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病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64 例终末期肝病病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 周 79. 2%的病人症状改善, 术后 2 周,白蛋白逐渐升高, 术后 4周丙氨酸转氨酶逐渐降低, 白蛋白逐渐升高; 术后随访 6 个月~12 个月显效率为 30. 8%, 随访1 2 个 月 ~ 2 4 个 月 显 效 率 为37. 5%。[结论]加强终末期肝病病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对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慢性病毒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 免疫性肝病以及代谢性肝病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 病人多会发展至终末期肝病,部分病人的肝功能严重减退,出现严重的低蛋白血症、 顽固性腹腔积液、 凝血功能障碍、 反复发作肝性脑病、 严重黄疸等,从而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 1]。目前的内科治疗多采用保肝、 利尿及补充白蛋白等措施,但多数病人的肝功能减退是不可逆的, 病人的肝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因此,常规的内科治疗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恢复病人的肝功能。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另一选择。但供肝缺乏、 手术及免疫抑制剂费用昂贵,存在排斥反应等问题限制了肝移植的广泛应用。近年来,自体骨髓干细胞(单个核细胞)移植取得了重要进展。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显示,移植的干细胞部分定植于肝脏并分化为肝细胞,从而增加了肝细胞数量,肝功能也明显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我科收治 64 例终末期肝病病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本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终末期肝病病人 64 例, 男49 例, 女 15 例;年龄 25 年~58 岁( 40. 5 岁? 7. 9 岁) ; 病程6 年~ 17 年, 平均 7. 5年;肝功能 Child2Pugh 分级: B 级 43 例, C 级 21 例。诊断均符合: ¹1995年北京会议修订的肝硬化诊断标准; º按 Child2Pugh 分级为B 级或 C级; »B 型超声示腹腔积液中等量以上。1. 2 手术方法 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瑞白) 100 Lg/ d,连用4 d~ 5 d,进行动员治疗。第4 天或第5 天,行血常规检查达到采集标准后,采集外周静脉血使用血细胞分离机, 采用特殊程序采集干细胞。将采集后的干细胞在局部麻醉下,通过介入的方法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入口移植于肝内。术后加压包扎,返回病房。干细胞经过分化再生,形成正常的肝细胞,使肝脏得到修复,恢复肝功能。1. 3 结果 本组64 例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病人术后随访显示,术后1 周, 79. 2%的病人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全身乏力不适症状改善, 腹胀减轻,尿量逐渐增加;术后2 周, 白蛋白逐渐升高; 术后 4 周,丙氨酸转氨酶逐渐降低,白蛋白逐渐升高; 术后随访 6 个月~ 12 个月的病人,显效率30. 8% ; 随访 12 个月~ 24 个月的病人,显效率37. 5%。
2 护理
2. 1 移植前的护理2. 1. 1 术前准备及检查 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 肝肾功能、 电解质、 乙肝系列、 心电图、 胸部X线片、 电子胃镜检查等,以全面了解病人情况;训练病人床上排便、 憋气等动作, 进行抗生素过敏试验; 介入侧腹股沟备皮,观察病人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便于术后对照观察。2. 1. 2 骨髓动员过程中的护理 保护采血部位, 手术前3 d禁用术侧肘静脉采血、 输液; 遵医嘱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瑞白100 Lg/ d,连用4 d~ 5 d;每天监测血常规,防止中性粒细胞过度增加;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如乏力、 头痛、 肌肉酸痛、 骨痛、 腰痛、 发热、 变态反应等,并做好对症护理及病人的心理护理。本组8例病人出现乏力、 发热, 经停药、 退热等对症处理恢复正常,未影响手术; 2 例病人反应严重, 停药观察后延期手术。2. 1. 3 心理护理 肝硬化失代偿病人并发症较多,病情反复,预后差,病人普遍存在焦虑、 忧郁、 烦躁、 易怒、失望等心理反应[ 2], 这些负性心理使病人对治疗信心不足。护士应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知识,如干细胞的采集、 移植的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介绍疾病特点、 治疗机制及治疗效果;讲明国内外已初步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 结果证明,移植了自体干细胞的终末期肝病病人肝功能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于采用的是自体干细胞,不存在排斥反应及异体输血并发症的问题, 以消除或减轻病人恐惧心理,使其正确认识并配合治疗。2. 2 移植干细胞后的护理2. 2. 1 一般护理 ¹绝对卧床休息24 h, 穿刺处加压包扎后用砂袋压迫无忧论文网伤口6 h ~ 8 h,穿刺侧下肢保持伸直位并制动,防止穿刺点出血。º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 血肿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术侧肢体颜色、 温度等, 24 h 后解除加压包扎。»连续24 h 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术后立即测 1 次, 回病房后前 2 h 每30min 测量血压1 次,以后2 h 测2 次,再改为每4 h 测1次。特别注意前 2 h 严密观察血压,以防活动性出血。2. 2. 2 病情观察 注意病人有无意识改变,警惕肝性脑病及时应用抗肝性脑病药物, 如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 支链氨基酸等。注意有无发热、 恶心、 呕吐及腹痛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经精心观察与护理, 本组未发生肝性脑病及发热、 恶心、呕吐等。每天测量体重、 腹围以了解腹腔积液消退情况。监测肝功能、 凝血时间, 尤其是监测血清蛋白水平。2. 2. 3 介入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介入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部位出血与血肿、 夹层动脉瘤、 局部血栓形成等。病人术后返回病房时, 观察并记录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穿刺处敷料外观有无渗血并根据血污估计渗血量;对照健侧肢体直径了解有无肿胀;观察穿刺侧肢体的皮肤温度和下肢颜色,以后每2 h 观察并记录1 次;监测生命体征;询问疼痛性质和浅感觉是否异常, 估计术后股动脉是否有出血和血栓形成, 以便医生及时处理。本组病例有1 例因术后压迫穿刺部位不当发生局部皮下血肿( 5 cm@5 cm) , 有触痛, 经重新加压按压,24 h 后局部热敷10 d,血肿消散, 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2. 3 饮食护理 自体干细胞移植不会引起排斥反应,但增加营养、 提高机体免疫力非常重要[ 3]。护士应协助并指导病人少食多餐, 宜以清淡易消化、 低脂、 高蛋白、 高维生素饮食为主, 适当摄入粗纤维以保持大便通畅。蛋白质是肝细胞修复和维持血浆清蛋白正常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应保证其摄入量。蛋白质来源以豆制品、 鸡蛋、 牛奶、 鱼、 肌肉、 瘦猪肉为主[ 1]。有肝性脑病前驱症状者,应限制蛋白质,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增加摄入量。2. 4 出院指导 嘱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进食低盐、 低脂饮食, 戒烟酒; 合理安排日常活动, 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 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感冒;禁用损肝药物;术后 1 周、 2 周、 4 周、 8 周复查肝功能、 血常规、凝血功能、 内毒素、 腹部 B型超声等;以后每月复查肝功能,如出现不适, 及时复诊。
参考文献:
[ 1] 尤黎明, 吴瑛. 内科护理学[M] . 第 4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25 2 233.
[ 2] 王连红. 肝硬化失代偿引起电解质紊乱的观察及护理[ J] . 江苏医药, 2007, 33( 5) : 528.
[ 3] 林光惠. 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 1 例护理体会[ J ] . 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4) :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