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金融学论文格式、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我国可转债发行的公告效应研究——基于公告日前正股波动性视角

日期:2021年11月2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497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11031949039528 论文字数:33633 所属栏目:金融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金融学论文

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首先分析了 2017 年再融资新规颁布后上市的转债发行的公告效应,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将样本按照波动性分为高低波动性组并对比两组公告效应表现的差异,分析公告日前正股波动对公告效应的影响,之后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并分析其他影响转债的因素,本文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对转债发行的公告效应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可转债融资最早起源于美国的一家铁路公司(New York Erie),在 1843 年,该公司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支可转换债券,标志着转债融资的诞生。早期的可转债主要由中小型企业发行,1988 年 IBM 发行 12.5 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用于收购PSS 公司,自此,转债融资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风靡各国金融市场。国外可转债发行规模基本符合股市走势,可转债在 2001 年、2003 年、2007 年经历了三次高峰,发行规模分别为 1667 亿美元、1593 亿美元、1629 亿美元,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转债发行规模趋于平稳,2020 年上半年全球转债发行规模达 920 亿美元。截至 2020 年 6 月底,全球可转债存量规模达 3890 亿美元,分区域来看,美国,欧洲,东亚转债存量规模最大,其中美国存量规模占比达到 68.5%;欧洲、中东、非洲地区存量规模占 16.3%;亚洲地区存量规模占比 15.2%,其中日本存量规模占 4.6%,亚洲其他地区存量规模占比 10.6%1。可转债作为一种兼具股性和债性的投资品种,也被越来越多的发行人和投资者所认可,在他们看来,可转债进一步丰富了标的的选择,有利于构建更加灵活的投资组合,同时可转债也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财务压力,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我国对可转债融资的引入较晚,我国的第一支转债是由深宝安公司在 1992年发行的宝安转债,宝安转债的发行,标志着可转债融资在我国的正式起步,纵观我国转债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各个阶段所颁布的相关政策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的重要参考。第一个阶段为起步阶段(1992-1996),这个阶段我国发行了第一支转债,但因为当时国内可转换债券市场才刚起步,转债市场在法律法规,交易机制上存在较多缺陷,导致宝安转债之后并未成功转股,但这次发行也为之后转债市场的建设积累了经验;第二个阶段为探索阶段(1997-2000),在这个阶段,证监会于 1997 年颁布了《可转债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并开始着手规范转债市场的运行机制,为后续转债市场规范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三个阶段为发展阶段(2001-2005),中国证监会于 2001 年颁布了《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之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选择发行可转债,转债市场规模开始扩大,直至 2005 年,我国资本市场进入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再融资受到限制,转债发行放缓,同时,股权分置改革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的重要参考因素;第四个阶段是稳定发展阶段(2006-2017),这个阶段转债发行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截至 2017 年,一共有91 支可转换债券成功发行;第五个阶段是加速发展阶段(2017-2020),2017 年 2月证监会出台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决定》,对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进行限制,但并未限制可转债融资,从中可见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是将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向向可转债融资转移,同年 9月,可转债的申购方式从资金申购转变为信用申购,市场上掀起一波转债热潮,上市公司转债发行呈现井喷式增长,投资者打新债热情高涨,根据 Wind 数据显示,2017 年、2018 年、2019 年,这 3 年发行的转债规模依次为:270.35 亿元、424.33 亿元、1093.19 亿元,其中 2019 年全年、2020 年初至当年 9 月 8 日,公开发行可转债数量分别达到了 126 只和 143 只,截至 2020 年 9 月,转债公开发行规模已达 1486 亿元,已经突破了 2019 年的发行规模。

..................................


1.2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从公告日前正股波动性角度出发,对可转债的公告效应进行分析,文章主要由六个章节组成,以下是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的是文章的研究背景、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基本框架以及创新点。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该部分包括国内文献综述、国外文献综述、文献评述三部分,在梳理相关文献及学者的研究成果后本文对当前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在发现前人研究存在的不足的同时,提出本文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第三章是可转换债券及公告效应的相关理论,该部分主要包括:可转换债券的结构及其发行流程、可转换债券的基本条款及设计逻辑、可转换债券融资分析、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相关理论共四个部分。

第四章是我国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的检验,该部分主要包括: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概念及其表现形式,样本数据整理及描述性统计,基于事件研究法和市场调整模型来研究我国可转债市场是否存在公告效应,最后是进行基于市场模型和牛熊市角度出发的稳健性分析。

第五章是基于公告日前正股波动性视角研究我国可转债发行的公告效应,该部分主要包括:梳理前人的研究股价波动性的方法并选择实际收益率的标准差来衡量股票价格的波动性,接着选取衡量波动的时间区间计算各样本对应正股的波动性,将样本分为高、低波动性两组,对比两组公告效应的表现情况,并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其他可能影响可转债公告效应的因子,包括上市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基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相对发行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构建回归模型,并综合分析可转债发行的公告效应。

第六章为结论、建议、本文的局限,该部分主要对文章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之后是相关的政策建议和本文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转债公告效应的研究进行展望。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

因为可转债在西方国家起源较早,相关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有关可转债公告效应的研究还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例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学者研究发现,可转债发行公告会带来负的股价效应,但来自日本、荷兰等地区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可转债具却表现出正的股价效应。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主要是所在国家和地区在转债市场成熟度、相关政策、样本选择和事件窗口的选择上的不同所导致的。

(1)可转债公告效应为负

Dann&Mikkelson(1984)针对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的可转债市场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可转债融资公告发布对正股股价具有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事件期(-1,0)间超额收益率平均为-2.31%。对于该现象,他从信号理论1和优序融资理论2进行了解释,公司选择外源融资一方面向市场传递出了负面的信号,另一方面可转债的发行对正股存在一定的稀释效应,降低了公司价值。Eckbo(1986)研究了美国 1964 年到 1981 年可转债发行的公告效应,通过对 75 个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转债发行同样存在负的公告效应,在此基础上他还将转债融资的公告效应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的公告效应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可转债发行公告对正股股价所带来的负效应,相比于股权融资公告对正股股价带来的负效应,前者要显著偏小,对于这种现象,他认为是转债持有者转股行为的延时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的。Eric Duca et al.(2012)通过对比 1984-1999 年及 2000-2008年间转债发行对应正股的异常收益率,发现 1984-1999 年间样本平均异常收益率为-1.69%而 2000-2008 年间样本平均异常收益率为-4.59%,针对两者间的差异,他从转债投资者交易策略的改变这一角度进行了解释,即正股股价的下降,是因为投资者从长期投资策略转变为套利投资策略并通过购买转债再做空正股所致。Abhyankar 和 Dunning(1999)对英国可转债市场 129 个样本按发布类型进行了分组研究,结果发现转债公告发行对股东财富存在重大的负面影响,在对公司财富效应影响方面,私募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还会带来公司财富的负效应,如果公告中转债资金用途是用于偿还先前债务或进行特定收购,转债公告的发行同样对公司财富存在负面效应。Burlacu(2000)对 1981-1998 年法国可转债市场 141 个样本进行研究,并使用了 Delta 这一指标度量可转债的债性和股性,Delta 越大表明转债的股性更强,即与正股的联动性更加紧密,结果表明,可转债股性与异常收益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可转债股性越强,公告效应就越显著。Ammann M et al.(2006)对瑞士、德国 1996 年-2003 年的可转债市场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发现可转债具有负的公告效应,平均异常收益率 达到了-1.36%,Dutordoir  &  Van  de Gucht(2007)对西欧可转债市场 1990 年-2002 年 222 个转债样本进行了研究,也发现转债发行存在负的公告效应,发行公告后的异常收益率达到了-1.35%。

................................


2.2文献评述

通过整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可转债公告效应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对可转债融资的研究较早,但关于可转债公告效应的研究也未能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