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产业过剩的分析-中国家电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主报告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4865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0708241207436706
论文字数:9405
所属栏目:产业经济论文
论文地区: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我国家电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目前全国有2500个家电企业,已能生产120多个品种的大小家电产品。在1986年至1995年的十年间,家电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32.1%(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5.2%,均为当年价格)。1996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的年产量约占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1/5;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电风扇和电饭锅产量居世界首位。1996年我国家电工业销售额超过1100亿元,约占世界家电市场年销售额2000亿美元的7%,仅次于美、日两国,居世界第三位。
近几年我国家电产品出口每年都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1996年出口达27.5亿美元,产品已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电风扇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另外,近年来我国家电产品在质量和品牌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确立了优势地位。据1997年7月对我国35个城市百家大型商场家电产品销售情况的调查,十大畅销品牌都是国产产品(市场报,1997.7.7)。
总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产家电产品已在国内市场上大体站稳了脚根。然而,其今后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重要问题,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问题何在
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什么是新的消费热点或经济增长点?一般认为家电产业似已难当此任,因为这个产业正面临着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的困境,因而需要寻找新的替代热点,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问题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本节将通过对家电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普及率的比较分析,显示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些其它因素。
生产能力与经济增长点
为了寻找新的消费热点,人们已提出了很多备选对象,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个人电脑、轿车和住宅。然而,只要我们深究一下具体情况,就会发现这些新的可能热点与那些老热点所面临的困境是完全类似的。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有如下的表-1。
表-1:主要家用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及利用率(1995年)
┏━━━━━━━━━┯━━━━┯━━━━━━┯━━━━━━┓
┃ │ 生产量 │年末生产能力│利用率(%)┃
┠─────────┼────┼──────┼──────┨
┃摄像机(万部) │ 4.6 │ 35.4 │ 13.0 ┃
┠─────────┼────┼──────┼──────┨
┃微 机(万部) │ 83.6 │ 624.9 │ 13.4 ┃
┠─────────┼────┼──────┼──────┨
┃房间空调器(万台)│ 682.6 │ 2035.4 │ 33.5 ┃
┠─────────┼────┼──────┼──────┨
┃录相机(万部) │ 208.3 │ 516.9 │ 40.3 ┃
┠─────────┼────┼──────┼──────┨
┃家用洗衣机(万台)│ 948.4 │ 2183.2 │ 43.4 ┃
┠─────────┼────┼──────┼──────┨
┃彩 电(万部) │2057.7 │ 4467.6 │ 46.1 ┃
┠─────────┼────┼──────┼──────┨
┃家用电冰箱(万台)│ 918.5 │ 1820.8 │ 50.4 ┃
┠─────────┼────┼──────┼──────┨
┃电话单机(万部) │9956.4 │ 19368.6 │ 51.4 ┃
┠─────────┼────┼──────┼──────┨
┃自行车(万辆) │4472.2 │ 8199.3 │ 54.5 ┃
┠─────────┼────┼──────┼──────┨
┃摩托车(万辆) │ 825.4 │ 1489.6 │ 55.4 ┃
┠─────────┼────┼──────┼──────┨
┃照像机(万台) │3326.1 │ 5766.1 │ 57.7 ┃
┠─────────┼────┼──────┼──────┨
┃吸尘器(万台) │ 805.5 │ 1283.6 │ 62.8 ┃
┠─────────┼────┼──────┼──────┨
┃轿 车(万辆) │ 33.7 │ 51.9 │ 64.9 ┃
┠─────────┼────┼──────┼──────┨
┃组合音响(万部) │2465.7 │ 2567.2 │ 96.0 ┃
┗━━━━━━━━━┷━━━━┷━━━━━━┷━━━━━━┛
注:资料来源见《中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
业卷》,第3列系根据前两列计算而得。
由表-1可见,这些产品(除组合音响外)的生产能力全都处于严重的利用率不足的状态。根据国际上的一般标准,生产能力的合理利用率通常在85%至90%之间。以此为据,上述家用机电产品的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均在50.9%(中位数),这比合理的标准(取为87.5%)低36.6个百分点,即其实际利用率只有正常利用水平的58%。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如仅以利用率是否充分来做为判据,那么个人电脑和轿车也同样没有资格做为新的消费热点,因为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很低。就住宅而言,1996年上半年商品住宅的销售率仅为74%;估计建筑施工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不会很高,这从目前流行的垫资施工作法即可窥见一般。
那么,这些情况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总需求不足呢?不然。从1985年至1996年,十二年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84年为100)年均上涨率为10.2%;由此可见总需求不足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同期内,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亦达10.2%;因此,更不存在所谓滞胀这种离奇的状况。
如果我们仅以当前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做为判断经济增长点的依据;那么在我国94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只有19种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5%以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其中,只有三种是最终消费品,即白酒、组合音响和电风扇,它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97、95和90。显然,靠这三种产品来带动或支撑经济的增长是绝无可能的。
普及率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下面的表-2是1995年我国城乡家用电器主要产品的普及率状况(电话计入了初装费)。
在表-2中,全国平均数是以城镇权数为29%和农村权数为71%计算而得;饱和拥有率也是全国平均数,此列和价格列的数字皆为估计值。其中:录相机的饱和拥有率被设定在100,是因为我们把VCD合并于此项目中。
表-2:1995年家电产品普及率(百户拥有率)
┏━━━━┯━━━━┯━━━━┯━━━━┯━━━━━┯━━━━━┓
┃ │ 城 镇 │ 乡 村 │全国平均│饱和拥有率│价格(元)┃
┠────┼────┼────┼────┼─────┼─────┨
┃微 机 │ 3.00 │ 0 │ 0.87 │ 33 │ 4000 ┃
┠────┼────┼────┼────┼─────┼─────┨
┃空 调 │ 8.09 │ 0 │ 2.34 │ 35 │ 4000 ┃
┠────┼────┼────┼────┼─────┼─────┨
┃录相机 │ 18.19 │ 0 │ 5.28 │ 100 │ 2000 ┃
┠────┼────┼────┼────┼─────┼─────┨
┃洗衣机 │ 88.97 │ 16.9 │ 37.80 │ 100 │ 2000 ┃
┠────┼────┼────┼────┼─────┼─────┨
┃彩 电 │ 89.79 │ 16.92 │ 38.05 │ 100 │ 4000 ┃
┠────┼────┼────┼────┼─────┼─────┨
┃冰 箱 │ 66.22 │ 5.15 │ 22.86 │ 100 │ 3000 ┃
┠────┼────┼────┼────┼─────┼─────┨
┃电话机 │ 10.00 │ 1.00 │ 3.61 │ 100 │ 2000 ┃
┠────┼────┼────┼────┼─────┼─────┨
┃照像机 │ 30.56 │ 1.42 │ 9.87 │ 100 │ 500 ┃
┠────┼────┼────┼────┼─────┼─────┨
┃组合音响│ 10.52 │ 0 │ 3.05 │ 33 │ 2000 ┃
┠────┼────┼────┼────┼─────┼─────┨
┃录音机 │ 72.83 │ 28.25 │ 41.17 │ 100 │ 300 ┃
┗━━━━┷━━━━┷━━━━┷━━━━┷━━━━━┷━━━━━┛
注:第1、2列资料来源见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微机、电话机的数字是估计值;在农村有关数据中,凡因不可得者,皆以零为其估算数。
由表-2可见,对全国而言,在十种主要的家电产品中,没有处于饱和水平的产品;即使是所谓的新三件[2]也仍然处于高速成长期,其他产品(除录音机以外)则大致处于导入期。十种家电产品的全国平均普及率仅为20.4%(以不同产品的价格和饱和拥有率计算加权平均),这就说明,从全国来看,我国家电市场刚刚步入成长期,其未来的空间拓展潜力还很大,目前只不过利用和开发了这个市场1/5的容量。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结论:根本无需去寻找新的消费热点,这些新型的家电产品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20年左右),给予我国经济的增长以有力地支撑。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以目前普及率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