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金融学论文,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传统金融学理论和演化金融学理论两大领域,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产物。本专业培养具有金融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无忧论文网为大家推荐一篇金融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投资、出口和消费一直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依靠投资和出口保持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居民的高储蓄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投资和出口比重高、消费比重偏低的现象,过分依赖出口也使得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变化比较敏感。而近两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复苏乏力,总体债务水平升高,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回落。2016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世界经济增速为3.1%,低于 2015 年,也低于预期,国际货物出口额的增速低于世界经济的增速,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也呈现负增长。受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以及国内外投资低迷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渐减弱,出现双降的情况,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经济增长率为6.7%,成为历年最低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降至 8.8%,为 1999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16 年,中国的外贸出口下降 2.0%。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弱的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有了比较大的改善,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4.6%。因此,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扩大消费将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可以预见,居民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经济学中对储蓄的定义可知,消费和储蓄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要发挥消费的带动作用,就需要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或者说降低居民的储蓄倾向。但是,中国居民目前的高储蓄偏好成为扩大内需,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障碍。自 1978 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储蓄增长迅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 年以后城乡居民的储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是整体的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城乡居民的储蓄占 GDP 的比重都保持在 60%以上。作为世界公认的事实,中国居民的高储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经济的“低消费、高储蓄”的特点。如何破解当前居民高储蓄、低消费的现状,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自然成为近些年大家经常关注的话题。在此之前,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者对此问题开展研究,他们依据不同的理论假说对中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问题进行长期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不少的政策建议,政府也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例如通过补贴刺激消费。与消费相关的内容和要求在政府的会议报告中并不鲜见,2016 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又提到要通过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组合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走势。政府的措施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看来并未完全改变当前中国居民高储蓄的现状。究其原因,居民储蓄差别可能是其中之一。中国居民储蓄偏高只是整体而言,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环境和居民家庭特征、消费倾向等因素的不同,中国居民的储蓄状况并不一致。根据相关数据测算的居民储蓄基尼系数显示,居民的储蓄率高低不同,差别比较大,存在比较大的地区和个体的不平等。另外,影响储蓄高低的因素以及各个因素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储蓄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许多学者都曾对此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研究,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储蓄问题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展,研究的程度由浅入深,推动了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完善。相比于国外的研究,国内对储蓄问题的研究起步则相对比较晚,具体起步何时本文没有找到比较权威的说明,但 Krray 在2000 年时曾对中国家庭储蓄作过评述分析,从他的总结中可以大体推断 2000 年之前中国居民储蓄的问题就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虽然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中国储蓄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因为研究者选取的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相关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短时间内不可能对关于储蓄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整理总结,所以本文主要从收入、社会网络、人口因素、财富水平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收入与居民储蓄。收入是消费储蓄的前提和基础,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里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收入和储蓄之间的互动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储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Gupta(197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暂时性收入对储蓄率具有正向影响,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居民的储蓄率。此后Koskela(1983)、Edwards(1995)也都得出了相似的研究结论。国内不少学者也对收入与储蓄的关系做过分析。汪伟和郭新强(2011)假定时间偏好和消费习惯强度相同,得出中低收入者具有更高的储蓄率。杨天宇和荣雨菲(2015)发现中国居民各阶层的持久收入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储蓄率,中国低收入阶层的储蓄率稳定的高于中等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表明收入对储蓄有着重要的影响,收入的不平等自然也会对储蓄产生重要的影响。金烨等(2011)利用调查数据首次证实,收入差距的扩大可能是中国1997-2006 年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还得出即使控制了家庭平均消费倾向的异质性, 收入不平等仍然对个体家庭消费储蓄决策具有直接影响。谢勇(2011)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高收入家庭拥有相对较高的储蓄率,是农村居民储蓄的主要拥有者,农村居民总体储蓄率上升的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差距拉大。虞楸桦等(2015)对浙江省调研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家庭通过储蓄提高社会地位的动机更强烈,进而抑制消费刺激储蓄;而收入差距的缩小则会强化家庭炫耀性消费、提高社会地位的动机,进而抑制储蓄刺激消费。
...........
第二章储蓄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储蓄和储蓄率的概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储蓄被定义为将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并且取得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而经济学研究中对储蓄的定义并不局限于此。经济学中的储蓄通俗来讲就是指一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年)可支配收入和最终消费的差额,最终消费又因统计口径的不同而包含不同的内容。储蓄因定义的角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解释;因分类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期限划分,可以将储蓄分为活期和定期两种;按照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储蓄和私人储蓄,其中私人储蓄包括企业储蓄①和个人储蓄。由于储蓄既可以从宏观角度也可以从微观角度来看,所以也就涉及到了国民储蓄、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等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的等式进行表示: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政府储蓄=政府收入—经常性支出私人储蓄=个人储蓄+企业储蓄国民储蓄=私人总储蓄+政府储蓄国民总储蓄=净储蓄+折旧储蓄率。经济学中对微观储蓄的研究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本文也以家庭为单位研究农村居民储蓄率的不平等,所以在本文中可以把个人储蓄等同于家庭储蓄,此处所指的储蓄率是家庭储蓄率。储蓄率可以定义为家庭在一年内的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储蓄又由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相减得到。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统计口径不同,居民消费包含的内容有时也有所不同。因为教育和医疗支出的特殊性,一些学者在计算储蓄率时,分别计算了消费中包含和不包含医疗和教育支出的储蓄率。本文认为,虽然教育和医疗具有特殊性,即并非每个家庭都会有此支出,但是在消费中也包括其他并非全部家庭都有的消费,因此没有必要因此再单独进行分析,所以本文计算的储蓄率使用的消费包含家庭的医疗和教育支出。
.........
2.2 储蓄的相关理论假说
由储蓄的定义可知,消费和储蓄密不可分,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的决定实际上也意味着储蓄的选择,因此宏微观经济学中对储蓄的分析多以消费理论为基础。所以本文在此梳理了持久性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流动性约束以及费雪的消费理论等五种与储蓄相关的理论。195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其《消费函数理论》中建立了持久收入模型。他认为,消费者倾向于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平滑的进行消费,因而对稳定型的消费具有更高的偏好。所以人们当前的消费并不完全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是取决于持久性收入。当期收入高于持久性收入,人们会将差额储存起来;当期收入低于持久性收入,人们动用储蓄或者借债维持消费。持久性收入是指长期中家庭平均收入,它是当前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的加权平均值。与持久性收入相对应的是暂时性收入,暂时性收入可以理解为偶然性的收入,比如人们的奖金、意外所得等,弗里德曼认为分析居民的消费必须要区分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以两期模型为例分析居民暂时性收入冲击、持久性收入冲击和预期的未来冲击(为了便于分析,假定冲击为负)对消费的影响。
.......
第三章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不平等的现状...........18
3.1 中国居民储蓄的变迁...... 18
3.2 城乡居民储蓄不平等的现状............ 20
3.3 农村居民储蓄率不平等的现状........ 23
第 四 章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差别的实证分析.......27
4.1 数据来源........ 27
4.2 变量及其描述性统计...... 27
4.3 计量方法和模型的设定........... 30
4.4 分位数回归分析 .... 31
4.5 分位差异检验 ........