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教育社会学论文格式、教育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解析高等教育的社会学分层》-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749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109191546056868 论文字数:4926 所属栏目:教育社会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解析高等教育的社会学分层》-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

摘要:关于《解析高等教育的社会学分层》的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多学科的透视是深化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美国的伯顿•克拉克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和厦门大学的潘懋元教授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选择两书众多观点中的一个——社会学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进行比较,以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研究旨趣的差异。

 

关键词:高等教育;分层;社会流动  

 

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复杂性、生态性,对其研究也需要进行多视角的审视。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说:“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既要横看,看到它的逶迤壮观;又要侧看,看到它的千仞雄姿;既要入洞探宝,洞悉其奥秘;又要走出山外,遥望它的全貌。但是不论横看、侧看、山中、山外,都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观点考察高等教育,都有其局限性”[1],因此主编并出版了《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下面简称《多学科》)一书。出于同样的看法,美国的伯顿•克拉克教授曾出版了《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2](下面简称《新论》)一书。两书都从多个角度考察了高等教育,但一中一西,文化背景不同、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也各有相异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将两本书在比较中呈现给读者将更能领略多学科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的优越性。由于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有着很深的影响,而且高等教育系统本身也存在着分层现象,因此高等教育的研究无法回避社会学的介入。在此前提下本文选择了两书中的社会学观点进行比较。

 

 

日本教育社会学权威学者新堀通也教授将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分为:一是教育的社会特性,或曰“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包括教育及教育结构的意识形态、制度、过程、课程、人际关系等;二是教育的社会规定性,或曰“从社会到教育”,即社会的各种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三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或曰“教育到社会”,即教育对于社会的延续统一和发展的影响[3]。《新论》中马丁•屈罗以《地位的分析》为题,把高等教育本身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考察它是如何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内部分层结构的,可以说主要研究的是教育的社会规定性;《多学科》中张德祥教授考察高等教育机会与社会分层现象之间“从社会到教育”与“从教育到社会”的双向的影响。正是由于视角与旨趣的差异,使得两文在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1.高等教育分层形成的原因
《新论》中马丁•屈罗认为虽然各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系统的等级形成各有原因,但总的来看主要有两方面。从客观方面来讲,在很大程度上高校的地位是正式法律和国家政策起作用的结果,这个因素往往趋向于向下拉平高教系统的分层;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各部门内部院校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于它们之间的竞争。通过对法、英、德、美等国家高教系统分层情况的比较分析,屈罗认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系统普遍都存在一个相似的等级分层,即最上层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老大学,其次是战后建立的新大学,最后是新的非大学高等教育形式。形成这样的分层是有理由的。就新老大学比较来说,老大学一直以来无论在经费上还是在学术活动上都享受着特权与自由,而这对二战以后主要是为了应对高校人数激增、费用渐涨情况而纷纷建立的新大学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因为一来国家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二来建立新大学的目的是因为国家希望高等教育多样化,希望对高等教育能有更多的控制权,而不是为了让它们成为老大学那样的模式。老大学因其悠久的历史,具备很多优势:它们有足够的名望去吸引最优秀的学者和科学家加盟,有最完备的设施,有优良的学术环境、有可以不专门指定用途自由使用的经费等等。对于大学来说,研究成果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其声望的重要标志。而老牌名校的优势确保了每年大量的学术成果和人才的输出,反过来又为大学吸引更多优秀学者、吸收更多的资金、增设更多的设备,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因此老大学可以在竞争中长期保持很大优势。所以,尽管周围的大学林林总总,却总是难以撼动老大学的地位。新老大学间有差别,大学与非大学的高等教育部门之间差别就更大了。虽然国家在教职员的工资、录取标准、学生补助方面给予他们与大学相类似的条件,但它们对学生的吸引力仍不及大学。因为学院没有授予高级学位的权力,科研能力也比较弱,他们在竞争学术地位上处于劣势。而且学院为了提高等级,不断向大学靠近,也逐渐失去学院的学术特征。另外学生对于学院所能带来的未来收益期望值不高也是一个原因。高等院校分层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稳定、紧缩等不同状态发生着改变。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入学人数的大幅增长使原有大学难以承担,许多新大学、新的高等教育部门因此纷纷涌现。国家高等教育经费也大大增加。虽然说由于种种原因新大学以及新的教育部门未能对原有大学的优势地位构成显著的威胁,但确实削弱了它们对学生的吸引力。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也给高等教育的地位分层带来重大影响。以法国为例,在这一时期,那些以学术价值和学校成就为立校之本的院校名望下降,而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院校声誉在学生眼中却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减少也促使法国的大学向市场方向发展,展开多方面的竞争,这些竞争缩短了部门间的差距,却拉大了部门内差别。这些变化正反映了影响高等教育分层的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所带来的后果。

 

2.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相互影响
《多学科》中的张德祥教授讨论的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相互影响。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影响社会流动来影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包括地理空间结构)中的位置的变化。影响这一变化的有众多的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中包括先赋条件与自致条件。其中自致条件指个人由于自己的行为或经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一些条件,比如技术、知识、学历、个人成就等。而这一条件的获得,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受教育的程度也就成为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因为人们的职业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社会地位,作者就通过对高等教育学历与职业关系的研究来说明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从美国布劳与邓肯的“地位实现模型”与日本学者麻生诚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对个人职业地位影响最大的是本人所受的最高教育,而英才地位(指高层次的专业技术性、管理性的职业)与高学历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http://www.uklunwen.cn高等教育学历不仅影响人们最初的职业选择,而且对以后职业变换来说,高学历者也较低学历者具有更大的优势。张德祥教授认为在我国,职业地位的获得与学历特别是高等教育学历同样也有一定关系,在1982年与1987年中国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受教育程度的两张调查表的对比中,1982年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为5.8%而1987年是13.5%,增长幅度很大。而且高等教育学历对于代际流动特别是向上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辽宁大学和东北大学学生家庭出身比例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工农子弟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其境遇,高等教育学历对社会流动的作用也可见一斑。不仅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有着重大的影响,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学历也有深刻的影响。从美国、日本以及我国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取得学历的数据发现,社会地位越高的家庭的子女获得高学历的比例越高。而且同时高等教育学历在横向上也存在着阶层差别,同一部门内不同的院校甚至同一所院校中不同专业也是如此。据分析,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有这样几个原因:(1)经济因素论,不同阶层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所能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的条件不同;(2)社会心理因素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职业愿望影响着学生的高等教育学历的取得,而教育价值观与职业愿望存在阶层差别;(3)文化因素论,在学校占统治地位的是中产阶层文化,因此,中产阶层的子女入学前的文化体验与学校中的文化体验具有连续性,而劳动者阶层子女的文化体验与学校中的文化体验不连续,进而影响学历的获得;(4)学校教育过程的因素,教师往往对不同阶层的学生期望不同,引发教师的态度、方法、行为不同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具有的作用引发了对高等教育机会的思考,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必然会导致社会分层的扩大化。虽然建国后,政府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扩大高等教育机会;改善高等教育地区分布;制定倾斜于内地经济落后地区、少数民族人民、工农子女等弱势群体的政策等。但事实上,目前我国还存在着种种不平等现象。主要有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差别、地区差别、高校招生制度带来的不平等以及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进而影响高等教育机会等等。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应给全体人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也包括高等教育机会。但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经济尚不发达,高等教育规模还比较小,无法满足所有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现在不合实际地提出给所有人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是不理智的,这只能是我们的目标。目前我国只能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努力扩大机会,并采取一些措施、政策尽力保护弱势群体的机会与权利。

 

 

上文陈述了两文的大致观点,下文笔者试图从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对两文进一步进行评介,从而更清晰地说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的差异。

 

1.视角
马丁•屈罗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西方工业国家中高等教育系统在种种社会因素下形成了现存的分层体系,这种分层在高等教育扩张、稳定、紧缩等不同状态下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不同的社会因素如何造就了不同国家中高等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