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广东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含义
学习化社会是广东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发展状态,是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建立全方位的学习网络,通过满足全体公民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养成人人愿意学习、人人有机会学习、人人有能力学习的社会风尚,使提高全体公民素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推动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型原发动力。学习化社会作为广东现代化进程中一种基本的社会发展形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知识得到应有的尊重,学习成为新时尚。虽然每个人学习的程度与水平各不相同,但是民众意识到离开学习就不可能参与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学习成为谋取与参与现代生活的必要手段。第二,人人有机会学习。根据人们的教育社会学硕士论文不同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能为每位成员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构建成多种层次的学习网络,每一位成员都能找到自己学习的定位。第三,学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积累阶段,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其他传统经济因素,但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依靠知识特别是科技的阶段时候,人的素质至关重要,因而学习成了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与必需的基本要素。第四,学习化社会的建设成就成为广东新的竞争力的象征。广东目前主要依靠其经济总量在全国独占鳌头,但人均量、经济的内生能力和科技实力并没有绝对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学习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才能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力的象征。
学习化社会的构建并不是教育现代化的简单翻新,不能将学习化社会的构建与大力发展广东的现代教育等同起来。学习化社会的概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广东现代教育以外,它还包括社区、用人单位和知识价值的认证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它是以现代教育为核心的全面提高人的现代素质的基础性社会发展工程。其意义在于从根本上解决广东发展的后劲的问题。
二、 构建学习化社会是深化科教兴粤战略的需要
目前,科教兴粤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科教兴粤还处于精英型阶段,还没有向精英型与大众型相结合的阶段转化。科教兴粤的重点与希望仍在少数精英身上,而大众型的全社会科教兴粤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即重视了科技兴粤,而没有真正发挥教育兴粤的作用。实际上,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科教兴粤得以真正实施,而学习化社会的构建是两者有机结合的前提与基础。目前,科教兴粤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技创新缺乏先进教育体系支撑,在科教兴粤战略中存在重科技轻教育的短视行为。
目前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前三名,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但是,广东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效率仅为45%,珠江三角洲地区也仅为50%,与发达国家在新世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达90%相比,存在极大差距。而且,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年)一书,尽管地区创新能力在上海、北京之后列国内第三,但是,知识创新能力在我国东部地区仅仅处于中游,这与广东教育的发展现状密切相关。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目前的贡献率并没有建立在自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我省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内引进了46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聘请和吸引了港澳台专家8万多人次。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单纯依靠经济优势引进人才的策略必然受到挑战。事实上,广东已经出现外来人才回流的情况。
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大省的现象不相称,教育难以成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广东的教育发展的许多指标仅处于国内的中等发展水平。2000年我省高中阶段毛人学率为38%,2005年规划仅达到65%,与长江三角洲一些地区提出的80%的规划目标相差甚远;广东每万人中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生为68.89人,居全国的第13位,按规划2005年才进人全国第八位。科技与教育的脱节,使科技的发展缺乏后劲,使教育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效益往往被忽视,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全面落实。我省财政对教育的投人绝对数虽然不小,但在财政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在全国只排在中等,财政对教育投人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经济本身增长的速度。由于没有深厚的教育基础和与之相应的全社会公民素质的支撑,所以,尽管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广东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偏低,自主性的科技创新与开放能力明显不足。
这种科技与教育脱节缘于经济转型的功利心理,缘于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过分迷恋,缘于对社会经济发展缺乏长远的眼光与规划。
(二)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缺乏社会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没有形成。
知识的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首先,知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全方位的。知识的作用仍然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上。而特别在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中、在民众生活的现代化进程中、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知识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与价值集中于经济,这导致对知识的功利性追求,而对基础性、周期性长的知识则尽量少投人,结果是基础性研究水平下降,科技开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其次,知识仍是一种工具,没有成为民众生活与发展的素质。民众对知识的理解仍然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大众化没有成为当代广东社会发展的潮流。再次,知识分子的待遇没得到应有的体现。知识价值的实现方式单一,知识分子的收人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工资,知识价值实现方式的多样化没有成为知识分子获取劳动报酬的普遍方式。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科技分红与科技人股没有成为知识参与生产过程的基本形式,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这些造成了知识分子的总收人偏低。最后,终身学习的观念没有深人人心。民众对工作与职业的再选择没有建立在知识与技能的重新学习上。总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成为普遍共识还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
由于知识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在我省特别是山区,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据新近的资料表明,我省山区一些地区初中生的辍学率高达10%以上,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3%。许多青少年看不到学习的价值,选择了提前进入社会以体力劳动为主实现自己价值的生活方式。另外,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山区教育举步维艰,不少地区的“普九”、‘性改薄”欠债多,教育附加费、学生的学杂费用来发教师工资的现象十分普遍,教育必需设备的更新难以完成,山区的教育质量难以跟上广东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尤其是外语教育和信息化教育水平落后,导致了山区学生与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在许多社会必须的素质养成方面的差距。
(三) 缺乏对全社会公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使人的素质的提高与更新缺少体制支撑。
终身教育体系没有从大学延伸到社区和用人单位,对终身教育的理解主要局限于成人学历后的文凭再获取,没有将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与日常的自我学习挂钩。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仅仅以大学为主要阵地,没有形成大学、社区、用人单位相结合的终身教育网络。
终身教育应该是人们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工作随时随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学历后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更高学历文凭的获取,更主要的是知识与技能在新的条件与工作要求下的更新与补充。
三、 广东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战略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的各项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学习化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使学习化社会的构建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然而,作为未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它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决策部门将其列人广东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一) 建立教育与科技协调发展的机制,使创新成为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桥梁。
首先,要确保教育与科技在投人、改革、发展方面的力度相一致。科技与教育是广东未来发展的两只翅膀,广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使两者保持平衡。目前,广东在科技体制的改革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应用性研究全面推向市场,培育了一大批具有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高新科技研发机构,在科技投人方面已位居全国的前三名。而教育作为基础性、公益性的基础行业的地位并没有完全落实,改革的力度远远不及科技体制的改革。广东未来的发展规划,应该将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列为重中之重,从制度保证、经费投人等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不仅使两者能协调发展,而且更要使两者能同时实现较大飞跃与发展。
其次,要大力提倡创新教育,使教育与科技在各个层面上有机结合。在科教兴粤战略之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必须与科技创新的目标相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大力倡导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的各个层面开展创新教育,使不同层次接受教育的民众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意识,逐步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风气,这样学习化社会的构建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益。
再次,树立科技的显性效应与教育的长期效应必须相结合的观念。科技的效益在短时间内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但教育的效益是长期的,科技与教育两者的结合才能从全方位整合为广东未来发展的后劲。在比较强调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今天,功利性的观念往往容易占上风,只有真正认识到教育发展的作用,学习化社会的构建才能实现。
(二) 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使学习化社会的构建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从思想上、制度上、行动上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优先发展地位,使科教兴粤有足够的发展后劲。首先,思想上要真正重视义务教育,别让教育成为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功利主义的牺牲品,或成为政绩的牺牲品。各级领导必须将义务教育的发展列为本地区发展的重点工作。其次,建立必要的制度,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重视教育督导制的完善,通过教育督导保障《义务教育法》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实行;重视领导干部的教育绩效;考察制的建立,以解决政绩的短效性与教育的成效性之间的现实矛盾;重视义务教育经费投人的保证措施的落实,切实解决义务教育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