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过去十几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本科的公共课英语学习,发现任何学校教育中都存在“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大,英语作为各种社会场合所使用的工具性语言已成为必要的社会技能之一,而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恰恰是青少年打好英语基础的黄金时期,因此英语作为我国中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及工具性学科,在教学中被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然而,诸多学困生对英语本身的学科内容不感兴趣,对教学过程时常感到厌倦,对英语考试这一英语教学中最主要的评价方式感到压力很大,无所适从,这些因素是导致了他们在英语学科学习中的表现差强人意的原因中的重要部分。而广大英语教师对其学习英语表现偏弱的因素探讨从未停止,涉及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但是从课程社会学的学科视角来探究解决学困生英语学习对策在目前我国的研究中还比较少见,根据吴康宁教授在《课程社会学研究》一书中的阐述,课程社会学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发掘具有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的学生群落,这些学生群落有可能极不适应教材内容和学校生活而导致学业失败。而且课程本身也是社会对“法定文化知识”进行控制的最主要媒介。鉴于以上背景,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从课程社会学的视角来探究造成学困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提出中学针对英语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按照宏观层面上的教学过程,课程社会学理论本身涉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课程的评价三个大方面,范围过广,基于实用性的考虑以及英语学科本身的一些特点,笔者将以海口市的英语教学为例,首先探讨海口市中学英语课时占所有基础学科课时的比例,作为第一部分。而后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传递知识过程中的社会学意含,最后对目前我国英语教学评价中的主要形式——考试的发展情况三个具体方面的社会学释义来探讨学困生的英语学习障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广大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提供科学参考。................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关于学困生的理论综述
2.1.1 定义
学困生的定义,自 1963 年作为一个新名词登上教育大舞台以来,已经有 3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可查阅到的与学习困难有关的术语及其定义已达 90种以上。我国学术界对学习困难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目前相关研究比较认可的定义认为,学困生又叫后进生,是指学校中那些智力正常、身体健康,而由于其他主、客观原因使之与该生所在学校达到的水平,以及自己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学生。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特点,学困生也包括在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学习后,经过测试或考核,学科成绩达不到要求或难以跟上同班学习进度的学生。
2.1.2 研究历史
国外最早开始研究学困生的专家是英国的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1896 年,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并针对此现象展开了对“词盲”学生的研究,从医学角度确定“学习困难”的概念。有关学习困难的研究一直受到教育界、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将学习困难儿童列为特殊教育对象。而前苏联教育家赞克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近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而到了七八十年代,相关学者开始注意学困生心理特点和社会背景方面的探究,以及学困生所面临的物质及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课程编排本身等因素对其本身学力的影响。社会学及其各类分支学科开始融入研究。
而在国内,早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不过对学困生真正开始重视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王铁军等人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研究。钟启泉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观察学困生,揭示其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1978 年以后,戴湘华等有关研究生对差生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八十年代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思中老师提出“心理优势论”,总结出了“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的十六字外语教学法。.....................
.......................
3 英语的学科结构对学困生学习
动机的影响及针对性建议............................................. 9
3.1 课程结构概述 ......................................................... 9
3.2 英语学科在所有基础
教育学科中的地位——以课时量为例 .......................... 10
3.3 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变化的社会学原因分析 ....... 11
3.4 英语学科结构安排对班级中学困生
学习动机的影响的调查分析 ...................................... 12
3.5 针对性建议 ........................................................... 15
4 英语的课程实施对学困生
学习效率的影响及针对性建议................................ 18
4.1 研究对象介绍 .................................................... 18
4.2 英语课堂的客观授课环境
及其对英语学习效率影响的调查 ........................ 19
4.3 英语课堂客观授课环境的课程
社会学原因分析及针对性建议 ............................ 22
4.4 英语课堂的主观授课环境
对学困生学习效率的影响调查 ............................... 24
4.4.1 英语课程的主观授课环境概述........................ 24
4.4.2 教师对英语课程的解读
对学困生英语学习效率的影响................................. 25
4.4.3 学生本身对授课
内容的接纳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27
4.4.4 课程授受中师生互动方式
对学困生学习效率的影响................................... 28
4.5 针对性建议 ...................................................... 31
5 英语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考试对英语学困生的影响及针对性建议
............................................................................................ 33
5.1 英语考试的前世今生 ................................................... 33
5.2 中学英语测试中的常见问题的课程社会学分析 ....... 35
5.3 针对性建议 ........................................................... 36
6 结语 ................................................................... 39
参考文献................................................................. 40
结语
从课程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一门基础性学科的设立,实施与评价过程是凸显该学科社会学含义最主要的三个方面,相对应研究的对象分别是课程的结构,课程授受和课程评价,而这三个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对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学习效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英语学困生群体的产生也同该群体所采取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效率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探求英语学困生群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转化对策无疑为转化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开辟了新的途径。虽然文中为证明理论而引用的数据仅为笔者在所实习学校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中获取而来,样本基数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有待商榷,但本文调查所显示的结果无疑为英语学困生转化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方向。如若一国的上层建筑对其所需传授给学生的英语学科的法定知识的结构,方式,内容以及评价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并且将大众对于英语这一工具性学科之重要性做客观正确的引导,相信这些改变定能够为促进中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带来积极的作用。虽然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及客观的社会需求状况,文中所提出的种种措施和建议目前看来还略显理想化,或许只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但相信随着更多与课程社会学相关的深入性研究的出现,更多的英语学困生转化对策也将相继提出,从而将为教育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更多的教学改革方案,从而提升全体受教育者的英语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让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其他各个社会群体都能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曹群,孙玲.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文化倾向——课程社会学视角的研究与反思.美中教育评论.2006(9): 51-54
2.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