主要分析了观光农业的含义、特征等,认为观光农业的主要特点在于:观光旅游的基础是农业,它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互融合,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其最主要的客源则是城市居民。曲香艳,姜学海(2012)通过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农家乐项目的分析,认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具有投资小、效益高的成效,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此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黄映阵(2009)等则从规范分析的角度,以休闲经济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以及可持续理论等为出发点,综合分析了其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相关的关系,为区域休闲观光农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王克西(2005)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认为发展观光农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
2理论基础
2.1休闲经济学理论
休闲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在19世纪中叶兴起于欧美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休闲经济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于人类在普遍拥有大量剩余财富和闲暇时间之后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而引发的需求。人类在休闲行为中的投入与产出、休闲经济的运行规律、休闲行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休闲行业的价值等是休闲经济的主要研究内容。休闲经济的发展必须具备几个要素:1,充足的物质文明供给。休闲经济必须是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社会剩余财富的增多,为人类休闲提供经济基础。2,足够的休闲时间。足够的休闲时间是人们进行休闲消费的前提。3,完善的休闲供给。休闲经济能够给人们带来生活的新体验、新感受,激发人们对休闲的消费热情,促进休闲经济的发展。4,休闲理念的深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休闲理念深入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中,越来越多人选择休闲的生活方式,休闲成为大众的需求,大众休闲时代开始来临。
…………
2.2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观光农业实质上是对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深层次开发和利用。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在利用降水、光照、土壤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投入现代化的机械生产、化肥、农药等人为因素,满足人类的吃穿等基本的物质需求,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它利用田园风光、自然生态,结合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满足了现代人类在休闲娱乐方面的精神享受。观光农业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结合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但是,在观光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等方面的认识有限,致使观光农业项目开发和游客参与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农业环境开始恶化,农业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系统的持续发展。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应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注重保护、恢复农业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在满足经济、社会的价值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开发农业旅游资源,全面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3绵竹市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5
3.1绵竹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5
3.2绵竹市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6
3.2.1绵竹市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6
3.2.2观光农业游客调查分析......... 18
3.3绵竹市观光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 24
4绵竹市观光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26
4.1优势分析......... 26
4.1.1良好的资源基础......... 26
4.1.2明显的区位优势......... 27
4.2劣势分析 .........27
4.2.1产品开发层次较低......... 27
4.2.2季节性明显 .........28
4.2.3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28
4.3机会分析......... 29
4.4威胁分析.........30
4.5综合分析.........31
5绵竹市观光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33
5.1结论......... 33
5.2 对策......... 33
5.3战略选择......... 38
4绵竹市观光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优势分析
绵竹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绵竹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年平均气温15.7 °C,光照充足,光、温同步,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昼夜温差大,夏无酷暑,冬无酷寒,无霜期长,作物越冬条件好,为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绵竹地区山青水秀,草木葱茂,森林覆盖率达到50%。西南部是平原,东北部是山地,多样化的地形是观光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绵竹是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绵竹拥有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分别是中国绵竹年画村和九龙山一一麓棠山旅游区。绵竹是中国年画之乡、名酒之乡、生态旅游之乡,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鸡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名酒剑南春享誉神州;九顶山国家级旅游景区风景优美。绵竹已经发展的观光农业基础良好。九龙镇依托沿山优质的水资源、丰富的林木资源,山区与平坝相结合,气候分明等生态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九龙镇成功举办了多届梨花节、柚花节,在2012年首次举办了葵花节。该镇在清泉村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通过土地流转整理,建设了 300亩的四季花田精品园区,主要包括薰衣草、郁金香、向日葵、荷花、桃花、梨花、腊梅等,使游客能够四季有花看,月月有果赏。
…………
结论
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绵竹市的观光农业已经成为促进绵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力。通过梨花节、赏果节、年画节等节庆活动的强势助推,观光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得以调整,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单一的收入结构,农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升。
(2)通过对游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绵竹市观光农业的主要客源是来自绵竹周边的、具有稳定收入的中青年人,今后应该加强宣传,开发适宜其他各个年龄. 段的旅游产品。大多数游客在绵竹停留的时间为3-5小时,消费水平较低,因此需要加强旅游产品的深度的开发,使游客停留时间更长,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绝大部分的游客对绵竹的观光农业旅游是满意的。他们最为满意的在于其田园风光。而游客最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基础设施,其次是环境卫生。所以,今后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如停车场、垃圾投放等的投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